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935年2月,徐行知导演接手《风暴之子》的拍摄。不久后,探监的同志带来了田汉写在狱中烟盒包装纸背面的歌词,即《义勇军进行曲》原稿。当时聂耳正准备去日本避难。他得知电影《风暴之子》有主题曲要写,主动提出作曲,并承诺到日本后会尽快寄回。
聂耳收到歌词不久就完成了总谱初稿。1935 4月18日,聂耳抵达日本东京,完成了音乐的最终版本,4月底寄到上海电通电影公司。后来为了让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更加有力,聂耳和孙士毅商量,对歌词进行了三次修改,从而完成了歌曲的创作。
扩展数据
《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很有创意的歌曲,作曲家聂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首歌的创作中。首先,他按照音乐的规律,成功地将田汉散文般的歌词处理得异常生动、有力、口语化;在旋律创作上,他既吸收了国际革命歌曲的优秀成果和西欧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又使之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使这首歌曲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发挥其战斗作用。
歌曲开头是六小节进行曲号角的前奏。节奏铿锵,旋律明快雄壮,其中三连音的妙用更是增强了歌曲的战斗氛围。前奏虽短,却包含了整首歌情感和旋律发展的基础。歌曲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这个过程贯穿了整首歌,在歌曲的结尾多次重复,给人一种坚定不可阻挡的感觉。
聂耳根据歌词分句的特点,把这首歌看作是由六个长短不一的乐句组成的自由式结构。每一个乐句的旋律和结构虽然不同,但却紧密相连,自然发展,在演唱时跌宕起伏,浑然一体。
歌词的第一句和第二句都很吸引人。作曲家按照“5-1-3-5”的上升趋势对待这两首旋律,尤其是节奏的安排,采用后半句可以给人一种紧迫感。歌曲从第二拍开始,向上跳了四次,庄严而有力。
歌词的第三句“中华民族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候”是所有歌词中最重要的警句。聂耳在这里不仅用了整首歌中最高最强的声音,还创造性地在“中华民族到了”之后停顿了半拍,让“最危险的时候”这句话凸显出来。
《义勇军进行曲》以其高昂的激越、铿锵的旋律、催人奋进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勇敢、坚定、团结面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