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雕的历史

远在50000年前,贝壳就被串成了装饰用的链子。5000~6000年前,中国沿海及附近岛屿生活着许多原始人。他们生活在海上,在他们的地方堆放着大量的贝壳。贝壳中有文蛤、鲍鱼、海螺、牡蛎、玉螺等20多种贝类化石,并钻有许多贝壳,显然是作为装饰品使用的。1987期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巫师墓葬中,发现了三组用蚌壳制作的动物图像。从商代到秦朝,有一种贝类,经过打磨穿孔后,长期作为货币使用。这是贝比。春秋战国时期,贝壳一般被制成项链、臂饰、腰饰、服饰等。,甚至出现了马饰、车饰。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30%的士兵用红线佩戴贝壳作为挂件,以增强军力。

秦汉时期,冶炼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贝雕开辟了新的途径。艺人利用贝壳的颜色,把一个比较扁平的贝壳磨成薄片,然后雕刻出简单的鸟兽图案,镶嵌在青铜器、镜子、屏风、桌椅上作装饰,俗称“罗店”。这项技术至今仍保留在许多地区。

宋元前后,珍珠母镶嵌、贝贴等中国民间工艺非常流行。有各种人物、动物、花卉、挂屏等陈设;各种文具、烟具、台灯等生活用品。绚丽的色彩,奇特的造型,自然而美丽。

从解放到七八十年代,各地贝雕工作者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的长处,结合珍珠母镶嵌工艺的特点,成功地研究出浮雕贝雕画和各种实用工艺品,从而揭开了贝雕工艺史上新的一页。产品大量出口,畅销国内外市场。

如今,由于贝雕的工艺非常复杂,培养一名贝雕工人需要很长时间,年轻人普遍对这项传统工艺失去了兴趣。贝雕这门手艺逐渐失传,导致人才短缺,很多贝雕厂倒闭,老艺术家转行,贝雕这门手艺也陷入低迷。国家开始抢救包括贝雕在内的一批传统手工艺,提高贝雕技艺的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