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在黄土高原种树?

导读:黄河水逐渐变清,泥沙流量减少,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控制,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趋于改善,这与植树造林、固草、发展经济林有很大关系。

黄土高原面积广大,治理难度大,有些地方没有考虑到,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治理成果。国家一直在努力,我们需要用发展的思维来看待问题。

中国四大高原之一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地区,横跨七省,面积64万平方公里。

黄土高原特殊的地形和气候环境,一直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方之一。

在我们的印象中,说起黄土高原,自然会想到头上围着白毛巾的陕北农民和优秀的陕北文化,信天游的歌声传遍世界。

世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农民,自然有靠山吃山的本事。既然我们的祖先把我们留在了这里,我们就会活下来,活得更好。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雨量稀少,迫使农民调整结构,种植耐旱的小米和适合土壤结构的土豆,尤其是土豆的产量依然惊人。

适合种粮的种粮食,不适合种经济林。陕北农民曾经种过苹果,效果并不理想。后来,他们种了枣,获得了大丰收。这个结果是通过反复试验得出的。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科研的重要性。

西北A&F大学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顶尖学府,拥有强大的科研力量。近年来在陕北推广,科研不能局限于实验室。它应该走向市场,造福人民。

陕北的枣是科研的成果。那时候老百姓知道这个地方可以种枣,但是不知道怎么种,方法也没效果。西农教授教农民种植,把高大的枣树变成矮小的树种,改进灌溉技术,引进滴管,节水高产。

农作物和经济林的改造不仅可以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对黄土高原进行再改造和再利用。

在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Xi农没有忘记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承担了国家黄土高原治理研究,并已应用于多个具体场景。

I .修建梯田、拦洪筑坝和排水灌溉

这些措施大多是为了农民的利益,为了增加人民的收入而设立的。梯田是蓄水的最佳选择,因为西部地势结构高,东部地势结构低。

第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从卫星图上看,黄土高原明显变绿了。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选择适宜的树种,包括经济林、特种水土保持树种、灌木林和飞播草坪,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

黄土高原的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国家科研力量的支持,有几代农民的不懈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黄土高原一定是金山银山。壮丽的黄土高原绵延千里,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鲁迅先生曾在一篇地质随笔中写道:“中国的黄土高原,是第四纪初期中亚沙漠单凭风力形成的,使河水变黄,成为黄河。”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感叹“山川秀美”。人们在赞叹的同时,也会引发思考:为什么不在黄土高原种树?

黄土高原海拔高度约为1,000 ~ 1,500米,高原上的黄土主要为松散不分层的粉土。厚厚的黄土完全覆盖了这里提前形成的地形,土层厚度达到30~ 50米,最厚的地方甚至超过200米。黄土由北向东南逐渐变薄,颗粒由粗变细。这种黄土地貌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比如欧洲,南北美洲,黄土是分的,但面积和厚度都无法和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相比。

正因为如此,黄土高原的地表大多是石英砂,没有腐殖质。如果种树,不能给树提供养分,地下水埋得很深,树很难吸水。从那以后,黄土高原的森林恢复一直很困难。如果我们想长期保持生态平衡,我们需要当地居民的支持。任重而道远!

在我们的印象中,黄土高原的地表到处都是沟谷,水土流失严重。很多沙尘暴都是从这里发源,吹向四面八方,生态环境非常恶劣。那么为什么不多种些树来改善它呢?实际上,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是在长期的地质演化和气候特征的影响下形成的。改善这种地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光靠种树来改变。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北部。从行政区划上,包括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7个省(区)的大部分或局部地区。东西长近1000公里,南北宽750公里,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从西向东,海拔逐渐降低,海拔范围2000。

从气候类型上看,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这里以极地干冷气团为主,气候寒冷、干燥、多风;夏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在这里交替控制,气候炎热多雨。降雨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晋东高原年平均降雨量可达600毫米左右,属于半湿润地区。我国中部的陕北高原年平均降雨量下降到350毫米左右,属于半干旱地区。陇中高原西部年平均降雨量只有200毫米左右,属于干旱区。

黄土高原土质的形成黄土高原目前以粉砂为主的土质形成过程,离不开长期地质作用、气候因素和外力搬运的三重作用。

地质学上可以追溯到6000多万年前。随着地球板块的漂移,印度洋板块逐渐向北移动,然后与欧亚板块剧烈碰撞。印度洋板块因为密度大,以“俯冲”的姿态斜插在欧亚板块的大陆地壳之下,从而不断抬升青藏高原,形成了现在还在上升的喜马拉雅山脉。

从气候因素来看,青藏高原持续隆升的连续地质过程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气环流。原本来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可以顺利到达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而基本呈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移的大部分通道。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西北地区变得越来越干旱,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地貌。

从外力搬运的角度来看,在逐渐形成的沙漠和戈壁中,由于昼夜温差的增大,这里原有的比较大的岩石崩解的速度和程度要比其他地区快得多。那些非常破碎的岩石,最终形成粒径为0.05-0.005毫米的淤泥和粒径小于0.005毫米的粘土,这些微小的颗粒在风的作用下,很容易被带到空气中,转移到其他地方。中国中西部地区盛行西风。在常年的风力输送下,这些分解的细颗粒物被带到东部地区,最终在黄土高原堆积。

黄土高原土壤的性质受到风输送和重力的影响。黄土高原西部,土壤以粉砂为主,土质松软,透水性强,结合力弱,易被水冲走。在黄土高原中东部地区,土壤以粘土或粘土与粉砂的混合物为主,含有大量碳酸盐等可溶性盐类,遇水易分解扩散,干燥时易团聚板结。

正是由于黄土高原土壤的这种性质,一方面,当降雨相对集中时,地表径流会严重冲刷岸边的土壤,使土壤开裂,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在干旱时,土壤会板结,肥力不高,表层容易受大风影响而离地,形成沙尘天气。由此,这一地区形成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沙尘暴数量最多、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之一。

造林的投入产出比应该改善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通过种树或种草,逐步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措施。但必须结合地区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土壤特性、人力等来考虑,存在一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

以黄土高原为例,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水资源不足,这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最关键因素。绝大多数树种的生存都必须有充足的水分供应来保证,否则就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不能满足水分需求,树种很可能会枯萎死亡,或者根本无法正常生长,进而影响树种周围其他植物的生长,得不偿失。

此外,黄土高原土壤松软,有机质含量低,保水能力有限。即使大量浇水,也不能有效保证水分的储存,大部分会迅速渗透逸出。所以一味的追求植树造林,不仅主观上和人为方面有难度,客观上气候和土壤方面也没有很好的保证。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解决方案就是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想治理黄土高原,但是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像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来所做的那样,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分步骤分区域治理。

例如,在水资源和降雨量相对丰富的东部地区,可以适当增加植树的数量和规模,通过植树种草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

在黄土高原中西部地区,以恢复草为主,辅以修建梯田、挡水坝等工程措施,逐步提高土壤表层抵御风蚀和水力侵蚀的能力,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在此基础上,扩大了草的覆盖面,减少了水分的渗透和流失,逐步提高了水源的储存和吸引能力。

此外,还需要改变过去农业和畜牧业的粗放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无计划放牧的频率和数量,在中高坡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逐步实现自然生态恢复。通过中国近几十年的努力,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稳步提高,目前已达到60%以上。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发生了质变,这里的生态面貌焕然一新。

为什么这么问?黄土高原在陕北(延安、榆林)。自1998年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延安已退耕还林1077.46万亩,完成造林21346亩。植被覆盖率从2000年的46%增加到目前的80%以上。气象资料显示,退耕还林和生态修复使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从退耕前的一年27.2%次减少到一年2.7次,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065年的315天,438+08天。“圣地蓝”已经成为延安人引以为豪的美丽新名片。生态好转,锦鸡、黄喉水貂、野猪等动物回归,包括富县子午岭发现的最大野生种群华北豹。它们来到黄土高原筑巢繁衍,享受属于动物世界的乡愁。

我在陕北黄土高原生活过,对那里的地理环境相当熟悉。

黄土高原包括陕北、山西吕梁、甘肃庆阳等地。黄土高原纵横交错,一系列沟壑河流将高原切割成小平原,陕北人称之为“塬”。那边的地表植物是落叶植物,以灌木为主,树木稀疏。它们在春天和夏天看起来都是绿色的。国庆节后,所有的叶子枯萎掉落,许多灌木死亡。黄土高原看起来完全光秃秃的,好像没有植物。

黄土高原缺水,沟壑河流中一般都有季节性的小河。春夏秋三季河流众多,河水清澈,冬天退入滩地,所以沟壑和河流的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还是可以通行的。然而,袁尚和毛良的水资源短缺更加严重,他们中的许多人依靠从沟渠和河流中取水。

那里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一年收获两次。春天种玉米,秋天种小麦。

因为中国的黄土高原已经风化了两三千年,黄土覆盖很厚,部分地区厚达百米。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地下水位低,不可能到处绿化,到处绿化都会因为缺水而枯死。在那里,植树造林和农民增收是统一的,需水量相对较少的苹果树、枣树、杏树、柿树、核桃树被大面积种植,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增加农民收入。黄陵的苹果,洛川的,清涧的狗头枣,宜君的核桃都很有名。

由于陕甘地区干旱少雨,黄土厚度大,结构致密,含水量低,稳定性好,边坡垂直度好,该地区沟谷、山脊周围分布着大量的溶洞。以前大部分人住窑洞,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很多人开始住砖混结构的房子。

那边农村地广人稀,几十户人家住在一起,窑洞院子相邻,形成一个自然村,但是一个自然村和另一个自然村相距十里。

向北穿越绥德后,我们到达了毛乌素沙漠。这片沙漠在中国不算大,但确实是人征服自然的奇迹。这是中国人征服的第一片沙漠,这里已经完全绿化了。

作为一个陕北人,我可以和你聊聊这个问题!

黄土高原——幅员辽阔纠正一个误解——很多人只知道陕北(榆林市、延安市),但实际上黄土高原占地63.5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广义的黄土高原就是黄土区,面积63.5万平方公里,其中原生黄土381.000平方公里,次生黄土25.4万平方公里,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陕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的绿化手段之一——退耕还林黄土高原不种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黄土高原知道的很少。

其实黄土高原,以榆林为例,从2003年就开始退耕还林了。退耕还林后,每年都给农民退耕补贴,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会停。但是补贴有限,远远比不上种地的收入。为此,在退耕还林的同时,为了让农民致富。所以政府还林的时候,一部分林地种上了经济树(杏、核桃、桃、枣)。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口正在减少。目前,主要是老年人和水产养殖的主体。因此,经济林逐渐被忽视,以种田为生的农民屈指可数,部分耕地已经荒芜。但是绿化程度还是不错的。

禁止放牧,保护绿色植物。此外,退耕还林开始后,禁止在山上放牧,极大地保护了绿色植被。以前陕北那种头戴白手帕的“拦羊老汉”——放羊老汉不多见。

沙尘暴消失了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改善和植被的大量覆盖,沙尘暴变得越来越少。还记得小时候春天的沙尘天气,能见度真的不到1米。脑海里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种天气了。

水土流失的防治——修建梯田据老人们说,梯田主要修建于上世纪四六十年代。梯田有效地拦截了水土流失,还平整了坡地便于耕作。

苹果成了陕北人新的财富来源。随着环境和气候的变化,苹果也向北、向西扩展。陕北变得适合苹果种植,从榆林南到延安北是苹果最优生的地区。近年来,为响应省政府的苹果十亿计划。在政府的领导下,米脂县确定苹果为主导产业。近年来发展到22万多亩,挂果面积8万多亩,产值3亿多。像苹果这样的经济树,在美化环境的同时,成为了富裕的果农,带动了贫困户脱贫。

事实上,黄土高原曾经是一片森林。据史料记载,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是一片森林和森林草原,但近2000年来,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大面积的森林逐渐消失,成为今天的荒山。

在古代,海洋和森林地貌交叉。也正因为如此,能源聚集在陕北、山西、甘肃。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都是经过数百万年甚至数十亿年变化的动物和植物的残余。煤的原料是植物,埋藏浅,容易开采。石油天然气原料是海洋动物残体,埋藏深,开采难度大。化石燃料的发现也证实了黄土高原的地貌演化。

总结近二十年来黄土高原的绿化覆盖率,并逐步提高。黄土高原典型的丘陵沟壑地貌,给我们后来的农耕和退耕还林带来了很多困难,但我们还是一个个克服了困难,环境也逐渐改善了。如今,黄河的水变得不那么黄了,沙尘暴也消失了。我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黄土高原的环境会更好。

黄土高原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很少)河北省。很多人误以为黄土高原就是陕西的延安和榆林两个城市,这是错误的。

为什么不在黄土高原种树?其实黄土高原覆盖的八个省区每年都在植树,只是没有以前那么大,成活率那么高。

第一,气候。全球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尤其是中国北方很多河流常年断流。在许多地方,人畜饮水非常困难。没有足够的水来浇灌它们,而且很少下雨。在一些黄土高原地区,几乎几年没下雨了,种下的树很难活。

第二,动物原因。从65438年到0998年,中国开始退耕还林。时至今日,黄土高原上有些地方森林茂密,野生动物很多。这些动物出来觅食,经常破坏新种下的幼苗。

三是农民植树积极性受到打击。小时候规定农场上面的荒坡村谁住谁就是一家人。国有林场免费提供树苗,农民自己种树。树长大后,就归农民自己所有了。现在树长大了,家家都有几百亩树,不准买卖,连农民也不能烧柴砍一根树枝。农民植树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现在别说让农民自愿打工种树,就是很多农民都不愿意种树,就算愿意,成活率也很低。

2002年第一次去陕西延安,发现到处都是荒山野岭,就是想象中的黄土高原。然而十年后2012再去的时候,发现山变绿了。当地人说是退耕还林的结果。如果人们停止干扰自然,他们自然会种植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去年再次去延安,发现树已经变成了森林!

黄土高坡真让人头疼。

地形图:

国家也一直在推广植树造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真正固土保水的目标还很远。

这大概就是黄土高坡形成的原因。

西汉地图:

宋朝之前——确切的说是唐安史之乱之前,陕晋一线是汉族的故土,所以经济发展很好,人口繁荣,这里也没有大规模的水土流失问题。

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衰落,失去了对西域和蒙古高原的控制,汉族居民被迫内迁,从而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

760年前后,唐代宗允许党项拓跋朝光部居住在夏萍地区,党项人开始繁衍生息,逐渐壮大起来。从1038年李元昊公开反叛宋建国,到1127年北宋灭亡,持续百余年的宋夏战争从未停止。

因为战事不断,西夏为了避免骑兵受到羁绊,故意破坏森林。宋朝的军民只能砍伐森林制造武器,建造城市。就这样,当地的森林体系基本崩溃,沦为稀疏的灌木和草地,经过几百年的推进,完全变成了无植物区,也就是南宋末年的今天。

最重要的是,森林和草原土地被破坏,腐殖质层被雨水完全冲走。森林腐殖质层是极其重要的土壤层化,提供植物所需的有机质和主要养分,但腐殖质层自然形成约需15 cm。

地表天然腐殖质层:

人工腐殖质层:

因此,这是黄土高坡难以恢复森林的主要原因。

黄土高原都变成这样了,怎么还需要植树造林?你对黄土高原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