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历史是怎样的?

市场是在农村或小城市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在古代,它也被称为“市场”和“市场聚会”。市场上交易的商品一般是日用品、消耗品等低档商品,服务于市场附近的农村居民。

在中国历史上,农村集市的起源很早,“日中为市”,“交易而回,各得其所”。这种小生产者之间的贸易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的古代。唐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广场市场制度的废除,草市和集贸市场日益活跃。

到了宋代,许多市场征收营业税,一些草市和集市因为交通便利,贸易繁荣,逐渐发展成为城镇。

宋代,正规的农村集市广泛发展。这个市场在大部分地区还是叫草市,两广的市场市场,其他地方的市场市场,比如村市、山市、野市、子市、早市。这些农村集市都有固定的日期,如“岭南村集市聚落,总有一天会聚集摊贩,称为虚市”。市面上所谓的字,大概就是街头文字的不同读音。说到疟疾,每天都复发,疟疾之城每天都是一个小插曲。

明清时期是农村集市发展繁荣的时期。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集市大规模发展。据珠三角番禺、顺德十余县统计,永乐时有集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增至176个。在华北,大多数县市都是在明朝初期建立的。明中叶成化-郑德时期,乡村集市数量可观,嘉靖-万历年间更是迅猛增长。到嘉靖-万历年间,中国主要省区的农村市场网络已经形成。除岭南地区仍称“市”外,其他地区常称“市”或“市集”。江南农村集市的发展已具相当规模。弘治间,上海县有十一个市。城市的居民大多在100到300户之间,个别城市有500到1000户。除了商品生产和交易,茶店和餐馆也大量出现,市镇生活的寄生性与日俱增。繁华的大城市往往不在城镇之下。

明末清初,盛泽已成为吴江县最大的城镇。这些分布广泛的城市成为仅次于城镇的区域性商业中心,与城镇一起初步形成了区域性城镇体系。岭南地区有一些“日市”和专业市场。北方地区以定期集市为主,不如江南繁华。清朝以后,虽然有些城市衰落了,但总的趋势还是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