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年糕的起源
关于春节年糕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妖怪,常年住在深山老林里。当他饿的时候,他抓其他动物来充饥。但是在严冬季节,大多数动物会躲起来休息。饿了就下山伤害百姓,抢人当饭吃,让百姓苦不堪言。后来有一个聪明的部落叫高氏。每年冬天,预计妖怪要下山觅食,就提前用粮食做了很多吃的,拧成条状,放在门外,人就躲在家里。年关到了,没有人吃饭,他们饿了,就用人家做的菜条填饱肚子,吃完了就回山里去了。当人们看到怪物走了,他们都出去互相祝贺。他们很高兴自己躲过了2008年的障碍,安全了,准备再次春耕。就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免动物伤害的方法流传了下来。因为粮条是高家做的,为了养活年俗,就把年和高连在一起,叫年糕(谐音)
年糕的起源
关于年糕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伍子胥去吴国为父报仇,打算借兵攻打楚国。吴王不同意,于是伍子胥杀了吴王,领兵攻打楚国都城,另立新的吴王登基,伍子胥也被封授了土地。为了防止侵略,伍子胥率人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城。城池修好后,他对心腹说:我死后,如果国家有难,人民挨饿,你可以在城门下挖几尺,找吃的。不久,伍子胥被困,自杀身亡。越国趁机攻打吴国,战事不断,遍地饥馑。危难之际,有人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嘱托,于是偷偷拆掉城墙,挖开地面。原来,城基是用糯米做的砖块和石头砌成的,人们用它做了一种食物,帮助他们克服了困难。这种食物后来被称为年糕。后来在腊月,人们用糯米做年糕祭祀伍子胥,同时也取每年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吉祥之意。
年糕的寓意
据说最早的年糕是在除夕夜用来祭神祭祖的,后来成为春节的食物。年糕因为谐音高,口味多样,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食品。年糕的款式有方形黄白年糕,象征金银,表达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味道因地而异。北京人喜欢吃红枣年糕、百果年糕、糯米或黄米做的白年糕。河北人喜欢在年糕里加入大枣、红豆、绿豆一起蒸。在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有吃黄米面炒年糕的习俗,有的还会塞豆沙和枣泥,而山东人则用黄米和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主要是甜的,蒸的或者炒的,有的人干脆就着糖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