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的由来
1,原点
文殊院历史悠久。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杨修是蜀王的宠妃,由当时的“圣女”信相所建,故称信相殿。五代时,改名妙元塔。宋代仍称新乡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末,新乡寺毁于火。所有的建筑都被烧毁,只有10的铁铸戒指雕像和两株千年老杉木幸免于劫。
2.介绍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一环路以内,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庙,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四川成都佛教协会常驻。是川西著名的佛寺。
文淑书院创建于隋朝大业年间(605-617)。蜀王杨修以“圣倪”之名,名唤心相寺。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毁佛毁寺。玄宗即位(847年)复辟,历时八百余年。清朝顺治元年(1644)全灭。传说在清朝的时候,有人晚上看到红灯,政府派人去探望。他们在红光中看到了文殊菩萨的塑像,便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集资重修寺庙,改名为文殊书院。康熙帝题写“空林”二字,赠御玺党。康熙皇帝的墨宝还在医院里。
文殊院占地82亩,有堂屋190余间。
3.地理方位
文殊院位于成都文殊院街。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末,新乡寺毁于大火,仅有10个铁铸年轮和两棵古杉木幸免于劫。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禅师慈渡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棵杉木之间做了隐士,修行苦行。
相传慈渡禅师圆寂火化时,赤火在空中凝聚成一尊文殊菩萨,历久弥新。人们认为慈渡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香寺改为文殊书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697-1706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淑书院住持本元大师又购买了82根石柱,对大雄宝殿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