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的气候条件

安徽位于中纬度地带。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安徽具有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在中国气候区划中,淮河以北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季气温多变,秋季空气清爽,梅雨明显,夏季雨水集中。总体来看,安徽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丰富的光、热、水资源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但由于气候的过渡性特点,南北冷暖气团交叉频繁,天气多变,降水年变化大,经常发生旱、涝、风、冻、霜、雹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一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安徽省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凉”“冬寒”气候明显。如果按气候平均温度划分四季,气候平均温度< 10℃为冬季,>;22℃为夏季,10-22℃为春秋两季,所以安徽省四季分布大致如下:春秋两个月,夏冬四个月,冬夏长,春秋短。由于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淮北冬天比夏天长,江南夏天比冬天长。季节开始日期春夏由南向北,秋冬由北向南,相差约5-15天,春季相差最大,夏季相差最小。

二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属于温和气候类型。冬季65438+10月平均气温在-1 ~ 4℃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在28 ~ 29℃左右,全年范围内各地均低于30℃,大陆性气候不明显。除个别年份外,寒期和热期一般都很短。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700 mm之间,具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淮北普遍在900 mm以下,江南、江南西部、大别山在1200 mm以上,1000 mm等雨量线贯穿江淮丘陵中部。山区降水量一般随高度增加,黄山光明顶年平均降雨量达2300mm。根据全国降水分布图,安徽省降雨量适中,一般年份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三、春温多变,秋高气爽。

4月和5月是冬季风向和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南北气流相互竞争,进退自如,锋带南北移动,气旋活动频繁,天气气候多变。因此,冷暖、多雨、多晴是我省春季气候的一大特点。春季气温上升不稳定,每天变化很大。春季气温低于秋季气温,春雨多于秋雨。3、4、5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38%,由北向南递增。江南雨季来得早,每年的降雨集中期在4、5、6月。春雨比江西、屯溪、祁门的夏雨还要多。春季气温低,春雨多,特别是长期低温持续阴雨,对早稻、棉花等春播作物幼苗生长不利。秋季,除地面冷高压外,高空仍维持副热带暖高压,大气层结相对稳定,秋高气爽,阳光明媚。

9月-165438+10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20%左右,南北差异不大。因此,安徽省各地经常发生秋旱、秋旱。若干年后,在夏季风撤退和冬季风加强的过程中,气旋和锋面带来秋风秋雨,对秋收秋种不利。

第四,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最长梅雨期(1954)为57天,梅雨量超过正常年份降水量的1─2倍,造成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在1958、1959、1966、1967、1978、1994年,由于梅雨短暂或空落,造成了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甚至旱灾。可见,梅雨量与安徽省旱涝灾害和农业生产有很大关系。

夏雨集中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是雨带由南向北缓慢移动的结果。我省夏雨浓度自南向北逐渐增大,6、7、8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3-60%。

沿江、江南春夏季降雨量相差无几,江淮之间夏季降雨量占40-50%,淮北大部分地区占50%以上。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季节,需水量大。夏季雨水集中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如果过于集中,雨量过大,容易发生渍涝,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