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雕版水印技术的历史追溯

荣宝斋雕版水印起源于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套印。所谓叠印,就是根据画的笔迹的粗细、直度、方圆、刚、柔、燥,色彩的深浅、明暗、冷暖和色相的背靠背阴阳,雕成几个板块,然后与原作对照,由深及浅,一个一个地叠印,力图迫使原作准确,达到混乱的程度。木刻水印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早在唐代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一位名叫王杰的人就用这种技法雕刻了《金刚经》扉页的插图,至今仍在世界上流行。自唐代以来,书籍就有插图,彩色套印始于16世纪。近几十年来,荣宝斋一直在这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1896年,他设立了邮票复制所,聘请了雕版印刷方面的大师,印制了大量精美的诗词和信笺。民国时期,荣宝斋再版了十本竹简,使彩印和拱花技术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荣宝斋木刻水印从最初只能在字号以下印刷的诗词信笺,发展到可以笔墨传神的奔马、簪花侍女、元等大型艺术品,也说明荣宝斋木刻水印技术已经真正成熟。

荣宝斋位于北京著名的文化街琉璃厂。其前身是松竹斋,创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光绪二十年(1894)。更名为荣宝斋,意为“与文学为友,荣誉为宝”。抗日战争时期,荣宝斋因负债累累而濒临破产。解放初,公私合营,新开张,为了改善经济状况,决定发展木刻水印技术。

荣宝斋木刻水印技术的特殊作用在于它可以用极其精确的表现手法来反映原始水墨画的真实面貌。木刻水印是用刀刻而不是用笔刻的印版,在一张宣纸(或绢)上反复印刷,使水印的精神、笔墨、色调、趣味、风格、题字、印章都能酷似原作。另外,作品能否用木刻水印复制,还要看人的技艺和绘画修养水平。

木刻水印画的第一道工序是素描。步骤如下:首先用赛璐珞板(即透明薄胶版)覆盖原稿,并根据它进行素描;然后在描摹前用极薄的燕尾纸覆盖勾画好的赛璐珞版。以后会画好画稿,反复非常详细地检查它的笔法和神韵,看是否与原作有出入。之后,从原来的配色和印刷需求中,检查出几套印版。雕刻是木刻水印的第二个重要过程。就是把画钩在燕子纸上的画粘在木板上,然后雕刻。

木刻水印画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印刷(把调整好的颜色刷在刻好的木刻上,一张一张地印上去)。

荣宝斋的木刻水印画闻名中外,最著名的是五代顾的《韩熙载夜宴图》。复制过程历时8年,1667幅木刻雕刻套印6000余次,使用与原画完全相同的材料和珍贵颜料。荣宝斋的木刻版画曾多次在国外展出,并远销国内外,被许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目前,荣宝斋复制旧字画的技术足以以假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