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中国地貌学大师

蒲庆宇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界的老人们都知道叶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地质学家,袁复礼是我国的地貌学大师,却很少有人知道叶也是我国的地貌学大师。为什么?我想叶长期患有肺病,长期在浙大历史地理系任教,他培养的地貌学研究生大多从事地理学工作。一个从事地理领域工作的地质学家,往往同时被地质领域和地理领域所忽视,但跨学科的人才是最难得的人才。

叶生平概述。

叶(1894 ~ 1949),左,浙江杭州人。从杭州严武小学毕业后,他考入了上海南洋中学。我上中学的时候,很受在学校教书的丁文江的器重。1913年,丁文江受聘为工商部矿政地质司司长,创办了地质学院,专门培养地质人才。叶被录取到地质学院学习。三年后,梁野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进入工商部地质调查所担任调查员。他毕业时写的《北京西山地质志》出版于1920。同年5438年6月+10月,被派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深造。除了学习地质学,还师从D.W.Johnson教授学习地形学,1922获得理学硕士学位,当年7月回国,仍在地质调查局工作。其间曾是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7-1928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教授,受同学朱廷虎之邀创办两广地质调查所。1928-1937受聘为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研究院第一评审员。李四光生病去北大讲学时,叶代理主任。后来,由于工作辛苦,生活困苦,叶于1936患了肺病,只好留在杭州家中休养。

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叶随家人在诸暨乡下避难。1938年初被聘为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地质学教授。当年4月,他随家人西迁,先到江西太和,再到广西宜山,最后到贵州遵义。他一路上饱受风霜之苦,病情加重,却始终带病工作。1943暑假后,历史地理系主任张去美国讲学。竺可桢校长聘请叶为史地系主任,负责史地研究所的工作。叶一般主持部门会议和部务会议,研究处理重大问题,把历史地理方面的具体部门工作交给李洁飞和帮忙。1945张琪琪返校后,梁野的辅助人才得以卸下包袱。抗战胜利后,1946年夏,浙大迁回杭州,叶随校东归。按照学校规定,我回杭后要休学一年,但叶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过。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不久被任命为浙江大学地理系主任。孱弱的身体无法承受繁忙劳累的工作学习,终于在1949年8月7日下午2点,因一场大病去世,享年56岁。

二、叶在地貌学方面的成就

说起叶在地质学方面的成就,我们会想到中国第一部区域地质著作《北京西山地质志》和《长江流域巫山以下地质构造与地文化史》,以及他在火成岩方面的成就。他在地貌学方面的成就几乎无人提及,或者只是泛泛而谈,着墨不多。

《北京西山地质志》共分五章,绪论,第一章是地层系统,第二章是火成岩,第三章是构造地质学,第四章是地理学,第五章是经济地质学,附录是石景山附近永定河的迁移之辩。有近1/5的篇幅讨论地理学的发展,这在区域地质学著作中并不多见。在《北京西山》的地理考证时期,叶参考了埃利斯和安德森的研究。与谢合著的《巫山以下长江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史》主要讲地貌史,实际上是一篇长江中下游古地理与地貌发展史的论文。还有一篇关于山东海岸变化的初步观察和一篇关于青岛火成岩的研究,是与余德元合著的。编著《瀚海盆地》一书。叶在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干旱区地貌、新生代古气候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叶的《地形研究大纲》是对其地形研究方法论的总结,也是对地形研究方法的简要论述。他在引言中说:“地形研究除了基础知识之外,还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头脑清晰,思考透彻;第二,身体强壮。还有附加条件:精确的地形测量和优秀的地图。在决定地形的因素一节中,指出决定地形的基本因素有三个:①内力和外力及其作用;②岩石性质;③地质构造。在《成因》的地形学一节中,地形学可分为两类:建设性和破坏性,也可概括为侵蚀性和沉积性。在地形发育阶段和侵蚀旋回部分,阐述了平衡剖面、准平原和泛平原的概念,介绍了塔维斯的河流侵蚀旋回、风蚀旋回、海蚀旋回和冰蚀旋回。在地缘文化史部分,阐述了地缘文化史可分为单一地形和区域地形变迁史。地缘文化史的‘重心’在于地形史实演替过程中的各个时期的史实,现在用地形现象来证明。从地形现象来看,是地质历史的最新现场,所以老地方的文化史和地质史应该是有重合的,或者说疆域很难区分。”还指出“地理学和古地理学的历史又重叠了”。还意味深长地说:“区域地形的变化并不是从内力的升降开始的,比如造山运动和大陆运动、岩浆侵入和喷出。“也就是说,基于外力的转化,比如河流作用后的冰川作用,冰川作用后的海洋侵蚀,在变化的时代,地形学者可以不问,但变化的顺序不可忽视。地质历史悠久的人,为了收集引文,不妨联系地质史,但别忘了以地形学为目标。专门研究地形学的学者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地质史。”在这里,他讨论了地形学和地质学之间的关系。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可能侧重于自己的专业,但要注意地质和地理的结合。这很有见地,也很有意义。这对以后的学习有一个难忘的教训。在准平面的比较中,以美国东部新英格兰高地的准平面研究史为例,说明了准平面的顺序和交接。要谨慎推断相隔千里的不同地区的准平面对比。在河流阶地对比一节中指出,冲积阶地(包括由纯冲积层和薄冲积层组成的阶地)和岩石阶地的地貌意义,对称和不对称冲积阶地的成因,地壳运动和河流水量增减在冲积阶地形成中的作用,应区别对待。并指出河流阶地的区域比较应慎重。最后,在地质区一节中,将地质区定义为:“地质构造、自然作用、发育阶段相同。”它的主要地形现象必须处于一致的状态。总之,就是地理发展史相同的地区也是。它是一个地理区域,也称为自然区域。“他还以美国地理区域的划分为例,说明不同级别地理区域的划分原则。但是,“如果地形过于复杂,无法分组为区域,则应结合土壤、气候、地形和地质结构,以达到相同的特征。”他转而说:“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在地质领域的分析上有相当大的研究空间。”接着他列举了翁关于矿产地质的著作,先描述了全国的地形区域,然后张自己编了地理,再把全国分成若干个地形区域。克雷曼编《中国的地理基础》,索坡编《中国的土壤》,都涉及到中国的地形区域。”最近,黄主编了《高中国家地理》,按自然区域描述了一切。参考还不错。但是对于区域地形的资料稍有欠缺。“叶的文章是1940出版的,而李四光的《中国地质学》是1939在英国伦敦用英文出版的,当时叶是不可能看到的。李四光也从中国的自然(地形)区域开始他的书。叶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总之,没有必要划分中国的地形。孟新高原、康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河流平原都很突出。但是每个区的细节,地理和文学的历史,其他地方最合理的分区都有困难和问题。根据黄先生的参考,关于边疆地区的地质资料在本部中是优于各省的,而中国人在本部中实际上做的地质工作比边疆地区多,这是不均衡的,这一定是由于工作中的目标不同。在试图查阅地质报告时,往往有一章是关于地形学的,描述山川河流的情况,但有详细的讲述山川河流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以后要想为地形学做贡献,就要懂得投身其中。"

这是梁野决心培养20名中国拓扑学家的动力。

叶还有《论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与地学研究》,将分别介绍。

第三,培养中国一代地貌学家

叶自1938以来一直在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任教。浙大历史地理系是竺可桢发起的,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系主任张,是一位对中国古代文化情有独钟的人文地理学家。作为一名地质学家,叶能在历史地理系任教实属不易。开设了普通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地质学课程,还开设了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的教授比较稀缺,地形学是介于地质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一门学问。叶在美国学习地质学时,还跟随美国著名地形学家约翰逊(D.W.Johnson)学习了地形学,奠定了这一领域的基础。叶也是浙江大学研究院历史地理系地貌学组的首席导师。他精心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地貌学的骨干力量,开拓了地貌学的几个新领域。他们还培养了一大批中国新一代地貌学家。

在1938之前,我国的地貌研究大多是地质学家在地质调查时进行的。在编地质报告的时候,把它们列为地质时期的一个剖面,而且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剖面,或者说作为新生代地层的一部分,更新世系列只是一个过去式。这些论述零碎、零碎,显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但很少全面揭示区域地貌发育。而现代地貌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地貌发育的研究,当时在国外已经开展起来,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地貌学家。如叶在哥大读书时曾师从D.W .约翰逊教授学习地貌学,而D.W .约翰逊教授又是著名地貌学家Davse教授的学生。他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地貌学家,他更专门研究海岸地貌。当时国内还没有一个专门从事地貌学研究的人。叶曾是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的教授,时不时被一些院系录用,都被婉言谢绝录用。他常说:中国地质界现在人才济济。没有他的服务,地质学的进步不会受到很大影响,但中国的地理学急需进步。因为人才短缺,他这方面的教育可能会对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他有着多么敏锐的洞察力,以及愿意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的精神。叶曾告诉他的弟子,他计划培养20名左右的中国地貌学家,以促进中国地貌的发展。

叶培养地貌学研究人才的方式是招收研究生,一对一指导。给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开设高级地貌学课程和讲座,如《地形学研究大纲》、《科学方法与地学研究》、《中国瀚海盆地》、《美国阿帕拉的奇亚山》等。这些讲座贯穿了地质地理的历史,从内部动力结构的变化到外部动力流水和沙尘暴的地貌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他们还传播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观念,让学生终身受益。

叶1938-1949在浙大任教,11年培养地貌学研究生9名。他们是颜钦尚、丁希之、沈裕昌、杨怀仁、石亚峰、蔡、陈、陈和。他们的研究论文都是叶根据当时的条件和学生情况决定的。叶特别注重学生野外调查能力的培养和室内分析能力的训练,对论文认真审读,后期指导,反复修改。这些20世纪40年代毕业的研究生大多从事地理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地理学界的后起之秀,成为研究中国地貌学的中坚力量。

颜钦尚是叶培养的第一位地貌学研究生。毕业后在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任教。1952,院系调整时,与地理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后转入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任教。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第四纪沉积学。

丁希之,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他在区域地貌和冰缘地貌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沈玉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地貌研究室主任。他长期致力于河流地貌学的研究。如果他没有早逝,他可能是中国科学院的合适人选。

杨怀仁,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他毅然从英国回来,在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貌学专业。自1954以来,培养了600多名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本科生、20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他在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领域做了大量开拓性的研究,如第四纪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第四纪冰川和冰缘地貌、构造地貌等。

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地貌区划和地貌制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他与人合作创办了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

石亚峰,中国科学院寒区干旱地理研究所、南京湖泊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中国现代冰川调查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主持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该研究所后来与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合并,组成寒区旱区研究所,他任名誉所长。

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河口海岸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教于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1952随系调调至华东师范大学。他开创了我国河口海岸动力地貌学研究的新领域,为海港建设和滩涂利用开发做出了贡献。

原水电部水电总局总工程师蔡,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开创者之一。他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套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与顾德珍一起组织工程地质学家,根据水电单位提供的120个工程(现场勘察30个工程)的汇总资料,总结出版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一书。

李知晓是原浙江省地质矿产厅的教授级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参与筹建浙江大学地质系,曾担任副院长。他在浙江省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应用和地质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此外,叶在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兼代理所长期间,鼓励和帮助丁贵从事地貌学研究。丁桂后来在地貌学方面的成就,有一部分是由于梁野的帮助。地理学家赵、谢觉民、杨力普、海洋学家毛等在浙江大学历史地理系学习时也曾得到叶的指导。

叶·傅亮生前曾对他的学生说:“我们所教的所有人的成功取决于你们毕业后的表现。你的成就要几年后才能知道,所以我们成功与否,要等到几年后。”我们可以安慰他的是,几年后他的学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的学生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叶是我国地貌学大师,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几个音符

1)有人在阐述丁文江、翁文浩、李四光三人的友谊时,比如中研院地质所刚成立的时候,缺少资深研究员。翁将叶和李洁从中央地质调查局调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这件事有些出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于6月1928,李四光、翁为筹委会委员,李四光为所长。李杰当时在周口店主持发掘工作,把李杰调到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发掘工作交给贾兰坡。而叶却在1927离开了地质研究所,在1928担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教授。受同学朱廷虎之邀组建两广地质研究所,1928调入中科院地质所。因此,叶在中央研究院地质所工作,不能说翁支持李四光。

2)叶学生、天津市中学教师张英秋回忆叶适时写道:“叶适学识渊博,能力出众,敢言善辩,在旧社会常被人羡慕和压制。据说他曾经因为一句话得罪了翁文浩,以至于处处被刁难,始终没有出头之日。”我们推断,叶是否离开地质调查所,到中山大学地质系工作,是这个原因还是其中一个原因,还需要更可靠的资料来搞清楚。但当时中山大学校长是朱家骅,朱与翁是朋友,而叶去当教授兼系主任,后在“中央研究院”地质所任研究员,李四光离任当所长。也就是说,朱佳华和李四光看重叶傅亮。浙大历史地理系主任张赴美深造时,竺可桢校长任命叶为历史地理系主任,可见他在浙大也是受重视的。新中国成立后,他还被聘为浙江大学地理系主任。因此的话得罪了翁,使他处处为难,一事无成。那是因为张长期在天津的一所中学教书,不熟悉那里的地质地理情况。

3)本文的写作参考了我的老师、南京大学地理学教授杨怀仁先生为纪念老师逝世40周年而编辑的《叶与中国地貌学》。因为这本书出版较早,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印数不多,地质界的人看的也不多。而地质界写的叶生平文章对中国地貌学的贡献却不为人所知,笔墨不多。因此,我不冒昧地补充我所知道的叶的学生的情况,除了参考该书以外,以说明中国地貌学的主力军在于地理领域,让读者知道叶的确是中国地貌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