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有哪些历史意义?
二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金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了全中国,所以有“新中国从这里来”“中国的命运在这个村”的美誉。
第三,“一定要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伟大的毛主席当年在西柏坡发出的告诫,至今仍是每一个社员的座右铭和行动指南。
西柏坡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一个哨所,既是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见证,也是中国人民革命的永恒历史记录,更是一种精神。
扩展数据:
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城市工作委员会选定了这个地方。1948年5月中旬,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迁到这里。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迁至北平。从此,这个普通的小山村成为“中国解放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领导全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
过去的西柏坡只是河北省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一个小山村,山清水秀,水土肥沃。据史料记载,西柏坡原名“博布”,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翠柏繁茂而得名。1935,本村一老师将“布”改为“坡”,因住在“东白布”村对面,故改名为“西柏坡村”。
今天的西柏坡,前面是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西柏坡湖,后面是翠柏苍松的西柏坡岭。湖、山、山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美丽风景。在这片革命热土上,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展览馆等景点相继建成。
在中央委员会旧址的入口处,首先看到的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纪念碑,一堵白色的围墙让中共中央旧址看起来像是当时的样子。董同志的故居每天都是第一个接待游客的。院子里有很多种树。一簇簇月季让这个小院充满了生机,一棵海棠树和一棵杏李在收获的季节更令人向往。董于1947年初夏与、朱德等同志来到西柏坡。
作为中国“五老”之一,董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一样,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睡在一个农家土炕上,铺着一条在延安大生产时已经多处破损的旧毯子。炕上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纺车。早在延安时期,他的妻子何连枝就是纺织能手,曾被评为边区劳动英雄。到达西柏坡后,她仍然坚持纺纱。
建国后,贺连志几次去西柏坡,重新启动了这台纺车。她回忆说,董曾经在西柏坡学过纺纱,但疏于拉纱,疏于摇纺车,纺出的纱粗细不均。当时他曾随口念叨,“扭手、拍手、握手,做事更容易。”
当时同志是董的邻居。他刚来的时候,中央工委住在村东头。为了少占房子,同志和朱司令员合住一个有前后院的农家乐。刘少奇同志住在前院,总司令住在后院。院子里有桃树、梨树和枣树。刘少奇同志以身作则,艰苦朴素。他把办公室里的档案盒从延安带到西柏坡,再带到北京。里面存放着《论* * *成员的培养》《全国土地会议报告》等重要文件和手稿,也是他的行李箱。
在刘少奇同志故居的东侧和毛泽东故居的西侧,有四间北屋,是军委作战室。门口嵌有杨同志题写的198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字样。房子的墙上贴满了军用地图,旁边的白坡岭上挂着警铃。
可想而知在大决战的日子里,解放军总部有多忙!朱总司令、周副主席等领导经常来这里向毛主席听取汇报,或分析战局,作出指示,或提出作战计划。然而,作战室里的装修实在是太简单了,只有三张大桌子和十几张木板凳。凡此种种,就连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原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员黄维1975,看到西柏坡后也深受感动和钦佩。
毛泽东同志的故居是两个小院子。前院有一个磨盘和猪圈。毛泽东同志不让这些东西拆掉。他说我们离开后人们会需要它们。楸树下的磨盘旁边,是毛泽东同志夏天纳凉的地方,也是他和同志们一起工作的地方。后院北面的四个房间是毛泽东的卧室和办公室,里面的沙发、茶几、书桌、台历、书架、火盆等物件再现了他节俭的生活。
百度百科-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