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孤独;汉末士人
论“19古诗词”中的孤独意识
专业:汉语言文学作者:王金国
指导老师:邹
论文摘要:《19古诗》是汉末文人石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历程,书写了他们在遭遇现实世界危机后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永恒价值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他们深深的孤独意识。这种情绪来自于汉末社会广大异乡游子这一特殊人群的特殊心态,这种孤独感在《19古诗》中的任何阶层和任何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表现。
关键词:“19古诗词”;孤独;汉末学者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非同寻常的诗歌,自诞生以来就受到高度评价。刘勰《文心雕龙·史明》称之为“直而不野,婉转附事,悲而至诚,五言之冠也”,确实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有各种猜测,如梅成、、曹植、王参等,但都没有证据可考,都是无稽之谈。目前学术界的舆论认为《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所作,但并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这些作品虽然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出来的,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很大的* * *性,那就是它们都有一个相当一致的主题:对流年的伤感和对遥远空间的恐惧,这是孤独中的无奈,孤独中的痛苦。它以惊人的感伤情调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欢迎。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它触及了人生最基本的情感:离别之情、失意之情和对人生无常的忧虑之情,而这三种情感都表达了人们心中的一种真实情感——孤独。从诗歌创作的形式来看,诗歌在意象表达上也体现了这种孤独。
1,诗歌情感表达中的孤独
离别有许多相思,无尽的相思是孤独。从题材上看,《古诗十九首》绝大多数是关于流浪女性的诗。通过思女之词、游子之歌,衍生出各种情绪,如思女、游子思乡、士子失意、友情淡、吃喝、感叹人生苦短、担忧人生无常等。看似独立,实则是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想家的女人、漂泊的男人、失意的文人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于是各种情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进一步加剧了他们情绪中的孤独和悲伤。
1.1离别情怀,看到孤独
所谓相思必远,难免孤独寂寞。思女哀情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颇为传统的主题,抚慰和消解内心的孤独是中国古代思女诗的主基调,《古诗十九首》也不例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关于女性思考的诗占了19首诗的近一半,如:
“好吧,好吧,和你分居。从此你我千万里,我在天,你在天。路是如此的危险和遥远,遇见你能知道什么时候?..... "(《一次又一次的旅行》)流连忘返,向往已久,但送你千里之后又有了分别。你为什么要离开?诗中没有指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君”不得不去,于是产生了一种两地相思之苦,各在一个世界。诗中揭示了女主人公面对遥远空间的恐惧和惊慌;而“思君令老,岁月渐晚”则是对人生飞逝的一种悲凉感。这种孤独就像一个独自走在沙漠中的旅行者不时被提醒死亡一样可怕。“青青河岸上的草,阴郁花园里的柳树。.....如果不能回家,一个人守着一张空床很难。”(《青青河边的草》)漂泊的儿子没有回来,辜负了岁月,更勾起了思妇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眷恋。“攀文章折其荣将遗。香满袖,路漫漫其修远兮。”(《庭中有奇树》)庭中奇树盛开,爱人却远在天边,捧花思念之情更甚。青春独卧,情怀难寄。一个悲伤的女人似乎只能在孤独和痛苦中变老。在这里,孤独和悲伤的感觉在音乐场景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千里之外结婚,悠悠隔山陂。.....四君年纪大了,开不动了。我是不言而喻的,纯洁纯洁的兰花,它含苞待放,待君提出。如果你不采摘它的过时,它将与秋天的草枯萎。”(《冉冉的孤竹人生》)主人公把自己比作一株孤独的兰花,无奈地抱怨“过时了,不采就随秋草枯萎了”。她还在担心“山坡长”。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相逢未可知。“黄昏冷,黄昏悲。.....锦罗离开了,我的袍子紧贴着我。一个人呆一个长夜,梦见看见容晖。”(《林林年·慕云》)美人伤心了老半天,丈夫又有了外遇,导致美人在寒夜孤苦伶仃。爱情就像一场梦,因为思考变成了梦,所以就有了“梦见见荣”这种快乐又悲伤的梦。梦中欢喜,夫妻携手同车,人流连忘返。可悲的是,这终究只是一场梦,醒来后的失望让女方感到恍惚。我只期待“虽然我的身体没有鲜艳凤凰的翅膀,但我能感受到神圣独角兽和谐的心跳”,但对主角来说,这只是她单恋的白日梦。老公还沉迷在新欢里,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伤心落泪”,春梦无缝,美人愁!靠在门上,哭泣,只能做梦来安慰自己。“客人从远方来,给我留了一封信。说长相思,说再见久。”(《孟冬寒到》)月缺,年复一年,时间过得如此匆忙,华少的美随时凋零。记忆中,突然收到心上人的一封信,每天都放在长袍和袖子之间。有空就拿出来爱抚看,无助的时候就自怜自艾。“出千里,故心不动。蔡文余霜,剪成相思被。”(《远道而来的客人》)我老公千里迢迢从万里之外赶来,托人送他一块锦缎,给美女一个惊喜。物是人非,心是人非,女人的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和希望,所有的痴情和等待都缝进了相思的被子里。
“河汉清浅,多少钱?英英易水,脉无言。”这里是作者对《中国妇女诗十九首》的总结,清楚地描写了牵牛花和天上的织女,描绘了人间悲剧,描写了夫妻离别的痛苦,却又透露出诗人主观上的孤独。
1.2失意感见孤独
与对女性的思考相关联的是游子,而正是有了游子,才有了对闺房中女性的更多思考。这种联系自然与游子的孤独感联系在一起,但游子的孤独感似乎比想女人的孤独感有更深的含义。因为思念女人多是在闺房里思念丈夫的孤独,而漂泊的人在世间,在异地的人潮中多了一层无奈和无奈。他们对世界的冷暖感受更深。比如:
西北有高楼,与云齐平。交叉稀疏结窗口,老化三阶。地板上有一首弦歌,声音悲伤!谁能创作这首歌?没人是齐梁的老婆。清代商贾随风,中宋飘流。连连叹息,慷慨多于悲伤。我不在乎歌手苦不苦,但是伤到了知音。我愿为双天鹅展翅高飞。(西北有高楼)
被从楼上飘下来的歌声吸引,笔者在孤独中缓缓而来,站在一座高楼下,聚精会神地听着优美的鼓声和钢琴声,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景象:“我不在乎歌者苦,却伤害了我的知音。”他把歌者想象成一个失意的人,但那其实是文人本身的精神体现;假装是歌手的知音,其实是在感叹“知音不多”的孤独和痛苦,和对方同病相怜。诗人满腹诗书,却得不到“知己”的欣赏。诗中弦歌的慷慨悲凉和《知音》的悲凉,与其说是演奏者内心的感伤想象,不如说是作者自身真实孤独的表达。
“明月皎洁发光,促东墙。玉衡指孟冬,群星传神。千年染杂草,季节骤变。在秋蝉的树林中,这只神秘的鸟平静地死去了。昨天还是一个同家的朋友,高举摇六檩。如果你不想联手,你会像抛弃遗物一样抛弃我。南北有斗,牵牛花不负轭。没有坚石的美名有什么用?”(《明月当空照》)
夜深了,诗人一个人淡淡地走着,这是心情压抑的表现。诗人大失所望,愤然道:“我曾是同家之友,高举振六檩。”曾经的同家好友飞黄腾达,成为显赫的官员,却被他们抛弃,无人理睬。世态炎凉,友情价值几何!悲愤之下,他抬起头来,看到“吉星”、“斗星”、“矮牵牛”这三个星座只有名字,抬不起来,想不起来,拉不起来。正因如此,诗人忽然感到无名的怨恨:“南北有争,矮牵牛无罪!”心里郁闷,只能用这么可笑的方式发泄出来。
细读《古诗十九首》,我们不难还原一个心目中的英雄。他应该是一个穿着轻薄外套,背着书,头发凌乱,在秋冬的寒风中翩翩起舞的书生形象。乱世漂泊,远离故土,他们的落寞心情可想而知。如果有一个现有的秩序或者制度来包容它,或者他流浪的目的很明确,也许可以减轻孤独的重量,但是旧的价值体系已经容纳不下他们已经松散的心灵了。反而是身处乱世,颠沛流离,失职渎职,加重了这层孤独感。其实他们是在两个意义上徘徊:现实意义上的和精神层面上的,所以他们也是在两个层面上被放逐的:现实生活中的失职和灵魂的依附。孤独是一种心态。“清商随风,中曲飘零,叹息连连,慷慨多于悲凉。”孤独的人有一种向对方倾吐一切痛苦的欲望,希望听者能够理解你,给予某种精神上的回应。然而结果却令人沮丧:“歌手苦不苦,伤的是知己”,更是一种孤独。“以前是同门好友,高举六道镣铐的振动,不思携手,弃我如舍利。”人情淡薄,知己难求。被整个思想体系和社会机制所放逐,却能安顿灵魂,那就是爱情和家园。他们内心所蕴含的无限悲伤和彷徨的巨大精神力量,只有在温柔的乡村里才能得到真正的宣泄和慰藉。然而,距离的阻隔却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悲伤:“水无言语。”对爱情的追求其实是对家的向往,而对家的向往又表现为对爱情的向往,这只是最后一点温暖的慰藉,却无法长久实现,也无从回归。这里的家,有着比现实更深刻的含义,“他们走上了不归路,因为他们失去了精神家园”[1]。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孤独和悲伤的心态。
亡国之声哀思。每当国家大乱,诗人生活贫困,玩忽职守,失了职,就有一种早已融入骨子里的忧患意识。他们常常哀叹和批判国家的不幸和社会的黑暗。而汉末文人的五言诗,更多的是从自身经历出发的悲凉和深沉,这似乎更大程度上可以用他们的孤独感来解释。这种孤独感来源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申,也来源于此。
1.3担心人生无常,感到孤独
在浩瀚的时空面前,人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因为他是那么的渺小和短暂,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生命的消失和消失前的孤独。这种孤独也体现在阮籍后期咏怀诗中的三十三个“日复一日”。他遗憾地说“我害怕我的灵魂会在一瞬间随风而逝”。人即使能逃脱社会的苦难,最终也逃不过生命的终结。生于乱世的穷苦落魄文人,命运多舛,挣扎求存,生活在一个短暂而狭隘的现实世界里。他们无法超越现实世界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生于天地之间,忽如过客”(《翠柏上陵》)文人无法摆脱时间恶魔的纠缠。“茫茫阴阳动,人生如朝露”(《驱车东门》)他们哀叹生命的短暂,却无法避免时间对生命的侵蚀。诗人在《今日好宴》中也是迷茫的:“人生一世,选举忽如暴风骤雨。”面对现实,这些柔弱的文人无力改变现状,忧世忧生的痛苦折磨着他们脆弱的心灵。死亡的阴影时刻威胁着他们,让他们感到生活的孤独。他们试图通过追求漂亮的衣服、爱情等来冲淡、驱散、消解生命的悲凉意识。然而,这种偏执不仅没有冲淡他们的孤独和对生活的焦虑,反而加剧了他们内心的恐惧。无奈的诗人不停地悲叹:“如果你生在不到100年前,你会一直担心自己活了一千岁”(生在不到100年前)。诗人或感“青”,“山上柏”,“溪中石”,或感“溪中石”,生命与自然界的永恒相比是多么短暂。在诗人眼里,时间成了剥夺生命和生命的杀手。“放眼望去,东风摇百草。无缘无故遇到点事,不会老得快。”节序物候的变化,常常引起文人的强烈感叹:“风一吹回来,秋草就绿了。四点变,一年多快啊!”(《东边又高又长》)在众多的意象中,“直望郭门外,却见山头坟墓”频频出现。古墓耕田,松柏毁薪。亨泰有很多白杨,肖骁担心会害死人。"(《亡者之日疏》)这是时间的流动带给生命的死亡气息。诗人似乎独自站在时间的荒野中。他感到如此孤独无助,如此悲伤绝望。这正是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的感受。”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时代在哪里?在我身后,未来的世代在哪里?我想到天地,没有限制,没有尽头,独自哭泣。“这种难以忍受的孤独不禁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因为家乡是他的根,那里有土地,有山川养育他,有亲人朋友生他养他,也许家乡的这一切能给他一点安慰。但是,“无因而欲归道”,这些小小的安慰是很难拥有的。他剩下的只有孤独。”黄泉之下,千年不尴尬。“(开到东门)忧生叹死的孤独感,成了短暂人生中永恒的叹息。
此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即使在酒、酒、舞的欢乐时刻,也无法忘记这份孤独。比如:
今日好酒席,欢喜难旧,古筝劲吹,新声美妙。一个有美德的人高度评价音乐,并且知道音乐家的真正含义。齐新也有同样的愿望,只是意思不太清楚。生活就像一个吕纪,只有我像灰尘,瞬间就被风吹走了。为什么不胸怀大志,先把路走了?无为而守穷卑,障碍长苦。(《今日好宴》)
虽然是“好酒席”,但有歌有曲,美妙无比。但诗人问:“知其歌,听其理”。如果你真的欣赏生命短暂,你应该及时去做。否则,即使是这种没有数量的短暂生命,同时也没有质量,只能落得一个“无所作为,以贫养卑”和“苦不堪言”的境地。《古诗注释》注“难遇”[2]。显然,“其真”隐藏着一种对人生不可避免的孤独和可能的孤独的恐惧。说人生短暂是必然的,他会在无限的时间里孤独,没有人能从中逃脱。可能的孤独是,短暂的生命里如果你不能出现,你就会贫穷,在你没有遇到你的主人和你的知音的时候孤独。有时候,这种孤独会把诗人逼到绝境。“白杨萧萧,松柏阔路。太阳底下有死人,而且时间很长。”(行驶到东门)在作者眼中,是一片死寂的景象,是松柏萧萧、白杨萧萧的墓地。地下的死者是孤独的,人间的生者更是孤独的。谁也逃不过“茫茫阴阳移,人生如朝露”的寂寞。吃药成仙只是一种错觉。于是,诗人不得不退一步想,“不如饮美酒,衣花食菜”,准备暂时从世间短暂而虚幻的繁华中寻求生命的寄托。
《古诗十九首》内容丰富而复杂。以“漂泊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言”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末动荡岁月中下层文人的坎坷人生经历,抒发了他们的离别相思之悲、“知己”之悲、人生短暂之惆怅等世俗情怀,表达了各种复杂情感的内在本质。
2.诗歌意象中的孤独。
《古诗十九首》作为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在表现题材的选择上采用了诗化意象和悲剧意象的方式。我们常说意象是触动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意象。物质世界的“意象”一旦按照作家的“意”反映在一定的语言组合中,固定在文字中,就成了精神意象。《古诗十九首》表现的无非是人类的三种基本情感:离别、失意、惆怅和人生无常。在意象的选择上,具有明显季节特征和悲伤情绪的物体,如蟋蟀、清风、秋草,当然可以表达生活中的这三种悲伤情绪;本应象征美好和阴郁生机的事物,如芳草、东风、蕙兰、杨柳等,也被诗人注入了悲凉的气质,成为他孤独悲凉情怀的物质载体。
人生有很多种别离,朋友的别离往往有在悲伤中共同奋进的鼓励;但是,男女之间的差异却让人感到彻底的痛苦,让人目瞪口呆,震惊不已。汉代举人取士制度使官游盛行。作为流浪者,在异国他乡的生活让他们饱受分离之苦,功成名就的失败让他们更加怀念家中温柔可爱的妻子。作为想家的女性,她们不仅要忍受一个人呆在空床上的孤独,还要有游子不归、中道被弃、爱情不长久的忧虑。因此,对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来说,即使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和自然景物,也往往包含着发自内心和事物的悲伤,表达着深深的孤独感。
2.1看到与自然风景离别时的孤独感
荷花芳草:用美丽、干净、芳香的植物象征爱情始于《离骚》。“佘江采芙蓉,兰泽草更香。谁愿抛下,思远。”诗歌一方面描绘了美丽的风景,另一方面表达了游子的乡愁和乡愁。然而,美丽的悲伤会更加不堪。在晴空美景的映衬下,我们心中的悲伤会更加难以摆脱。在《古诗十九首》中,芙蓉和芳草的意象是以传统的方式选取的。然而,当诗人想把这些东西摘下来送给自己所爱的人时,却是“思虑已久”,手里拿着爱的信物空空如也,而表达和传递又是如此艰难,最终只能“愁死”。[3]所以芙蓉和曹芳,无法传达诗人的感情,带了一种悲凉的气质,用充满希望的意象和风景从侧面表达了主人公孤独的心情。
明月:《古诗十九首》中有三个月亮的意象。月亮本身是有圆缺变化的,世间也有相聚和离别。人往往是因为物而体悟自己,物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所以月亮的变化和文人的内心有一种微妙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诗歌表现出来的。《古诗十九首》用月亮的意象表达主题时,常出现圆月随节气变化的情景:“明月当夜辉,促织东墙”,圆月中有秋的悲凉;“冬天很冷,北风刺骨...三五月月圆,四五月蟾兔短。”《满月》中有冬天的忧伤,读者在万物凋零的寒冷中感受到满月不圆的遗憾,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在可感的环境中,孤独而忧伤,让读者感同身受。
2.2从生活的器皿中看到离开时孤独的感觉。
合欢被是一种羽状叶的植物。一片大叶子是由许多小叶子组成的,它们在晚上合拢,因此而得名。在汉代,任何两边折叠在一起的物体都被称为合欢。“被子”本身,即用于睡觉和躺卧,将带有鸳鸯图案的绉布剪成蚕丝被,具有性的含义,象征着夫妻共同生活的愿望。远方孤独的色彩往往是暗淡的,但“合欢被”意象的引入,使整个诗意的场景“充满了色彩”[4],表现了作者因“老人的心还在”而产生的瞬间的喜悦,同时也表现了这种瞬间的喜悦所加重的孤独。在“日思君不见”的期待中,只能依靠鸳鸯合欢。
衣带:“日子远了,衣带之日缓了。”衣带意象是《古诗十九首》的首创。在此之前,诗中的衣带只是作为客观意象出现,并没有融入诗人的主观色彩。“人各有所爱,不想一辈子在一起,但谁又不一样呢?”两地的游子和彼此思念的女人充满了悲伤,承受着不断的悲伤,精神形态一天比一天差。古诗十九首用它来表达离别带来的身心双重痛苦。离开的时间越长,思念越深,思念越深,自然会“为伊憔悴”。这个形象的运用生动而有说服力。后世很多作家,比如南朝乐府读曲歌,想知道彼此的回忆,但慢慢看裙带关系,鲍照仿古,谁改往日衣裳,让黄昏照脸,柳永的情花,衣服加宽时不后悔,人憔悴为伊,都是从古诗十九首里出来的。腰带形象所表达的痛苦,从侧面反映了情感主体孤独的身体和心境。
2.3从历史典故的悲凉寓意中看到孤独的感觉?
齐梁之妻:《古诗十九首》中人物形象运用不多,但每一首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主题。齐梁妻子最完整的故事,可以在刘向的《列女传》中找到。齐梁的妻子,齐梁的妻子,她“天下无父,中无夫,下无子。她怎么会有好日子过呢?”“刚死”的行为是男权社会中女性行为的典范。《列女传》显示,齐梁战死沙场,没有留下儿子,也没有近亲。他的妻子独自一人,枕着丈夫的尸体在大门口哭泣。十天后,连城墙因为她的哭喊而倒塌。虽然故事有些夸张,但齐梁妻子的遭遇却极其悲伤。作者把这个模范人物作为一个形象,既象征着他理想中的“知音”,又暗示着具有这种性格的知音是极难找到的。在我们的思维定势中,所谓的榜样一定是能树立榜样的人,这种人一定是群体中的一小部分。在汉末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真正有远大志向,能守到节令的人少之又少。相识相知更是奢侈。另一方面,得到一个“知音”的赏识也同样困难。所以作者难免在无尽的期待中失望,在失望中只有孤独和悲伤。
洪湖:洪湖是一种善于飞翔的大鸟。刘邦《洪湖之歌》:“洪湖高飞,一飞千里。”鸟儿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这让生活在地面上的人有一种距离感,翱翔的天鹅更是难以追逐和触及。虽然作者说“我愿为一双天鹅高飞”,但如何“高飞”?你飞到哪里去了?作者答不上来,就加上了“我不惜做歌手,却伤了知己”的挫败感。“空中情人是谁?”【3】看似充满希望,其实是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飘渺的寂寞。
总之,《古诗十九首》无论是在作品的内容上还是在创作形式上都体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的主体是丰富的。他可以是一个想家的女人,一个游子,也可以是一个失意的书生。它的出现和在作品中的体现,与汉末动乱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东汉建立之初,为了加强统治,巩固政权,自西汉中期起,进一步发展了培养士子、举荐征等制度。这种制度确实激发了士人的“进取精神”,但随着整个东汉王朝的衰落,这种取士制度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对许多学者来说,官僚机构的能力太有限了。这势必会形成一种幸运进步的人少,失意的人多的局面。再加上恒、凌时期,宦官与外戚勾结夺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人标榜党员,社会买官经商,使得大多数中下层士人无路可走,生活失意,四处漂泊。“流浪者”和“流浪者”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和表达了他们相似的处境和感伤。这些失意文人通过文字表达和消解内心的感伤、失落、恐惧和迷茫,体现了内化的孤独。
所以《古诗十九首》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汉末文人的一曲悲凉的孤独挽歌。
参考资料:
[1]冷成型金。中国文学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王世贞闻人世间。古诗词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Xi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4]隋树森。古诗十九首解读[M]。北京:中华书局,1955。
[5]鲁世勇。古诗词之镜概论[A]。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Xi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6]江·。汉魏六朝诗三百首[M]。长沙:岳麓书社,1992。
[7]王峰《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西北大学学报,1999。
[8]袁兴培。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朱茂源。说古诗十九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张艺伟。《古诗十九首》中的时间体验与孤独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
?[11]戴红梅。浅析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意识[J]。韶关学院学报,2007。?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