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庙的历史记载
据《舒威地形图》记载,“高平,二汉属杨珊...有赤水、钱球、葫芦城、齐城、高屏山、城阙山、伏羲庙。”据此,伏羲庙虽然年代不详,但在魏代就已经是景区了。
《十三路图》载:“新兴村在儋州鱼台县东北七十里,其中有伏羲皇帝墓,墓上有庙。”唐、宋、元、明都有重修碑刻。由于年久失修,许多建筑被拆除,墙壁倒塌,现在仅存的建筑——伏羲堂。伏羲堂位于青石云台(伏羲陵)上。寺庙宽5间,深3间,长15.4米,宽9m,占地138.6米..建筑形式为单檐歇山式,斗拱结构,单拱三拱七泊位。大殿八柱六梁九檩,长鼓形石基。大殿东西两侧各有四根柱子,前后各有两根八角形柱子;前面有六根柱子,后面有四根柱子。两稍之间有斗拱,中间屋檐下有两个补充斗拱。殿内的梁、檩、椽、柱都是彩绘的,现在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模糊不清了。大殿屋顶是黄绿色琉璃瓦,屋脊瓦对面是吻云龙的图案。殿顶檩条上有“大明嘉靖三十九年重修”的字样。寺内尚有两块石碑:一块是中蒙二年重修伏羲圣祖庙碑(1261),另一块是明代万历四十一年重修伏羲庙碑(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