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少数民族水族信息。

隋朝

苗族侗族的好邻居——水族

简介

水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345993人,主要居住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县、荔波、都匀、独山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少数散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

水族聚居区位于云贵高原东南部的苗岭山南麓,刘度和龙江河上游。森林茂密,风景如画,适宜农林业发展,是贵州高原的鱼米之乡、花之乡。在民歌中,水族人常常把自己的家乡形容为“美如凤毛”。

水族从事农业,主要种植水稻。“九千酒”是水族的传统酒。水族有自己的历法,水历和夏历基本相同,只是一年的结束是八月,一年的开始是九月。

郎。

水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系的水语族。水族的祖先曾经创造了他们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是一种有2000年历史的古文字,但只有400多字,多用于巫术活动。这些字都是临摹临摹的,没有雕版印刷,但是各地的书法基本一样。大部分水人都不认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

历史

水族的祖先是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水族与由其中一个部落发展起来的古老的“洛越”氏族有着历史渊源。秦汉以前,有许多部落居住在岭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岭南,水族先民逐渐北迁至黔桂边境。隋唐时期统称为“Xi东满”;唐宋时与壮、侗民族合称“辽”;到了宋代,这里设立了一个“富水国”,史称“富水人”。周的地名暗示着自称“水”的人已经形成。13世纪中叶,大量汉人迁居于此;13-17世纪,大量汉兵被调至此处镇守定居,其后裔逐渐融合为水族。

“水族”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明朝的史籍。在清代,它通常被称为“水淼家”和“水家”。新中国成立后,水族正式命名。

在中国近代史上,水族写下了辉煌的篇章。1855 10,潘新建领导水族武装起义,提出了“无粮无税,推翻清朝,享太平”的响亮口号,坚持斗争16年,配合太平天国斗争,65438年至0909年,吴朝君领导水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起义,提出“灭洋兴汉”的主张,进行了反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水族的优秀儿子邓恩铭是第一届中共中央代表大会中唯一的少数民族同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水族还积极参加当地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斗争。

规定饮食

水族以大米为主食,喜欢糯食。此外,水族还种植一些杂粮如小麦、玉米、谷子、稗草、红薯、米豆等作为辅助食品。

水族农民不擅长种菜,所以蔬菜品种单调,最常见的是青菜、宽菜、大叶韭菜。水族更注重水产养殖和渔业,所以各种畜禽和水产品为水族生活提供了必要的肉类食物。

水族的酸汤很有特色,有麻辣酸(辣椒做的)、毛辣酸(番茄做的)、鱼酸(鱼虾做的)、臭酸(猪牛骨做的)。其中,麻辣酸是最常用的。辣酸是由新鲜的红辣椒制成的。制作方法如下:将新鲜红辣椒洗净,加水用磨粉机磨成浆,加入大量甜酒(或糯米粥),放入泡菜坛中,密封,发酵,得到美味的酸汤。食用时,将各种蔬菜如白菜、青菜、嫩竹笋、大叶韭菜、宽叶菜等煮熟,放入适量的酸煮。糊辣椒面,盐,舀一点蔬菜汤,使其蘸水。吃菜的时候要用水冲着吃,很好吃,很开胃。做饭很少,一年四季都吃“火锅”。一大锅酸汤蘸水几乎是日常菜。即使偶尔有豆腐、肉或鱼,习惯上也是加到菜里,用锅蘸水煮。

水族人爱喝酒,家家都会烤米酒。过年、庆典或走亲访友,都离不开用酒招待客人。水族馆待客有着悠久的传统,轮流是待客的文化表现。

连衣裙

水族男子穿大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人穿长衫,头裹里子,脚裹绑腿。女子穿蓝绿色、黑蓝色、圆领、翻领、宽袖上衣、长裤、打结腰、绣蓝布鞋。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水族的男装与周围的汉族服饰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女装仍保留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水族妇女编织的水甲布(九千黥布)纱质细腻均匀,染出的青、蓝、绿深且耐洗,早在百年前就已闻名遐迩。水族豆浆画的原始印染工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其印染产品深受群众喜爱。

水族女装多以水甲布缝制,无领、大裙、半袍、长衫。长袍及膝,一般没有绣花边。节日和婚礼服装与平时完全不同。婚纱上的肩部和袖口,裤子膝盖上的刺绣缎带,头巾上五颜六色的图案。头上戴银冠,颈上戴银项圈。手腕上戴银镯子,胸前戴银雅领,耳垂上戴银耳环,脚上穿绣花鞋。新娘通常打扮得很漂亮,很优雅。此外,女式刺绣吊带更具艺术感。说是“带”,其实是一种华丽的绣花“T”形“帘”,上端两边都有带子。“窗帘”的大小可以包裹住孩子。它是用白色丝线缠绕一个白色马尾,再加入其他颜色的丝线,分别绣出各种图案,最后将绣好的图案拼接到绑带面料上而成。背带既美观又实用,是妈妈送给出嫁女儿的最好礼物。

结婚前,水族妇女喜欢用浅蓝色、绿色或灰色布料制作休闲长袍,上衣多为缎子。衣服的袖子都比过去缩水了,看起来利落又有曲线感。胸前的绣花围裙,头上的绿白相间的布包长巾,飘逸恬静。已婚妇女的袖口、肩部和裤脚袖口用蓝色花边装饰。长发在头顶梳成盘发,从右侧插入梳子固定。女性有的在头巾外横戴白色围巾,有的直接用格子方巾裹头,传统又时尚。

婚礼习俗礼仪

水族的婚俗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在结婚之前,青年男女可以利用节日和集市上的歌唱活动交朋友和谈恋爱。即使是自由恋爱,也必须是媒体报道的结婚,否则不礼貌,会被歧视。青年男女谈恋爱后,要请人告诉父母。如果父母表示愿意,男方就请媒人到女方家送礼订亲,选个黄道吉日派人把猪崽扛到女方家“吃点小酒”。正式结婚典礼时,大猪被抬到女方家“吃大酒”。宴会上应该唱一首祝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们都要喝一杯酒,通过喝醉来表示他们的好客。男女双方家庭成员不参加婚宴和送别。除了少数地方是新娘的哥哥背着新娘去婆家,大部分都是盛装的新娘撑着一把刻意撕开的红伞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伴郎、伴娘和提着嫁妆的长龙。一般中午离开娘家,晚上六七点进婆家。我要到吉祥的时候才能进门。新郎家的亲戚在新娘进屋前就出门躲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陪着新娘,第二天新娘回娘家。婚礼结束后,新郎会把新娘请回来,开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拜访的时间长达一两个月,这被称为“坐在家里”。其实是“宅”婚习俗的残余。在去新娘婚礼的路上,打雷是最忌讳的,所以婚礼在秋冬举行。

平民住宅

水族居住区地处亚热带,多雨潮湿。此外,森林茂密,豺、虎、豹、野猪经常出没。住在“甘兰”住宅可以避免湿地和野生动物的入侵。

水族馆木质建筑一般分为两层。下层是整个上层房屋的承重部分,所以要先修基脚。根据木结构房屋框架结构的性能,房屋的基脚只需根据地形用石块稳定即可,一般不需要修整地基平面。下柱较粗(一般直径30cm以上),柱榫眼用檩条纵横连接。每排底柱上端的粗大圆木作为横梁,横梁之间有垫子,俗称“楼枕”。枕头上覆盖着宽阔的地板(大多由松木或枫木制成),形成一个平坦的地板。一般上部屋架每排五柱四瓜(或十一檩),也有五柱六瓜(或十五檩)。木楼为斗穿式结构,柱间用檩条形成网状。特别是上部屋架柱的趾扣为鱼尾状斗角连接,是水族木匠在干栅栏施工中最杰出的创造。柱脚扣的这种鱼尾式“斗角”结构,牢牢固定了每根柱子的朝向。顶部用檩条夹住每排柱头和瓜头,各部分连接处用榫头铆接,使建筑坚固稳定。下部桥台柱、梁必须对应上部排架,俗称“柱顶柱”,充分发挥木材的抗压性能。

不朽的英雄邓恩铭。

邓恩铭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水族人物。他有如此影响力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是中国* * *的代表,知道中国* * *是怎么成立的人都知道他。二、2001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 * *产党早期领导人(上)》纪念邮票一套。邓恩铭的光辉形象在第三枚邮票上,任何收集邮票或收到这张邮票的电子邮件的人都会认识他。

邓恩铭,原名邓恩铭,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水铺村一个水族工人家庭。1917年秋,小学毕业后,因家庭困难,到山东省投靠二叔,进入济南省立一中。五四运动中走上革命道路,当选为一个中学生自治会的领导人,出版部部长,校刊主编。在此期间,他与王恩伯美同志成为战友,进一步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0 11月,组织立信社,创办立信双月刊,参与组织山东* * *生产组。1921年7月,与王恩伯梅一起作为山东代表出席中国* *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于次年赴莫斯科出席远东第一次生产党和国民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回国后,他先后担任青岛市委书记和山东省委书记,领导了吉焦铁路工人和青岛日本棉纺厂工人的罢工。1927年任山东省委书记。1928 12在济南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领导了越狱斗争。1931年4月5日,壮烈牺牲,年仅30岁。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邓恩铭的声誉永垂不朽,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宗教

过去,人们信奉万物有灵论,崇拜许多神灵。认为古树、巨石、井泉都有神。生死、疾病、饥荒等。都是请巫师念经,杀祭鬼神,尤其是鱼祭。19年底,210年初,天主教传入,但信徒不多。

在一些偏远山区,水族有挂兽骨祭神的习俗。在猎杀了老虎、豹子、野猪、野牛、熊等动物后,人们习惯将角或头骨整齐地挂在墙上或门上。有的地方宰牛祭祖时,还留角悬挂,使野兽鬼怪望而生畏,不敢进村侵害人畜。同时也显示了家庭的富裕和主人的狩猎技巧。

独特的生产习俗

水族经济是山区稻作农业的典型类型。早在150年前,水田就占据了水族聚居区80%以上的耕地。在农业生产中,水族农民仍然保持着一些特殊的习俗。从今天的绿色农业来看,有些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

肥料的积累和施肥。目前水族农民虽然也使用农药化肥,但成本高、污染大是明显的劣势。为了增加和更多的使用农家肥,水族养殖户一般还是采用牛踩肥的方法来积肥。他们养牛休闲时,把牛圈养起来,把牛吃剩的草放在圈里,及时加垫土,让牛把粪和草土混合在一起,沤成肥料。

耙工具。耙田就是耙田里的泥,把水田整平,让水稻有疏松的生长土壤,可以均匀的接水。特别是水族农民用“船耙”和“石耙”耙田。“船耙”是一种木船耙,长约1米。“船底”是平的,底部外侧有木齿或竹齿。如果人拉耙,“船”里装满了土或石头来压制;如果牛拉耙子,人就会站在“船”上开车。石耙是长方形的石条。石条两端钻孔,通过绳索拉动,石条底部刻有粗粗的纹路。石耙的主要作用不是耙田,而是平整。

灌溉。水族地区的灌溉得益于自然。在高于水田的山谷中修建池塘或水坝蓄水,然后开渠引水灌溉,或直接将山泉、溪流引向农田灌溉。在高水位和低水位的地区,也使用古代的提水装置,如管车和翻车。

“火炉头”的生产习俗在水族地区广泛流行。“火炉头”是当地汉语方言的方言,“翻译成普通话”就是“干农活的领导”。水族村的重要农活,如耕地、翻耕、育秧、插秧、收割等。,直到“活路头”开始干了才能开工。农时到来,“活路头”选个吉日,举行个简单的仪式,象征性地犁一垄地,插几苗,或者割几把稻,其他人就开始在自己承包的地里干这农活。这个习俗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二是“活路头”是一种老式的种植农作物的方式。他们根据气候掌握农时的经验是科学的,照着做就能有好收成。

水族在农业生产中有明确的性别分工。“女不耕田,男不插秧”是传统。任何违反它的人都将受到批评。以前有家缺劳力,晚上女扮男装耕田。男人犁地、耕田、修垄。这些工作都很费力,女人在泥水里挣扎真的很难。这并不意味着女性不努力,比如插秧、割草、挑干草等。,没有别的。就腰部而言,一天下来,几乎都感觉“筋疲力尽”。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动,水族人已经把他们居住的山川装扮得像一只凤凰。波光潋滟的梯田、繁花似锦的花园、叠叠的高跷和木质建筑、绿树和欢快流动的泉水,就像一只凤凰美丽的羽毛。山川秀美、乡村风光、泥土气息、自然美景、淳朴情怀,与城市的繁华交响,奏响伟大祖国的时代乐章。

节日

水族有很多传统节日,主要有端节、毛杰、肃宁欢乐节、表彰会、夏静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端节。

段姐,也叫瓜姐,水族称之为“借段”,“借”在水语中是“吃”的意思。三都县、都匀、独山、荔波等地的大部分水族地区都有庆祝,类似汉族的春节。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是从水书的水历算出来的。选在水历12月至次年2月(相当于农历8月至10月),猪年的每一天,各地传统上分批过节。是大季节的收获,小季节的播种,也是一年的结束,水历的开始。因此,这是一个辞旧迎新、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在水族,传统上有“越界不越界”的区分,不同地区的节日顺序不能颠倒,不能混淆。关于这一习俗,一个一致的传说是,古代水族的祖先邓公有两个儿子。他的哥哥被分到上内大衣区,弟弟被分到下九千区。本来说好的,收获之后,我们就去祖府庆祝。后来觉得距离很远,互相交流也不方便。我决定,我哥过节,我哥过节。今天,各地的水族基本上同姓同姓,一起过节。

节日结束时,青年男女围绕“端坡”奏乐跳舞,举行赛马、斗牛、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亲友聚餐等活动。来自邻近的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瑶族和汉族的数万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节前,家家打扫庭院,打扫房间里里外外。在节日的前一天,喜庆的村庄敲响铜鼓,辞旧迎新。节日里,杀鸡鸭吃新粮,用鲜鱼炖汤,准备新米汤招待亲朋好友。除夕(初一晚上)和初一早上(初一早上)祭祀祖先,不吃肉,供品除了鱼也不能有其他肉类。不吃肉,但不吃鱼。祭祖的主要产品是鱼皮韭菜,因为据说祖先用鱼虾制成的九种蔬菜和药物来驱除一切疾病。它的做法是将洗好的鱼肚放入韭菜、泡椒、葱、姜、蒜等调味品,然后炖或蒸。

水语称为“借毛”的毛杰,只是三都县九阡地区及与之相邻的荔波县部分地区水族庆祝的节日。和节日一样,也是分阶段庆祝的,日期要选在移栽后的水历九月、十月(农历五月、六月),以辛卯日为吉日。然而,毛杰被依次分成四批。因为“端节”和“毛杰”其实都是过年,庆祝端节的地区不是毛杰,庆祝毛杰的地区也不是毛杰。

肃宁享节,水语意为“水历四月丑日”,是水族的民间节日。时间为水历四月丑日,即农历十二月丑日。根据水族的传说,这一天是“生母娘娘”把孩子送到人间的日子,所以又叫“娘娘节”。节日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生母娘娘。

表彰节,水语意为“正月”,也叫“借荐”。是受汉族春节影响的节日,其实就是春节。一般来说,庆祝节日的地区不是端节和茅节。

“夏静节”在水族语言中的意思是“水神”,又称“拜水神”,是水族原始宗教崇拜的具体表现。主要在三都县九阡地区及其邻近地区庆祝。夏静节不是每年都庆祝,间隔两年、六年和十二年。具体时间是水书先生根据水书推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