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光的信息

司马光(1019 ~ 1086)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年间,生于陕西夏县须水镇(今山西省运城市安义镇东北),汉族。他生于河南光山县(但宋代诗人元朔写成都文学,司马光生于其父司马池在四川郫县任郡长时的官浔,许多学者也认同这一观点)。司马光自幼好学,特别是《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赵真,1010 ~ 1063,北宋第四任皇帝)宝元元年(1038),司马光20岁,进士第一科。宋英宗(赵书,1032 ~ 1067)接替了他以前的顾问医生宋神宗(赵旭,1048 ~ 1085)。

熙宁三年(1070),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成名。次年,被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编《资同治鉴》。哲宗即位,仍在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仆从兼侍郎,主持朝政,废新党,废新法。几个月后去世了。谥号文国公、史,赠书《司马集》。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上。其中,最大的贡献是主持编纂了《子同治鉴》。《子同治鉴》是中国最大的编年史,共294卷,贯穿古今,起于战国初期朝鲜、赵、魏分晋时(公元前403年),止于五代末年(侯亮、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止于后周灭(宋太祖)前(公元959年)。作者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这1362年的史实。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解释清楚,让读者对历史事实的发展一目了然。

司马光从英宗叶平三年(公元1066年)到宗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用了19年时间,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编撰《子同治鉴》。他在《资治通鉴》中说:“昼不足,夜次之”,“本书精力尽矣”。书名的意思是:“鉴于过去,以治为本。”

司马光写了很多。除了《子简》,还有80卷《通鉴李》, 20卷《陆》, 6卷《关白公卿表》。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甚至医学方面都有研究和著述。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话》、《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等。历史上,司马光曾被视为儒家三圣之一(另外两位是孔孟)。

在政治观点上,司马光主张法制永不改变,政治思想保守。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更改”;在他看来,周王魏烈德任命晋朝大夫魏思为诸侯,是对“先王之礼”和“祖宗之法”的抛弃。王安石是政敌。

[编辑本段]家庭背景

司马光的远祖可以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王司马孚。原籍河内(今河南沁阳)。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在兵部任大夫,在天章阁(隶属翰林学院)任仆从,在藏书阁任皇帝顾问。他因诚实善良而一直享有盛誉。

[编辑本段]童年

司马光出生时,父亲司马池是光州光山县令,所以给他取名“光”。七岁时“浩然之气,似成人,闻《左氏春秋》而能达其大旨”。从此“书放不下,不知饥渴。”司马光深受父亲的影响。一个婢女用热汤为他剥了胡核。他姐姐问他是谁做的。司马光回答说是他自己剥的。他父亲骂他小孩子怎么会撒谎,司马光再也没有撒谎。“司马光砸坛子”的儿童故事在当时的东京(今开封)和洛阳广为流传。小司马光遇事冷静机智勇敢,被传为千古佳话。

[编辑本段]仕途

司马光,在司马侯文庙前,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入国子监,后入国子监。起初,他被任命为一等下级官员,对李朗和大理进行审判。后在唐朝副使庞吉的推荐下,入京校勘关阁,与袁志立一起被判为并州。末年,宋仁宗被任命为天章阁,并担任同治建院的讲师和顾问。嘉祐六年(1061年),搬到同室同治建元家中。他决心编纂通志,作为统治者的参考。至平三年(1066),被编入《战国至秦通志》八卷,去了宋英宗。英宗命一局继续修缮,并提供费用和额外人员。宋神宗为他的《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书题写了《资同治鉴》,并亲自作序。王安石支持宋神宗新政,但又极力反对。他在皇帝面前与安史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更改。上帝命令他成为议会的副特使,但他拒绝放弃。熙宁三年(1070),以明代学士身份自行离京了解永兴军(今陕西Xi安),次年退守洛阳,离开西京留在御史台,继续与书局合编《通鉴》,直至元丰七年(1084)。该书完成后,司马光被提升为资政堂学士。元丰八年(1085),即位,高太后听政,召其入京主持朝政。次年,任尚书仆从,任侍郎。几个月后,他罢黜新党,废除新法,史称“元佑现代化”。司马光在位一年半,也就是死了。“史静人罢市要吊死他们,穿衣服要喝酒,在巷子里哭着要经过的人身上盖着几千万。”棺材送到夏县时,“人们痛哭流涕,像哭自己的亲人。将有数万人葬身四方。”“家家挂一头大象,饭必有所愿。”

[编辑本段]在他身后

死后追授太师、文国公,褒扬“郑文”,并赐“忠信国粹”碑。他的遗作有、君掌、雷编、黑甲集、曹氏、朱经、易说、朱、朱阳子、亦舒、尤邢珊集、徐氏志、易易。

[编辑本段]政治观点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标准的保守派。他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意见严重分歧,多次上书反对新法。他认为刑法上新建的国家用轻典,混乱的国家用重典,这是藐视世界,不是改变法律。所谓“治天下如卧房,我们来修,不大不坏不建。”司马光和王安石,就一心为国而言,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颇。王安石主要着眼于当时的财政和军事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和军事改革措施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认为,在坚持时期,要通过伦理规范的整顿,把人的思想约束在原有的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必须稳妥,因为“如果是大坏之变,必是好工匠,好材料。现在两者都没有,我怕风怕雨。”司马光的想法虽然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以“守常”为基础的改革策略。王安石变法中出现的新法执行不力、用人不当等问题,证明司马光政治上的老练和稳健。

[编辑此段]编译子同治简

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要求驻外。熙宁四年(1071),被判西京御史台,此后十五年居洛阳,不问政事。在这段悠闲的时光里,司马光主持编纂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子同治简》。

《子同治鉴》记载了从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前959年)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编辑完成于公元前19年。他在《资治通鉴》中说:“我现在好累,眼睛昏花,牙齿少了,知识也枯竭了。目前,我只是忘记它。我的精力都在这本书上。”司马光一生致力于这本书,写了不到两年就积劳成疾去世了。从《子同治鉴》的出版到《子同治鉴》的删节和定稿,其实都是司马钧自己写的,不是别人写的。清代学者王明胜说:“这本书是天地间不可或缺的,也是学者必读的书。”

[编辑本段]表扬和批评

司马光虽然温文尔雅,谦逊正直,却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顾《司马文公年谱序》:“惟公忠直,根于自然,有学问,诚也。”从小到大,我都是小心谨慎,没有因为事情的变化而出现失误。所以文章不意气用事,粥如小米,可充饥,人参可有病。”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突出,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保守思想的典型代表。他虽然认为“王安石新法可以比旧法更好”,但实际上对新法非常不满。宋朝屡战屡败,国家形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可以看出他的保守观点。对他来说,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对国家更重要。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资治通鉴

泗水的故事

古代记录的记载(包括年表,国家王朝的官员和部长表,以及总结教训作为一面镜子)

[编辑此段]司马光墓与祖先

司马光(1019-1086)出生于山西夏县以北15公里处的明岗,世称涑水先生。宝元是一位学者,著有《紫同治剑》和《素水文姬》。墓园占地近3万平方米,东有太岳余脉,西有同蒲铁路,居住着许多司马光祖的人。翁仲在坟墓的一边。宋哲宗玉玺“忠义之碑”;碑文是苏轼写的,不在土里,是在杏树下挖出来的,所以取名杏花,但很难分辨。晋代刻石嵌壁四面,至今完好无损。明代嘉靖至嘉靖间,专挑巨石,照宋碑抄,建碑亭。东面有一座守墓庙,再往东,北宋元丰元年(1078),敕令修建香火庙余庆庙,敕令刻石至今仍在庙后。庙里有五个大殿。寺内西墙有三尊巨佛、八尊罗汉,为宋塑风格。历代古迹20处,记载坟园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