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历代利用档案修史的成果,分析了各自的特点

中国古代有辉煌的科技成就。相应的,当时也有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比较发达的科技档案工作。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科技档案工作有以下特点:

1.中国古代科技档案工作是古代世界中最古老、最连续、最丰富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的古老:首先,中国最早的档案记载——太史令记载的劝夏杰古法。包括地图科技档案;其次,中国已知最早的档案实物——甲骨文档案中包含了大量的天文、地理、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内容。再次,中国最早的档案管理者太史龄是一位精通天文的科学家,他的档案书籍包括科技档案(如天文档案);第四,我国古代已知较早的正规档案库房应该是汉代的石渠馆,石渠馆收藏的档案是萧何收藏的秦图书馆档案。地图作为科技档案,占有很大比重。以上,通过最早的档案记载、最早的档案实物、最早的档案工作者以及更早的正式档案的收集,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科技档案工作非常古老,历史非常悠久。

中国古代科技档案工作也具有明显的连续性;首先,这种连续性关系到中国古代整个档案工作的连续性。除了被战争破坏,中国古代王朝更替时,新王朝总是试图收集和利用前朝的档案,其中就包括科技档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萧何集秦书的故事;其次,这种连续性也可以从现在的各种信息中得到印证。比如中国古代对日食、月食、彗星、黑子的天文记录是系统的、连续的;第三,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古代科技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强于文献档案工作。因为很多科技档案,比如天文地理档案,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有效统治不可或缺的工具,统治者只要能得到,一般都会积极收集保存。比如统一中国战争中的秦始皇。他非常重视地图档案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正是利用了他求图心切的心理,荆轲差点因献上《杜康图》而暗杀成功。而且秦始皇统一后,烧毁了六国古籍,但积极收集保存了一些科技档案和书籍,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不去者,医书、卜筮、种树之书。”总之,中国古代科技档案工作在世界古代史上具有无可比拟的连续性。中国古代科技档案工作的古老性和连续性,决定了它的遗产一定非常丰富。就拿天文档案来说吧:中国古代有很多天文记录,包括日食、月食、彗星、流星、流星、陨石、太阳黑子、新星和超新星、月球掩星、行星辐合、行星动力学、白天观星、黄道光等。这些记录占了世界上同期记录的绝大多数,有的甚至占到了90%以上,数量确实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二、我国古代科技档案主要由天文档案、地理档案、农业档案、医学档案、建筑档案等实用科技档案组成。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实用技术上。发展实用技术是统治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说,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和保存天文档案,是为了呼应他的“天人感应论”,拟定历法。地理研究,特别是地图文件的制作和保存,是为了军事目的和农业生产、收税、运输等需要;在中国古代,农业是立国之本,地方官员的许多讲话都与农业有关,中央政府的各种文件也是如此。古代医学档案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淳于越》的病历到宫廷医学档案,数量也相当可观;古代的宫殿、宫殿等建筑都是由政府的工部(又称“大师”)建造的,其图纸也保存在政府,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建筑档案。清朝的“风格雷”(清朝皇室世袭的设计官)留下了上千张图纸。此外,其他科技档案也是零星的。

第三,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的形成主要是官僚科学家。中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选官制度,即以术求官。官宦(或做过官)的著名科学家占多数,如李冰、颜圣之、司马迁、蔡伦、张衡、张仲景、马钧、裴秀、祖冲之、、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这些官僚科学家不同于普通的平民科学家。他们从事科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统治活动的需要,并得到皇帝的青睐。结果一般都献给皇帝,作为官方档案保存。这些官僚科学家弃官罢官之后,对君主的忠诚依然根深蒂固。例如李时珍,他放弃了他的官职,致力于医学研究,但在他写完《本草纲目》后,他去世了,他的后代将把这部杰作献给皇帝。这种做法有一个好处,就是因为科学家同时是官员,他们的成果可以作为档案保存下来,他们也成为官方科技档案的创建者。而平民科学家则没有这个条件。如果他们的成果不能作为作品流传,就很难保存下来,更不用说被后人利用了。

四。我国古代科技档案的保存实行专业部门集中保存、法院重点保存的形式,有良好的科技档案收集体系。中国古代的官方科技档案大多是由各种相关的科技专业部门形成的。一般来说,本部门形成的科技档案主要由本部门保管。我们以骨签档案为例:骨签档案是汉代工业和官方部门形成的,集中保存在这个衙门的手工业管理档案。之所以说“保存在本衙门”,是因为出土了。因为它是在同一个地方发现的巨量制造管理档案(多达三万余件)——西汉未央宫所属的工部和官方机构的建筑遗址。这种海量的内容相同的档案,部门是无法长期保管的。此外还有天文档案、地图档案、医学档案等。,还保存在秦、兵部、御医监等大量相应的机关中。除了有关机关形成的科技档案外,重要的科技档案一般都是皇帝奏章,保存在朝廷。我们以清代的天文档案为例。每年二月,秦以次年宪法书(历书)的形式呈献给皇帝,皇帝看无误后开始正式编纂。十一月,完成的宪法书呈献给皇帝,御审书作为档案保存在宫中。秦也观天象,日、月、五星测其身;所有的风雨无阻、流星、异星都按月记录,汇编成册,次年二月呈上,以此类推。除了秦发挥的天文档案,还有清廷地方官员发挥的天文气象档案。例如,清代江宁、苏州等地每月都要向中央政府呈送一份精美的《余庆录》。由上可见,我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保存主要采用专业部门集中保存和法院重点保存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法在当时是合理有效的。这是我们今天能够继承丰富档案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古代仍有严格的官方科技档案收集制度。我们以唐代地图档案的收集为例:唐代的地图档案由兵部管理。《外域图》受兵部委托,由洪敬清绘制,《唐六典·兵部》载:“委托洪敬询其国山川风土,为图之用。”国内地图是“每三年受州政府委托,版本在省内。”如山河之变、郡县之变、城镇之废、战场之争等,均须随时改正,并报雇主。建中元年(公元780年)165438+10月29日,将三年一次制作图纸并送交雇主的制度改为五年一次。如果一年内地理要素有较大变化,不受五年限制,图纸会及时送到兵部。此外,绘图用纸由员工统一发放,绘图方法和质量都有明确规定。

动词 (verb的缩写)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的载体多样,各具特色。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的载体种类繁多,各具特色。除了纸以外,还有甲骨文(包括骨牌)、帛书、简、金属、石头等多种形式的载体材料。1.甲骨文科技档案。甲骨科技档案首先是指殷墟出土的用龟甲、兽骨制成的档案材料,包括天文、气象、农业、医药等各个方面。比如天文学上,日食、月食、新星、太阳诱饵等天文记录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档案记录,等等。不久前,甲骨文科技档案家族又添新成员,这就是近年来出土的汉代卜辞档案。骨签档案作为一种行业管理档案,采用高级骨料制成,体积小,易于集中摆放,技术含量高,表面整齐光滑。上面的字是用书刀刻出来的,填了矿物色。刀笔有力,是高规格的档案材料。2.丝绸科技档案。在中国古代,一些科技档案极其珍贵。因此,昂贵的丝绸经常被用来制作它们。著名的丝绸科技档案有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三幅古地图和五星詹。3.简氏科技档案。简单策略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科技档案载体。建策科技的著名档案有中国最早的宗谱档案——山东临沂出土的汉武帝七年竹简简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档案——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法医档案。4.石雕科技档案。石雕科技档案实物是我国明清以前科技档案中遗留较多的实物之一。一方面是因为石材容易长期保存,另一方面是古人经常在石头上雕刻各种图案等科技档案,并称之为赏石。著名石雕科技档案有安碑林的华和图;长江上游各种洪水、枯水铭文;洛阳龙门石窟方子洞石刻方子等。5.金属及其他特殊材料科技档案。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的其他特殊载体还有金属、木板、蜡等。著名的金属材料科技档案有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青铜版赵宇地图、清代皇家全景地图、甘龙内府地图等。著名的木刻科技档案包括当今世界上最早的古地图——天水放马滩秦一号墓出土木刻上的七幅地图等。著名的蜡像科技档案有沈括制作的三维地理模型图。

不及物动词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的利用一般仅限于官方统治活动和官方科技研究。我国官方机构之所以建立了较为严密的科技档案工作制度,主要是为其统治活动服务。我们仅以古代地图为例:在中国古代,地图档案主要用于服务政府进行政治统治、军事活动和收税。首先,地图档案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意义,被视为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韩非子曾说:“给个地图,就割了地...割了土地,就割了国家。”所以任何投降臣服的人,都应该出示自己国家或者当地的地图,以示领土属于对方。其次,地图档案在军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在《管子·地图》中有所体现。“所有的主力士兵必须首先知道地图,...然后他们可以进军并攻击城市,知道行动的顺序而不会失去地理位置。此图也常见。”正是由于这种重要的军事意义,兵部成为中国古代保管地图档案的传统机构。第三,中国古代科技档案更广泛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为国家的行政和经济活动服务。据《李周天官》载,“萧哉...三天后,他听李露的领土。”这里说的地图是一种既用于行政管理又用于户籍登记的行政地图,在中国古代已经被广泛用作行政管理的有力工具。从周朝的“疆域”到秦汉的“绘本”(萧何的秦代绘本就属于这一类),再到明清的黄书、鱼鳞书,一脉相承。这种地图与国家的经济收入密切相关,是收税的依据,在国家的行政和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此外,中国古代科技档案在科学研究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著名地理学家裴秀,因其“地方官之职”,接触大量地图档案和地理资料,创立了“六体成图”的新理论。

总之,我国古代已经有了一定水平的科技档案工作实践,但必须指出的是,根据现有资料,我国古代还没有相关的理论研究,更谈不上建立科技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