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门有什么特色或者历史典故?
从清凉门沿着城墙走到草场门,一路上可看的东西很多。
记者发现,在城墙内侧山上的一块平地上,有一个水泥浇筑的圆洞,圆洞内壁上有一个圆锥形的壁龛。很多在这里晨练的市民都不知道这个“水泥圈”的用途。
南京文史作家苏克勤先生编撰的《南京梁青》一书给出了答案。
原来,这是清末为加强河道防御而设置的清凉山炮台遗迹。
这座堡垒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发挥过作用,但后来被废弃了。现在,只有一个圆孔用作掩体,它内壁上的壁龛是用来放炮弹的。
清凉门-国防公园沿线还有很多类似的军事遗迹。
记者在这面墙的两侧发现了多个钢筋混凝土碉堡,都是抗日战争爆发前,日军为防备日军进攻而留下的。
在梁青西南角的墙上,重建了一座烽火台,其形状与北方长城的烽火台几乎相同。
这里设立烽火台也是有依据的,因为早在吴栋,梁青山上就出现了烽火台。
明代诗人陈毅在《金陵世纪》中说:“吴的烽火台在石头城最高处,吴士举的烽火在此。从建康到西陵,五七百里,有急事,要半天。”本文中的“西陵”指的是湖北宜昌。
今天的烽火台是吴栋烽火台的再现。
凉门里有一座“外国坟”。
苏老告诉记者,“清凉门到国防公园”的城墙最大的吸引人之处在于沿途有很多古墓。“我们小时候来这里玩,墙内侧的清凉山几乎就是万人坑。”记者还清楚地记得,六七年前我来到靠近城墙的国防公园边上时,也看到了许多坟墓。从墓碑上,我甚至看到了清朝光绪和宣彤时期的坟墓。
据了解,历代葬于此墙内侧的名人有南唐名臣、,北宋秀才程(北宋大学者程颐五世之孙),清代大学者,清代大文豪吴,何和兴、等。
有学者发现,南唐时,清凉门的石山是王公贵族的葬身之地。
甚至还有外国人埋在凉门里面的山上。
在1936最新出版的南京地图上,在这个位置标注了一个“外地坟”墓地。老照片还显示,民国时期很多死在南京的外地人都葬在清凉门北侧的“洋坟”。
新中国成立后,清凉门北侧被辟为清凉山火葬场,这片“洋坟”墓地被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