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书的几点看法

历史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传统史书,如《左传》、《史记》、《后汉书》、《三国志》等,是后人研究历史的主要信息来源。另一类是后人根据传统史书和一些出土文物的解读和总结而产生的历史通俗读物,如《国史大纲》、《明朝那些事》、《万历十五年》。

传统史书和通俗史书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历史书离我们的时代很远,和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会比较难。通俗的书里都是才华横溢的人,有些人的解读比历史本身还要精彩,凝聚了个人的努力,不可否认,但也不能否认,因为质量很大程度上是由作者的立意和综合材料能力决定的,有时作者掺杂了太多的私货,有时又离历史本身很远,但好在有明显的优势。因为离时代远,可以更客观的看待,精力有限,是个不错的选择,前提是大家都尽量选。

但是,如果你想品味历史的真实,那么传统的历史书总是无法回避的。下面主要谈谈对阅读传统史书的一些认识。

传统史书是历史最真实的记录。阅读它们可以给出更真实的解读。在这些原始记录中,阅读会少受别人观点的影响。人在解读历史的时候,不管是谁,总是有自己的主观认识,所以如果看了别人解读过的史书,就会离史实更远,甚至会有错误的认识。有一次,我无意中翻到一篇文章,是关于子贡和春秋时期郑国的医生郑宫铃之间的事情。文章把子贡描述得很可爱,说子贡被郑追杀,但子贡认为不可能,于是改杀了郑。这个解读出自《左传》。故事其实很简单。子贡和他的家人在郑的住处等候郑。子贡食指一动,说他每动一下食指,就会尝到美味。巧的是,楚人郑那天给送了一条娃娃鱼。当郑回来时,子贡和他的家人相视而笑。宫铃感到奇怪,问为什么。大鲵熟了,他说,当时子嘉掌握着郑的军政大权,子贡怕,就和子嘉扬言要杀了。子嘉没有办法,只好和子贡一起杀了郑。当时是春秋时期,也就是东周时期,周朝已经是礼法结合。

礼记?学院”说:

礼记?礼”说:

礼仪上的规章制度已经合法化,而郑的儿子和儿子都有服从的义务。杀王更严重,儿子去找儿子家,儿子先是不服。“动物老了,还是不敢杀,但是情况呢?”子贡威胁之后才跟着。形容自贡有多可爱?与史实严重不符,既是违君之礼,也是谋杀,一个可爱的形容词歪曲了史实。晋灵公在位时,赵盾被晋灵公逼得逃走,宫铃被杀,赵盾回国。

孔子写了《春秋》。

就像这样,讽刺的是赵盾杀了国王,更不要说子贡自己杀了他的国王,这就更糟糕了。因此,阅读传统史书可以更贴近历史本身,得出公正客观的观点。别人对传统史书的解读是主观的,求标新立异。另一方面,他们自己把历史事实割裂开来,只展示符合自己观点的部分。就这样,为了说自贡可爱,他只说想吃鲶鱼,就伸手尝了尝。宫铃想杀他,所以他必须杀了宫铃。另外,宫铃是谥号,被谥号杀了,说“乱不损灵”,“不勤于成名”。

在阅读历史时,我们应该避免持有单一的观点,而应该分析大量的材料,以获得客观的观点。没有大量的材料积累,很难得到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观点,而经过大量的材料积累,观点也就有了一些雏形。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的序言中说

只是看别人的书,很难形成自己的实用见解和认识,就像“吃别人的剩饭,穿别人脱下来的衣服”。毕竟可消化的少,也不一定适合你,不利于形成自己的认识。读《左传》之前,听到很多关于春秋的评论,但始终只是模糊的印象。我每次跟人说话,都只是重复一个观点,重复几句话。我觉得别人说的有道理,那个观点也有道理。没有具体的认识和自己的思考。看了《左传》,开始有了具体的认识,历史人物也在心中有了影像。晋文公已经不在那里了。人的感情是假的,自己都知道;“吃不吃人肉,几次被拒绝进门,因为怪瞳洗澡被偷看,城濮之战因为未知的梦想而犹豫要不要打,的形象开始丰满,童年被劫持的苦难,楚最大家族的叛逆之战,惊心动魄的箭到车,打败金氏的“武功,止戈也”的宏大境界。这些都是在大量材料的积累下形成的。正是由于大量材料的积累,春秋时期的人们更加意识到积极乐观的精神和恐惧心理,从郑庄公的“多行不义必自毙”,管仲的“宴毒不怀”,到范文子的“难行!“爱我者只愿我死,使我速死”,孙保叔的“立德、立言、立功”,深深影响了我对春秋的认识,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改变了过去看到这些知识不知所云的局面。

读历史,不要急功近利。

南宋时期的胡红艳

写在一本书里的历史,可能就几行字,字里行间却有那么多内容。如果字里行间的内容是一桶水,字面意思只能是一滴水。只求急功近利是得不到任何东西的。特别是古代史书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字数很少,需要慢慢解读,更不能急功近利。

钱穆对此有过论述:

其次,你是专门的,也就是精读。没有精读,就无法理解深刻的道理,深刻理解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看完就忘。你心里不明白,也解释不清楚。再深究,发现处处都有一种停滞不前的感觉。有句话叫“不了解,还不知道。”但如果一开始就学习,精读冥想,慢慢就会越学越多,就能融会贯通所学。说话的时候只会说一个点,然后冒出很多点。古人也很推崇精读。

朱对的评价是:

曾国藩在给家人的信中谈到读书的重要性时,说得更清楚:

如果你看过《史记》中商鞅的文章,商鞅和甘龙在变法前就争论过,说“愚者比成功更黑暗,智者不出芽。”“普通人安于旧俗,读书人沉迷于耳闻。”秦湘十年后,“宗室富而怨。”赵亮邀请他去见他,并劝他成功后退休。否则商鞅不会听他的死讯。他要是随便看了,也不会知道商鞅到底迷上了谁。首先是说“人不能从忧虑开始,但可以从快乐中成功。”论最德者不与俗,成大事者不谋众。“足见商鞅对普通人和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还说“智者见萌芽”,并称赞说,在事情出现之前做决定,不如在事情已经出现的时候再去解决。到了秦湘十年,每次“后面都有十几辆车,被逼占便宜的都急着骑,持矛操戟的都急着跟车。这东西什么都没有,你也修不好。”这时,情况已经出现,但商不再被“看在萌芽状态”。正因为如此,他已经被权力和欲望迷住了,耳朵也不好听。诸葛亮的《诫书》中说:“无事远离宁静。“改革之初,我不为成绩所迷,但我高瞻远瞩,头脑清醒,到位有力,迷倒了很多人。我已经很难说服别人了,最后也就名存实亡了。所以读历史,要精读,要深入思考,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