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红的创作背景
几个来省里采风的同志都很认真,一个字一个字的录,按照唱的调子写出了好歌。于是,布依族民歌《好花红》经过省作曲家的整理,被搬上了舞台。
1956 11年6月,惠水县举行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汇演,毛家院布依族姑娘秦和王两位歌手演唱了这首歌。前来观看演出的省内专家用《好花红》的音乐素材进行了二度创作,让《好花红》在舞台上走得更远。演出结束后,两人演唱的《好奖金》获得一等奖,被省广播电台录制并在全国播出。很快,就在“好奖金”风靡祖国的时候,一场风暴来了。有人说它的曲调不符合布依族民歌风格,有人说它脱离了布依族风味,有人说它的歌词采集器和录音机成了别人的作品。《好奖金》这首歌一度在群众中议论纷纷,争议不休,各种报刊也刊登了不同的争议新闻。谁对谁错?让我们回到源头找出真相,还其本来面目,公之于众。
据黔南歌舞团王介绍,这首歌最早的时间是1955年秋天,当时省歌舞团的黄、来毛家院采风。当时,王昌济、吴政权、扶贫协会主席秦等人第一次登台献唱。你逗我做初版后,曹玉峰录制整理曲子,《好花红》这首歌就流传下来了。直到惠水报5438年6月+2003年10月刊登了这首歌,黄和看了报纸上的歌后才连连摇头说:“哎,这首歌完全跑调了。唱的时候总觉得曲调的节奏和速度不太符合布依族的原始风格,和当年录的《好花红》差远了。他们希望相关人员对《好奖金》这首歌进行采访和研究,还《好奖金》本来面目。
消息一传开,有热心记者写了一篇文章《“好花红”的调子不对》。文章一发表,就引来很多人的评论,信中打电话表示关注。了解文章后,本文作者还去省音协了解了事实。经查阅,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音协编辑,全国第一部系统的民歌总集1996。惠水县、平塘县、贵定县、桂阳市《好花红》六首,其中两首由惠水县王昌吉演唱,黄大成、李继昌录音,另一首由杨光英演唱,曹玉峰、黄大武录音。用专家的行话来说,“因为地域不同,唱腔曲调和风格也不同,这是民歌的统一和自然表现。”
第一个上台的歌手杨光英是毛家院的。民间也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的说法。其中,老男歌手王昌基演唱的《好花红》,唱法古朴典雅,浑厚浑厚,颇有历史沉淀感,故称古风《好花红》,杨光英版《好花红》为新版。虽然这两首曲调不同的民谣歌词大体相似,也有区别,但总体差别不大,应该没有对错。
时任惠水县文化馆长的黄大武按照当时指挥部的要求,对好花红进行了收集、记录和记述。这种正确的做法为《好奖金》这首歌提供了难得的有价值的信息。此外,王昌济的《好花红》是在重视历史、尊重现实的条件下,与曹、黄等以相同的批注编撰而成,杨光英的《好花红》也被收入贵州卷636。
事实上,在贵州贵定、龙里、平塘,都有内容相同、唱腔不同的《好花红》,所以贵州卷只收录了六首《好花红》。为了作为史料使用,有助于音乐家调查研究布依族历史。《惠水报》刊登的就是这首歌,原本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好花红”历史的原生态。由于有关“好花红”历史的文章太少,人们对其了解不多,导致很多误解,争论不休。这只能说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不是因为王昌济的版本唱的。文化艺术不存在这种谬误,况且这也不是某个文化人基于个人感官的判断。总的来说,他应该多接触专家,多研究历史,才不会犯这个错误。
这首歌由秦和王在1957北京第二届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展演上演唱,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了现场录音,引起了全国轰动。节后,这首歌被发现,登上了历史舞台。1981年6月,经国家民委批准,在省、州文化局的协助下,这首歌在惠水县东廊桥“六·六”歌会上再次演出。
1953年,中国著名作曲家罗宗宪根据这首歌的旋律创作了《桂花开了,开心了》。这首歌一经传唱,迅速红遍祖国大地,这首歌和《好花红》成为难得的国民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