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抗战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这个革命军人要有视死如归的精神;宁死不屈是燕赵英雄的光荣传统。这是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题词。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第1师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的撤退,毅然把敌人引到了七排坨山顶。子弹用尽,他们跳下山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琅琊山战役的背景和过程
1941年8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指挥伪军7万余人(其中日军6万余人,伪军1万余人),对晋察冀边区发动了史无前例的秋季“扫荡”。这场大规模的“扫荡”和反“扫荡”斗争持续了两个月。
日军兵力众多,势头凶猛,采取远程迂回、合击、铁壁包围战术,企图在短时间内摧毁晋察冀根据地。晋察冀军区为“扫荡”敌人的包围圈提前做了一些准备。8月19日,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接到反“扫荡”的作战方针和战术指令。此前,第一师对陆军主力所在的琅琊山站的地形工事进行了改造,精简了机构。8月23日,日军开始进攻。一个月来,围绕易县的争斗一直在进行。
狼牙山属于太行山山脉,走向西南和东北。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南部,包括七排坨、莲花峰等5坨36峰。当时,我军数千名官兵、数万人躲在这里躲避日军的疯狂“扫荡”。9月23日凌晨,日军开始进攻琅琊山。盘踞在棠湖的日军先头部队占领了山脚下的南七村和北七村,制造了屠杀众多村民的惨案。接着,日军主力冲出。拂晓,日伪军3500余人从定兴、方顺桥等地西进,围攻易县北楼山附近的一个区站。当时一个区大概有5000人。对琅琊山的进攻是由步兵第133旅及其下属部队组成的日本华北军第二兵团发动的。该团团长是少将津田美吾,第133步兵旅团长。
在汉奸赵玉昆的伪军的带领下,日军迅速进入。日军在出入口部署重兵,从北关头沿东西水村向狼牙山推进。23日中午,日伪军已集结在山脚下。当时留在琅琊山的部队人数不多,易县、定兴、徐水、满城等县的党政机关、游击队和群众有三四万人。我们必须尽快找到组织突破的方法。第一师师长杨成武命令由正在山上养病的某团团长秋微指挥的四个游击小分队,利用天险地形坚守阵地,伺机突围。分区情报站通过“飞线”,了解到敌人分布在周边的主要河流、猫儿崖、关头、东西水、松山、楼山、淇水、菜园、雪衣岭、碾子台、九连山等地。23日黄昏,一个师的三个团、二十个团从东、西两个方向的灵溪、艾沙、刘家台、吴家庄子同时进攻。关山、松山日军伤亡惨重,伪军损失惨重。日军以为遭遇了我军主力,立即从九连山、碾子台、雪地岭等地赶往北楼山救援,日军很大一部分被吸引了过来。这一带有一个十几里长的大洞,大大减轻了我军的压力。秋微上校抓住有利时机,迅速组织突围。
根据一个师首长的指示,一个团的一个连留下来做掩护。掩护主力撤离的任务交给了七个连。七连从琅琊山东移到西,在当地民兵游击队的配合下,在一个山洞里搞到了足够的子弹和手榴弹。另一方面,该师主力已于23日晚从周庄经上下关口向西移动。直到24日中午,师部才安全转移到张家庄。
按照原来的部署,七连伪装成主力吸引敌人主力,然后利用夜色掩护和熟悉地形的优势,伺机出击,消灭敌人。七连连长刘福山、指导员蔡,带领全连战士利用琅琊山的自然危害和改造后的地形,在民兵的配合下,分兵在敌人上山的路上埋设地雷。24日夜幕降临后,四个县的游击队、政府官员和群众沿着盘陀路悄悄向空洞移动。半夜12左右,六班翻越琅琊山,来到山后的小村庄。七连派一、三排警戒,二排待命。凌晨三四点左右,我接到命令,掩护七连撤退,为当局撤退争取时间。完成掩护群众突围的任务后,第一、三排陆续撤离,第二排继续掩护。连长命令第二排和第二班守卫山脚北边,第六班守卫东边的入口。二班走后,连长带7名指战员沿盘陀路撤离,留下机枪组给六班占领西山关,吸引敌人火力,继续掩护战斗。机枪组的两个人配备了两挺机枪。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等5名战士,借着月光,把团部留下的几箱手榴弹捆起来,藏在棋盘坨上最危险的“岩鼻”和“小脸”据点里。
25日上午,500多名日伪军向琅琊山发起进攻。上山途中,东西水村到七排坨的日军随着地雷的爆炸倒下了。机枪组的两路火力吸引了敌人,敌人误以为山上还有我军主力。包括马宝玉在内的五名战士被分成两组,以阻止试图在七排坨会师的敌人。但是机枪连子弹都有限,机枪手打完子弹就撤退了。为了拖住日军,六班战士一直带领敌人上山。日军在之前的进攻中吃了亏,不敢轻举妄动。他们采取扫射和炮击的形式,三五成群地探查,轮流进攻。六班战士把守棋盘坨主干道,英勇作战坚守阵地,击退日军四次猛烈冲锋,击毙敌人五十余人。直到中午,日本人也没有爬上棋盘坨。棋盘陀有一条路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另一条是通往棋盘陀顶峰的路,也是死路一条。为了不暴露部队的转移路线,保证主力的安全,5名战士选择撤退到七排坨顶。班长马宝玉带领战士们一边爬上山顶,一边依靠岩石和树林向敌人射击。敌人正在紧追不舍。由于敌人不熟悉地形,有的中弹滚下山去,有的踩着石头掉进深谷。六班战士把敌人引上了绝路,也让自己陷入了困境。
棋盘顶上有三座悬崖,无障可倚,无路可退。由班长马宝玉率领的五名壮汉与敌人激战了五个小时。当弹药用尽时,向敌人投掷石块。他们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但由于实力悬殊,很难支撑下去。在最后的紧要关头,五勇士宁死不屈。毁枪之后,他们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和胡福才壮烈牺牲,而葛振林和宋学义跳下悬崖,挂在悬崖的树枝上,但他们都活了下来。葛振林受了轻伤,宋学义摔断了腰。两人凭着求生的本能和顽强的毅力,艰难地爬上悬崖,互相鼓励,互相搀扶着走到小石林,遇到了当地道观的道士李。获救后,他们被民兵送往医院。琅琊山的战斗结束了。马宝玉等5名战士,展示了* * *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高尚品质和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
后续宣传
1941年秋,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反“扫荡”斗争一直持续到10年中期。关于我军指战员在琅琊山战役中的英勇作战,日本出版的《华北治安战》也不得不承认。该书在总结日军“抗义作战”的教训时,谈到八路军“负责掩护主力撤退的部队,即使兵力薄弱,也会顽强抵抗”,“撤退时* * *军的哨兵故意想向与主力相反的方向撤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狼牙山五壮士以小部队掩护主力转移,顽强抵抗日军,是不争的事实。可以说,利用狼牙山的险要地形、工事和集束手榴弹的杀伤力,然后在七连留下的机枪组两个兵的机枪配合下,伏击、封锁七排坨的危险据点,不仅是真实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10年6月8日,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政治部主任舒潼、副主任朱签署并颁布了《晋察冀军区关于学习琅琊山五壮士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其中记载了在琅琊山封锁中,共死伤敌人100余人。同时,我们高度评价了马宝玉等五名战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号召全军指战员向五壮士学习。军区作出指示:“第一,在每一次战斗中,都要高度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用战斗的胜利来纪念他们。二是在烈士牺牲的地方建碑纪念,命名为琅琊山三烈士纪念碑。三、决定将马、等烈士列为模范荣誉军人,每逢纪念日点名,首先从荣誉军人中产生。4.光荣负伤的葛振林同志和宋学义同志,除一般表彰外,还授予荣誉勋章。”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行为很快在边区传开了。
1941年11.5日,晋察冀日报刊登了由前线记者沈采写的通讯《棋盘上的五魔兵陀》。后来房兵和齐父写了《琅琊山五壮士歌》,韦唯和罗郎写了《五壮士歌》。五壮士的英雄事迹很快在边区传开了。第一军分区前方剧社青年画家曹振峰画了漫画《五壮士》,剧社还创作演出了徐虎编剧的四幕剧《琅琊山五壮士》。这些作品深受武将和人民的喜爱,教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历史意义
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召开“狼牙山五壮士”命名暨反扫荡胜利庆祝大会。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三位烈士“荣誉模范”称号,批准胡德林、胡福才入党,中国生产者党。葛振林和宋学义被授予通令状,并被授予“勇敢和坚韧”勋章。琅琊山五壮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聂司令员的高度赞扬。他说,“他们体现了中国生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为了纪念和表彰五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七排坨主峰建了一座纪念塔。新中国成立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被收入小学课本。1978年,宋学义病逝,葬于沁阳烈士陵园。2005年3月21日,抗战胜利60周年前夕,葛振林在湖南衡阳病逝。至此,琅琊山五壮士中最后一个活着的人也永远离开了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