五个科学家的故事...越简单越好。....

苏的故事。

著名数学家苏应著名数学家陈邀请,于3月1931日携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理学博士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历任数学系副教授、教授、院长、教务长、教务长。直到1952年6月,由于全国各地高校院系调整,他有点舍不得当教授,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后来历任教务长、副校长、校长。他曾多次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NLD中央副主席。

回顾苏的百年人生,也是崎岖泥泞,故事颇多。这里有几个安慰读者。

故事1

公元1902年9月23日,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从福建同安逃难到浙江平阳岱西村的苏祖善一家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日子。天知道,天佑百姓。苏祖善家添了一个丁,夫妻俩笑得合不拢嘴,终于有了一个世代务农的“接班人”。但苏祖善夫妇没上过学,文盲的苦也吃够了。他们渴望成功,所以他们选择“黥布”作为他们儿子的名字。算命先生还说了些好听的话,以“黥布”之名,将来能“登高望远,祭祖”。

毕竟名字不是名利的阶梯。就在同龄人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苏祖善给了儿子一条牛鞭。从此,苏头上戴的是父亲做的大竹帽,身上穿的是母亲缝制的粗布。他赤脚骑在牛背上,马鞭一挥,来到卧牛山脚下。苏家是大水牛,又肥又壮,从来不把矮小的牛郎娃当回事。有一次,水牛一生气,就又跑又跳,把苏扔进了一个刚割完的竹园里。受到上帝的保佑,他掉进了几根竹根中,幸免于难。

放牛回家时,苏走过村里私塾的大门,常常被书声吸引。有一次,老师在朗读:“苏,二十七岁,开始上火看书。”他听完之后,读了好几遍。从此,他记住了顺口溜,放牛的时候在山里唱。

苏祖善经常听儿子背诵三字经和百家姓,百思不得其解。有一次,我碰巧看到儿子在私塾门口“偷听”。父亲的心终于动了。夫妻俩一合计,就决定勒紧裤腰带,把苏送进私塾。

故事2

9岁那年,苏的父亲带着一车米作为学费,走了50公里山路,把苏送到平阳县,在那里成了一名高中分班生。从山区到县城,苏真是大开眼界,一切都是新奇的。第一次看到馒头里的肉末,他经常把饭票换成钱买“肉馒头”吃。一个月的饭票早用完了,只好饿肚子。当他看到老虎炉子里的水正在沸腾时,他觉得很有趣。他把从家里带来的鸡蛋扔进锅里,一锅开水变成了一锅蛋花汤。锅炉看见了,就抓住他打。

苏整天玩啊玩。他经常在考试中名列前茅。期末考试结束时,他获得了班上的最后一名。不过,他的作文还不错。私塾里的“偷听”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为他的作文打下了一点基础。但是,语文老师越看越不信。他们一直认为苏的作文是抄袭的。因此,他被授予了很低的分数。就这样,他的固执被更加激起来了。老师越说他不好,他越不努力学习。连续三个学期,他都是最后一个。同学和老师都说他是个“傻子”。

有一次,地理老师陈玉凤把苏叫到办公室,给他讲了一个小故事:“牛顿12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市读书,成绩不好,同学们都瞧不起他。有一次,一个同学粗暴地欺负他,踢他的肚子。他疼得打滚。那个同学身体和作业都比他好,牛顿平时也怕他。可就在这时,他忍无可忍,跳起来反击,把那个同学逼到一个角落,压在墙上。这位同学见牛顿怒不可遏,只好让步。牛顿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的理由只有这么多:只要下定决心,就能制服它。他勤奋努力,很快成绩就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

苏很感激陈老师没有批评他,还给他讲故事。陈老师见他耷拉着脑袋,摸了摸他的头说:“我觉得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如果你肯努力,你一定能考第一。”他补充道,“你爸爸妈妈辛苦了,攒钱了。希望你能好好读这本书。像你现在这样,将来拿什么报答他们?”苏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心中的震惊。泪水像碎珍珠一样顺着他的胸膛流下来,他觉得自己第一次做错了。从此,他完全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不再玩耍,努力学习,期末考试取得了全班第一名。

故事3

温州浙江10中学的一堂数学课,带领苏走上了通往数学王国的道路。从日本留学回到温州的杨老师,带着忧国忧民的真情实感上数学课:“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靠船造坚炮,瓜分中国的豆子,狼吞虎咽。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为了救亡图存,我们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先驱。为了发展科学,我们必须学好数学。”杨老师的话触动了苏的心。从那以后,他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有一次,苏用20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的一个几何定理。校长刚得知时,把苏叫到办公室,拍拍他的肩膀说:“好好学习,将来送你出国留学。”当他从苏中学毕业时,洪校长已调到北京教育部,但他仍然关心苏的学习,并寄了200元钱帮助苏出国留学。

1919、17岁的苏买了去日本的船票,剩下的170元很难维持他三个月的生活。他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没钱请日语老师,只好向楼主学习。最后他用流利的日语回答了考官的提问,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名校——东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192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几何学家和田忠贤教授。1927,大学毕业后卖过报纸,送过牛奶,课余做过杂志校对和家教,用赚的钱交学费,所以免试升入本校研究生院。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刻苦钻研,发表了41篇关于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的研究论文,开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领域,被数学界称为“一颗从东方升起的灿烂的数学之星”。1931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成为继陈之后第二位获此学位的外国人。从那以后,国内外的邀请像雪片一样飞来,苏一一拒绝了。因为两年前,陈拿到理学博士学位时,让苏去了条件很差的浙大。苏对说,“你先回去吧,毕业后我再回来。让我们用20年的时间,把浙大数学系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系……”这可能是苏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际,不愿离开浙大的原因。

苏上任后,除了研究生时期发现的四次(三次)代数锥被学术界称为苏锥外,后来在射影曲线论、射影曲面论、高维射影空间* * *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计算几何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科研和教学成就。他还证明了闭的拉普拉斯序列和结构(T4)被世界学术界称为“苏(黥布)链”。因此,德国著名数学家布拉苏克称苏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欧美日数学家称他和他的同事为“浙大学派”。的确,在1931到1952期间,苏培养了近100名学生,其中25人在全国10多所著名高校担任院长、副院长,5人当选中科院院士,甚至解放后培养的3名院士,* * *有8名院士。在复旦数学学院,有顾朝浩,有胡,有,有苏,这是一个难得的可喜现象。

故事4

七七事变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在这场国难当头,苏接到一封紧急电报:他的岳父松本先生病危,要求苏夫妇最后一次前往仙台。苏把电报递给妻子,说...你走吧,我想留在自己的国家。”苏的妻子苏松本说:“我跟着你。”然而,因为他的妻子刚生完孩子,不能和他住在一起,苏把他的妻子送到平阳乡下避难。直到1940的暑假,竺可桢校长才批准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到湄潭的特别通道费。

在湄潭的日子里,师生生活异常艰难,大学教授靠工资难以维持生计。苏买了一把锄头,每天下班回家或休息日,就开荒种菜。有一次,湄潭饭店的菜馆供应不上,他只好从苏的菜地里去了几筐菜花。又是一天晚上,朱主席来到他居住的破庙,看见苏挑水种菜,苏松本背着儿子在做饭。细心的朱校长见锅里全是萝卜和地瓜干,便问苏。苏解释说:“我家孩子多,我的工资不够买米。地瓜干蘸盐吃了好几个月了。”竺可桢惊叹不已。于是,他特许苏的两个中学儿子破例在中学吃住在家里(因为苏家拿不出被褥)。

生活中的困难每况愈下。苏的一个小儿子因营养不良出生不久就夭折了。苏黥布把他葬在湄潭山,并在小石碑上刻上“苏樱之墓”几个字。但生活中的困难吓不倒有意志有毅力的人,浙大的教学科研仍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苏也带着困难走上了主席台。当他转身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时,学生们会谈论苏老师衣服上的“三角形、梯形……”补丁和他屁股上的“螺旋曲线”!晚上,苏把桐油灯放在破庙的香案上写教材,终于用自己的毅力完成了《射影曲线概论》这本书。1994年夏天,笔者有幸在青岩看到苏迁徙时居住的小庙,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刻骨铭心。

故事5

1972 65438+2月7日,苏学生、著名数学家张素成为了《数学杂志》的复刊,拜访了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他本应该在上海拜访苏先生。没想到,在苏老师赠送的《射影几何导论》(英文版)一书中,他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诗:

三十年前在贵州,

我担心奇点,

现在我已经大到可以去申江日了。

很高兴看到老朋友争上游。

这既打破了一般人题词的俗套,又道出了师生情的全貌,可见苏老的诗艺高超,文笔深厚。

许多人知道苏是数学大师,但他们不知道他同时也是文学大师、作家和诗人。他从小喜爱古诗词,13岁学会写诗。小时候经常骑在牛背上读《千家诗》。几十年来,他与诗为伴,与诗书同行。每次出差,他总是在包里放一两本诗集,比如《杜甫诗选》。苏不仅读诗,而且对写诗也有兴趣。他写作几十年,写了近千首诗。在他96岁高龄时,苏的《业余诗钞》由出版社出版。* * *收近体诗444首,60字,苏老手抄本,影印,其中1931 ~ 1949早期作品191,40字。从中可以领略到苏老六十年来的学术生涯和诗词书法技艺所折射出的光芒,充满了时代的气息,给人很多启示。

回顾浙大迁至湄潭的那段时间,他和数学大师钱宝玉创办了湄潭印社。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自费出版了第一部《湄潭印社诗集》,收录了约65,438+000首各派诗歌。在国难当头的日子里,诗人常常饮茶吟诗,或论道,或评论时局,他们的忧国思乡之情往往在笔下流露。

1944年,苏写了一首题为《游亭》的诗:

单衣攀径,拄杖过灯。

护路树,临江奇奇阁。

客人老是因为远游,家乡山青水绿。

无泪北望,中原血雨腥风。

这是苏步对物的亲情表达,是对家乡沦陷、祖国山河破碎的怀念,是对人民奋起抗战的歌颂。爱国主义和关心世界的感情从他的内心涌出。

苏的诗歌技巧高超,令人叹为观止。他的诗意境高远,风格清新,充满典故和哲理。

读苏的很多诗,不仅让人感觉到苏老经常反复灌输“金字塔”基础对后学的重要性,更让人感觉到文理相通。几十年来,他熟练地用他自称的“奇零零碎碎”(时间的奇零零碎碎)来学习和研究。这些流芳百世的好诗,不就是苏充分利用时间零碎的证据吗?

杨振宁

杨振宁,安徽合肥人,1922年8月22日出生。1928年就读于厦门小学,1933年就读于北平崇德中学,1938年转入昆明昆湾中学,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院,1945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任教后赴美,1948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秋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获诺贝尔奖195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65年,他受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托尔的邀请,成立了石溪研究部。1966年,他离开普林斯顿,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1938年,杨考入当时由清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后改为物理系。

1957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贡献受到高度赞扬,被认为是物理学的里程碑之一。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879 3月14-1955 4月18)

他是世界著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一个经营电气车间的小业主家庭。一年后,我和家人搬到了慕尼黑。1894年,他家搬到了意大利米兰。从65438年到0895年,他转到瑞士阿劳的州立中学。1896年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师范系学习物理,1900年毕业。1901年取得瑞士国籍。1902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聘为技术员,从事发明专利申请的技术鉴定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于1905年在物理学的三个不同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理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同年,他以论文《确定分子大小的新方法》获得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

爱因斯坦65438-0908年在伯尔尼大学兼职讲师。1909离开专利局,成为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在布拉格德意志大学任理论物理学教授,1912年在母校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苏黎世任教授。1914,应该Max?普朗克和沃尔特?在能斯特的邀请下,他回到德国,担任皇家威廉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大学教授,直到1933。1920应该是亨德里克吧?安东?洛伦茨和鲍尔?应艾伦·法斯特的邀请,她也是荷兰莱顿大学的特聘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投身于公开和地下反战活动。

爱因斯坦在1915发表了他的广义相对论。他关于光穿过太阳引力场后会弯曲的预言是由英国天文学家亚瑟在1919年做出的。斯坦利?爱丁顿的日全食观测结果得到证实。1916他预言的引力波也在1978得到了证实。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已经家喻户晓,但也招致了德国等国沙文主义者、军国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的恶毒攻击。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成为激光的理论基础。

爱因斯坦因对光电效应的研究,被授予1921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3 1 10月纳粹党夺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运的是,当时他正在美国讲课,没有被打死。3月返回欧洲后,他在比利时避难。9月9日,他发现自己被打算暗杀他的盖世太保跟踪。他在星夜中漂洋过海,于5438年6月+10月移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新建的高等研究院任教授,直至5438年6月+0945年退休。1940取得美国国籍。

1939年,他被告知发现了铀核裂变及其连锁反应。在西拉德的推动下,他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研制原子弹,以防止德国人抢先一步。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上空投下原子弹。爱因斯坦对此强烈不满。战后,我们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美国发起了反对核战争和法西斯主义危险的和平运动。

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死于主动脉瘤破裂。按照他的遗嘱,不办丧事,不建坟,不立碑,骨灰撒在一个永远保密的地方,不让任何地方神圣。爱因斯坦的余生都在从事对大统一理论的探索,但这项工作一直没有成功。现在大统一理论是理论物理研究的中心问题。

一个比上帝更挑剔的人——保利的故事

奥地利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生于1900年,卒于1958年。他是本世纪初不可多得的天才,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发现“不相容原理”获得1945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原理是他在1924年发现的,对原子结构的建立和微观世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泡利在19岁(1919)写了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和实验结果的总结论文。当时距离爱因斯坦发表他的“广义相对论”(1916)只有三年时间。人们以为他这么年轻却有如此独到的见解,震惊了整个物理学界,一举成名。

关于泡利有很多故事。他以严谨博学著称,也以犀利挑剔著称。据说泡利在一次国际会议上遇见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演讲结束后,泡利站起来说:“我不认为爱因斯坦是完全愚蠢的。”

有一次,后来发现反质子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塞格雷做完报告,泡利离开会议室,泡利对他说:“我从来没听过像你这样糟糕的报告。”当时塞格雷一言不发。泡利想了一会儿,然后转向与他们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学家布雷斯彻说:“如果你作报告,情况会更糟。当然,除了你上次在苏黎世的开场白。”

还有一次保利想去一个地方,但是不知道怎么去。一个同事告诉他。后来这个同事问他那天有没有找到那个地方。他反而讽刺道:“不谈物理的时候,思路要清晰。”

保利对他的学生也很粗鲁。有一次一个学生写了一篇论文,让泡利读。过了两天,这个学生征求泡利的意见。泡利把卷子还给他说:“连错都不够。”

但泡利被玻尔称为“物理学的良心”,因为他的敏锐和谨慎,使他具备了一眼就能发现错误的能力。在物理学中,有一种“泡利效应”——当泡利出现时,那里的人无论做理论推导还是实验操作都会出错。

而当泡利说“哦,这没什么不好的”时,通常意味着非常高的赞同。有个笑话说泡利死后去见上帝,上帝给他看了自己对世界的设计方案。泡利看完后耸耸肩说:“你本来可以做得更好的……”

人体放射学研究的先驱居里夫人

1934年7月4日,历史上唯一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在萨瑟拉姆疗养院去世。

我的祖国是波兰。

居里夫人于1867+065438+年6月7日出生于波兰华沙。她的原名是玛丽·斯克洛德斯卡。虽然她后来嫁给了法国学者皮埃尔·居里,但她从未忘记自己的祖国是波兰。

自1794年俄罗斯帝国入侵波兰后,开始压迫波兰宗教,废除应用波兰语,用俄语教授波兰青少年,企图奴役波兰人民,毁灭波兰灵魂。玛丽的父母虽然曾经是波兰贵族,但由于亡国的不幸,家世已经没落,不得不在俄国督学的管理下在学校教书谋生。虽然玛丽小时候在俄国统治下的学校学习,但她仍然非常努力,各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她的历史老师是一位爱国女士,经常在历史课上教波兰历史。10岁的玛丽经常为祖国的不幸而哭泣。当玛丽成为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时,她的历史老师这样回答记者:“那时候,玛丽总是穿着深蓝色的法兰绒制服,金色的卷发上扎着丝带。她既聪明又固执,她非常喜欢我的历史课。她像现在一样热爱我们的祖国波兰。”一天,俄国检查员来到教室,让玛丽用俄语背诵天主教的祈祷文,然后问她历代沙皇的名字。玛丽流利地说出了这些奇怪的名字。最后,俄国检查员问:“谁统治我们?”玛丽立刻脸色苍白,保持沉默。直到俄国检查员第二次粗鲁地问他,玛丽才回答他。但当他离开时,玛丽突然哭着喊道:“不!我的祖国是波兰!”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了两种放射性元素。当居里先生让玛丽说出其中一个名字时,玛丽突然想到了已经在欧洲地图上消失的祖国。她告诉丈夫,“我提议把它命名为钋(镨),以纪念我的祖国。”

最神秘的放射性元素——镭的诞生

1891年秋天,玛丽来到巴黎,进入了她梦寐以求的巴黎大学理学院。理学院位于索尔本区,也叫索尔本大学。1893年夏天,玛丽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获得了物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年,她获得了数学学士学位。在这里,她遇到了皮埃尔·居里。那时,居里先生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物理学家,虽然并不出名。他的演讲很优雅,还有点诗意。他们于1895年7月结婚,当时玛丽28岁,居里先生36岁。他们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甚至连蜜月都是骑着自行车在乡间漫游度过的。

在物理学的研究上,居里先生可以算是居里夫人最初的指导者。居里夫人也因为他的指导得到了一个新颖的研究课题,就是放射性——其实当时还没有这个名词,后来被居里夫人命名了。尽管另一位法国科学家巴卡里(后来与居里夫妇一起获得诺贝尔奖)已经发现了“铀射线”,并在给法国科学博士研究所的报告中提交了自己的发现,但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而且当时欧洲所有的科学家都不把“铀射线”当回事。但居里夫妇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居里夫人,她对铀的放射性现象非常着迷。居里夫人在艰苦的研究和实验中发现,放射性现象不仅存在于铀中,还存在于钍化合物中。所以居里夫人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放射性”,把铀、钍等放射性元素命名为“放射性元素”。

因为居里夫人发现的伟大,居里先生决定停止结晶学的研究,和妻子一起研究神秘的“放射性元素”。从1898年夏天开始,居里夫妇一起工作了八年,终于在铀沥青矿石中发现了两种新的放射性元素。居里夫人将其中一种命名为钋(镨),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另一方面,他们在法国科学博士研究所的报告中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宣布:“我们提议将其命名为镭,并认为镭具有极强的放射性。”然而,仅仅在理论上发现这两种新的放射性元素是不够的。欧洲的一些科学家必须亲眼看到这两种新元素,并找出它们的原子量。居里夫妇必须从含有微量镭和镨的铀沥青矿石中提取纯镨或纯镭,才能使世界信服。不过这种矿苗价格极其昂贵,整个欧洲只有奥地利波希米亚出产。居里夫妇是穷学者,他们所有的积蓄只能买几百公斤铀提取后的残渣。他们写信向几位奥地利科学家求助,最终得到了奥地利政府的青睐。他们决定给两个认为有必要的疯子一吨残渣,如果以后需要可以送人。为了找到实验室,居里夫妇也想尽了办法,终于在居里先生任教的市立理化学校找到了一个没有遮风挡雨的废弃工厂工棚。当时,许多参观过工厂工棚的科学家都见过居里夫人是如何提炼纯镭的:她穿着满是灰尘、污渍和酸的旧衣服,拿着一根比她还长的铁棒,像厨师一样搅拌着大锅里沸腾的残渣。就这样,她把原来的一吨残渣和波希米亚送来的其他几吨残渣都提炼完了。经过四年的提炼,他们终于在1902得到了一克纯镭。在漫长的提炼过程中,居里夫人无数次问居里先生:“皮埃尔,我很想知道它应该是什么形状和颜色。”居里先生总是轻声回答:“我希望它有最美的颜色。”

居里夫人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夜晚。她和居里先生手挽手走过灯火通明的街道,来到工厂的工棚,欣赏他们四年提炼的结晶。当他们进入棚子时,一眼就看到了闪着蓝光的玻璃容器。面对这第一次降临人间的美丽光芒,居里夫人缓缓地坐在一把稻草椅子上,默默地凝视着,而居里先生则靠在椅子上,用手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头发。

最高的荣誉和最深的爱

镭的诞生使居里夫妇闻名于世。一度拒绝为他们提供实验室的巴黎大学突然醒悟,于6月25日授予居里夫人物理学博士学位,1903。对一个女人来说,尤其是对一个波兰女人来说,那是当时最尊贵的学位。然后,在皇家科学院的邀请下,居里夫妇来到伦敦的时候,就更加冷清了。所有的伦敦人都想看看“镭的父母”。在皇家研究所为他们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所有著名的英国科学家都出席了,居里夫人成为第一个出席这样宴会的女性。同年6月165438+10月,伦敦皇家学会向这对夫妇颁发了该学会的最高奖项大卫勋章。今年65438+2月10日,瑞典学院科学博士宣布,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给柏克莱,另一半给居里夫妇,以奖励他们发现了放射性。

就在居里夫妇越来越出名并进一步研究镭的时候,居里先生不幸在一次事故中去世了。怀着巨大的悲痛,居里夫人拒绝为居里先生举行游行和演讲,只要求以最简单的仪式将居里先生安葬在家乡母亲的墓地。

居里夫人一边教书,一边继续深入研究镭。她还组织了一个镭研究小组,向世界各国介绍镭这种神秘的元素。1911112月,瑞典学院科学博士宣布授予她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只有居里夫人两次获此殊荣。像往常一样,居里夫人将在斯德哥尔摩发表公开演讲。陪同她的是她的姐姐和大女儿伊琳娜。当时谁也想不到,24年后,伊琳娜·居里也会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发现了镨和镭,开启了人体放射学的研究。由于这两种放射性元素的医学用途,它们将永远造福人类。然而,为镭的事业工作了35年的居里夫人却因激光射线患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逝世。根据她的生前遗嘱,人们把她的棺材和居里先生葬在同一个山洞里。在她的墓碑上,只有一行简单的字:玛丽·斯克洛达斯卡·居里,1867-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