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对历史有哪些贡献?
曾国藩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他6岁时进入这所学校。8岁能读四书,背五经,14岁能读李周和史记。道光十八年(1838)入国子监,师从军机大臣张穆。忍痛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军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我们与倭仁、会宁道和归真等大学同学是挚友,为“实学”而奋斗。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国藩组建湘军,经过多年征战,力挽狂澜,消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以忍耐为第一要务,主张凡事勤俭节约,不以为官为荣。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礼为先,以忠求政,在官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他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创办了第一所军械学校,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文书籍,安排了第一批留美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创者。
主要成就
政治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在“康乾盛世”之后,对清王朝的腐败和衰落无动于衷。他说:“国家穷,但人心散,很严重。”至于“士大夫惯忧容和”,“盛世是不白不黑,不痛不痒”和“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不良,皆因群帘而起,求官除帘之弊,至诚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先得民”,危难之时既要德,又要工具的人,要崇尚廉洁,尊重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那些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的官员,必须严惩。至于国运与民生的财政经济关系,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在于充分利用余缺,脚踏实地,廉洁奉公。“逐步求整改不是求速效。”曾国藩把农业提到国民经济的基础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为先,国民经济以好年景为功劳”。他要求“在今天的各县,强调农业是第一要务。”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曾国藩对中西外交关系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别人不应该打呼噜睡在他的长沙发旁边,反对借老师帮他镇压,所以对用外国深感羞耻。“另一方面,它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学习。例如,他说购买外国文物...拜访有思想又聪明的人,先从练习开始,再努力打造,可以抑制头发缠绕,勤快有远见。
军事
曾国藩崇尚忠君卫德、以儒治军的宗旨也贯彻在选将、招兵、治军、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其丰富,集大成。他认为士兵人数不多,但精,“小夜曲强”,“士兵越多,力量越弱;报销越多,国家越穷。”主张军政分开,负起责任。他购买外国的枪、炮、船,推动了中国军事武器的近代化。
曾国藩把选将作为治军的重中之重。他说:“行军之道,先择将。”他的选拔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把德放在第一位,把德的内涵概括为“忠、义、血”。他提出,“勇者应寻我党热血男儿,忠臣有道钹之秘者,与之共事。”他还说,“有勇气的人,第一要能治理人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淡泊名利,第四要能吃苦耐劳。”“如果你是忠诚的,有血性的,你就会和对方一致。不忠义,不血性,就像那四位一样,靠不住。”曾国藩认为,“忠义血性”的将领主要应从既受封建礼教影响,又较少官场陋习的儒生中选拔。据罗尔纲在湘军系统的统计,在姓名、籍贯、出身、职务可查的179名湘军将领中,有104人为儒生,占58%。历代军事史上,以如此多的儒生为将军,实属罕见。
也是曾国藩建立湘军将清朝的世界军制改革为募兵制的第一招。他说,“我已经讨厌军营的习惯好几年了,没有一个人是防身的。”所以决定了不需要扎营士兵,也不需要城镇。“所以他在组建湘军的时候,主张在农村招募士兵,而不是公民。其本意是在农村招募的士兵淳朴健壮,有利于灌输封建忠义道德,适应严酷残酷的战争环境。曾国藩还规定“招兵买马,必须取解宝,列一张府县、府邸、父母、兄弟、妻子姓名、跳过。"每个结都附在书上以供检查. "没有保险的一律不招。曾国藩的做法完全继承了明末戚继光的招兵思想。曾国藩在编撰绿营方面也有所改变。湘军的编制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以下设置员额。哨所下面的陆师是队,水师是船,骑兵队是棚。湘军初期,没有营级以上的官员,各营都归曾国藩管辖。之后营数增加,称为“指挥分制”。曾国藩呼吁按照亲选、自寻、层层约束的原则组建军队。从自裁到自勉,选举一步步提了上来,改变了绿营“兵与兵不相识,兵与兵不相学”的劣势,但也明确暴露了建立私军的意图,从此开创了近代中国“兵将有之”的先河,军阀割据的局面开始出现。
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煞费苦心,主张以儒治军,即以封建伦理教育官兵,以仁、礼、忠培养官兵,作为治军之本。他的目的是维持军队的士气,培养一支完全、绝对从属于自己的私人军队。所以他认为“用兵者,必先自主,而后制敌。”
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影响了几代人,更何况他同时代的湘淮将领都以曾国藩为楷模,后来的黄兴、蔡锷等资产阶级军事家也都推崇曾国藩的治军方略。张之洞和袁世凯在甲午战争后采用西方方法训练新军时,采用了曾国藩治军的许多做法。民国军事家蒋方震在《论国防》中称赞曾国藩是近代史上的“军事天才”,并表示一切领袖都应以曾国藩为榜样。蒋介石明确表示要向曾国藩学习,要求国民党军队中的将领必须“认清历史,效法曾虎”。曾国藩在治军中非常重视精神教育,毛泽东一生都非常重视这一点。曾国藩的“爱民为治军第一要”,毛泽东在红军建立之初就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文化
曾国藩继承了桐城派方苞、姚鼐的自立风格,创立了晚清古文“湘乡派”,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讲古文,讲的是铿锵的声调,用不尽的包尽他所能;古文博大精深,气势磅礴,能传达汉赋的气息,所以意境壮阔,能摆脱桐城派的弊端,为后人所称道。曾氏宗室系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还编了一部《经史杂记百则》作为文本范本,不受桐城控制,号称天下湘乡学派。清末民初的严复、林纾、谭嗣同、梁启超等都受到他文风的影响。著有《阙斋文集》、诗文、读书录、日记、奏折、家书、家训、经史杂记数百篇,诗歌十八首。不下百卷,被称为《曾全集》,流传于世界各地。他也是《学习之道》和《五箴言》的作者。
意识形态学术
曾国藩一生追求朱成的理学,但他并不盲目崇拜朱成的理学。实际上,他也借鉴了宋明理学的其他流派。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理学、心学三个学术流派。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也逐渐看到了朱成理学的局限性,如“言教”、“病”或“静”等。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宽容的学术态度。对于朱成理学与王陆理学的学术论争,他认为两派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促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用生成论中的气的资源弥补了理学的局限,说“张子之的正孟,醇厚忠厚,甚为谦和”。根据气的思想,曾国藩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内在的气所生,气是构成世间万物的终极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世间万物都是“同体”。
但曾国藩也认为,虽然太和之气大行其道,而世间万物之气原是“洗耳恭听”,但人与物、圣人与凡夫并不相同。就人和事物而言,人是充满气的,但事物只是局部的;一个老朋友是智力上的,但事物只是物理上的。就人类而言,圣人的精神是清而厚的,而常人的精神是浊而薄的。
书法
曾国藩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一直被他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所掩盖。曾国藩对书法理论的论述,可见于他的日记、家书和这篇文章。首先,他对当时阮元抛出的书法南北学派理论有着独特的理解。他既赞成又批评,既主张南北。关于书法的起源,他提出了“乾坤大元”说。从大道-阳刚美-专注-奇观-大气,从坤道-阴柔美-无专注-距离-韵胜,他形成了系统的书法理论观。曾国藩一生勤于书法创作,走过了一条从粗放到专业化,从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之路。他的日记近654.38+0.3万字,是中国古代罕见的巨型书法作品。他的楷书苍劲有力,竖起了一面承唐宋明、刚柔相济的正式书法旗帜。他的行书苍劲、俊朗、华丽。他的小楷和行书是整个清代的典范。他应该和他同时代的包和何一样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