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必修历史第八课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第八课知识点1
第一,三教融合
1,魏晋南北朝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也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取得了新的进展。
2.隋朝:
儒家学者提出了“三教并儒”的思想,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家为主体,吸收佛道学说。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崇佛、崇儒。佛道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朱成理学:
1,朱成理学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的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朝的统治者提倡尊儒读经。
(2)儒生的努力: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展开;佛道融合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新儒学”。
(3)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成就最为突出,故“理学”又称“理学”。
2.朱成理学的内涵:
(1)程颢和程颐的想法:
天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万事万物只有一个正义,主张先有理,后有事。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②朱的思想:
朱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理性的源泉在于李瑱,而李瑱是以三纲五常作为道德规范的。强调“存义灭人欲。”
3.朱成理学的影响:朱成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的《四书句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所依据的教科书。朱的学术思想也传到了日本、朝鲜甚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了“斋藤优子学派”。
第三,王陆的心性论
1,陆九渊的思路:
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心”即“理”;强调“宇宙即我心,我心即真理”,认为世间万物皆在我心。
2.王阳明心学的背景:
(1)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理学大师。
3.王阳明的思想是:
(1)更多吸收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为佛”的思想,倡导“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4.评估:
明中叶以后,王陆的心学得到广泛传播。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宋明理学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高二历史必修第八课知识点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乱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安定人心,吸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同息的政策。
(3)措施:减少地租,赦免卖身为婢的庶人,让大批士兵回家,授予土地房屋,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4)结果: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逐步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益增强。
(5)汉初的社会问题:
内:附庸国的影响日益扩大,土地兼并严重,一个分裂的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入侵,边境危机,威胁西汉王朝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第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
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他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等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家体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三次参与对策,阐述其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想法是: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提出凡是不在六经范围内的学术圈都要废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理论。
(3)董仲舒还提出了待人接物的五大道德标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被后人概括为“三纲五常”。
第三,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用许多儒生参与国家大事。儒家思想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用官员的标准。学者们研究了儒家经典,儒家思想兴盛起来。
2.儒家教育的情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材。专门从事五经研究和传播的导师,称为“博士”。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2)设立国子监,以儒家五经博士为教授,经考试合格后,可在政府中为官。国子监的设立,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旧刻板印象,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能以国子监的资格为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家的地位。
(3)全国各县都设立了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体系。儒学在各郡县普及,开始在民间处于排外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二历史必修,第八课知识点三
首先,“睁开你的眼睛看世界”
1.代表人物和核心思想:(地主阶级反抗)。
(1)林则徐:他成立了翻译图书馆,编纂了《四国志》和《各国法》,成为近代中国见世面的第一人。
(2)魏源:编撰《海国图册》,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观念: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走出封闭状态,抛弃外国的传统观念,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
3.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解放思想。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2.主张:他们提出了“以中学为体,西学东渐”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3.目的:挽救清朝的封建统治。
4.观念:封建礼教是立国之本,西方科技是用来拯救统治的。
5.意义:将地主阶级反抗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
第三,改革和政治改革的思想
1.早期改革派:
(1)背景:洋务运动的发展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代表人:王涛、郑。
(3)鼓吹:经济上鼓吹发展民族工商业,对外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4)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施。
2.后期改革派:
(1)背景: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民族危机严重;早期改革思想的影响。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索赔:
(1)康有为:其著作《新经研究》、《孔子变法研究》借用了儒家经典的外衣,利用孔子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符合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理论依据。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民权延伸,建立议会,变法求存。
③严复:指出封建君主是“大盗”,《天演论》译本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实践:1898年发起戊戌变法,但最终结果失败。
(5)影响: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思潮。
高二历史必修第八课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八单元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考的两个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课知识点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2)
★历史必修二高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必修两个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 2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