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有多强大?
1.宇称不守恒定律,得了诺贝尔奖,学术成就只排第三?
宇称不守恒是指弱力中的不对称现象。更早的时候,科学界对对称性的信仰是不可动摇的,而诺特定律从数学层面证明了这种对称性和能量守恒一样可靠。所以当杨振宁和李政道在1956发现弱力不守恒现象时,科学界普遍对这两个年轻人的研究持不信任态度,直到吴健雄用钴60原子核衰变验证宇称不守恒定律,才在科学界炸开了锅。
从杨、李发现宇称不守恒的1956,到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10月1957,只有短短的12个月,在诺贝尔奖历史上绝无仅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发现对科学界的意义!在所有对称中,只有弱力的一点不对称造就了宇宙,在微波背景辐射中几乎是均匀的,但正是这百万分之一的不均匀造就了恒星和星系的诞生,意义重大。
二、杨-米尔斯方程和杨-巴克斯方程?
最早,杨振宁在泰勒导师的博士论文中就有规范场论方向。他抛弃了泰勒的论文方向,选择了四个目标:伊辛模型、贝特假设、规范场和核反应中的角分布。
四个方向中的三个被卡住了,杨振宁带着最后一篇文章“核反应中的角分布”从泰勒的学校毕业。虽然杨振宁毕业了,但他在毕业论文中设定的方向并没有完成。毕业一年后,杨振宁和李政道完成了二维伊辛模型向三维的拓展,引发了学术研究,最终功力最深的翁萨格获得了诺奖。
规范场是Young Mills理论,是基于SU(N)群的规范场理论。1954年和robert mills创立了杨mills理论,将可交换群的规范理论推广到非可交换群来解释强相互作用,但遭到泡利的质疑,因为在杨Mills理论中,量子必须质量为零才能保持规范不变性,而当时并没有发现质量为零的粒子。Young Mills理论无法解释B量子点的质量问题,所以论文没有得到重视。
20世纪60年代,科学界开始使用对称性破缺机制,Young Mills理论成为解释质量为零的粒子的重要工具,但Young Mills理论的重要性才刚刚开始。
1967年,Weinberg和glashow引入了规范对称的自发破缺,在Young-Mills场论上建立了电弱统一理论,引入了Higgs机制,提出了U(1)×SU(2)规范对称的电弱理论。?
1972年,freese和gherman提出了具有SU(3)规范对称性的Young-Mills理论,建立了量子色动力学。?
到目前为止,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有两大支柱:电磁力和弱力的弱理论和描述强力的量子色动力学的建立。简单地说,扬米尔斯理论是现代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础。
Bethe假说就是后来著名的杨-巴克斯特方程,它源于一个统计力学问题。为了交换与四价顶点关联的R矩阵和晶格的行到行转移矩阵,杨振宁在20世纪60年代用BetheAnsatz方法解决了一维量子N体问题和具有D-函数相互作用的各向异性海森堡自旋链,并提出了杨-巴克斯特关系。?
从研究扬·米尔斯理论和扬·巴克斯方程开始,先后有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另有6位因研究扬·米尔斯理论和扬·巴克斯方程而获得菲尔兹奖(诺贝尔数学奖)。?
当杨振宁在1994年被授予鲍尔奖时,这似乎仍然有点令人厌恶。“这部著作已经被安排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著作之中,并将对后世产生类似的影响。”然而,这种评价并不夸张,因为杨振宁和牛顿、爱因斯坦一样,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杨振宁的主要经历
1942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清华大学硕士;1945获得穆欧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担任芝加哥大学讲师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从65438年到0966年,他担任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65438-0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教授;1993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教授从65438到0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