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传说

自碧云在天台山建寺以来,天台山就有了许多美丽动人的风景传说。以前的天台山,由于森林茂密,芦苇丛生,导致虎豹成群,经常下山伤害人畜。住在山脚下的黄泥垅、楼院等村的村民都没遭此厄运。许多村民为了躲避虎豹的伤害,纷纷逃往其他地方。

正当碧云在寻找一个心灵的归宿时,他打算在这里把毛打造成一个尼姑庵。一个黄泥龙村的小伙子急忙上山劝说碧云,说这山里的虎豹太多了,他一个人没法在这里安家。法师淡然答道:“我是个和尚,云里野鹤为伴,飞禽走兽为友。请放心,贫僧也不用担心。”

毛安竖起后,年轻人怕虎豹伤到法师,特地带了狩猎用具上山保护蓝云。果不其然,第一天晚上,一群饥饿的老虎冲到了毛安面前,小伙子正要举起猎具和饥饿的老虎搏斗。碧云拦住他说:“我是和尚,向来慈悲为怀。我怎么能让你无缘无故伤害生物?”那少年道:“师父,虎豹本性凶残,杀人不眨眼。从古至今,他们的兽性从未改变。我们怎么能对他们仁慈呢?”碧云不以为然,双手合十:“阿弥陀佛,佛法无边,我自有我道。”

于是,他盘腿坐在老虎出没的地方,念经念佛,念了七七四十九个小时,不滴水不茶饭不思,终于让虎豹消失。

自此,天台山再无虎豹踪迹,山脚下背井离乡的村民纷纷回乡,重振家业。后人把碧云法师降虎念经念佛的地方称为“伏虎坡”,沿用至今,即在寺庙左上方的竹林中,后又在此建亭,增添了天台山的神秘色彩。碧云大师在天台山建寺收徒,开辟佛寺。僧众与日俱增,永丰、吉水、乐安等县的僧众居士络绎不绝。天台山成为三县最早的佛教中心。

自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以来,江南连年水患,永丰、吉水、乐安等县水患也暴涨,“毁田毁屋,居民丧亡”。虽然唐太宗实行“贞观之治”,对农民从轻处理,但下层官员、士绅、地主和投机商趁机囤积谷米,牟取暴利。一度米价大涨,在永丰有饥民冲击县衙,抢仓储米,无数饥民被扣押。饥民暴动被镇压,波及到天台山这一安静的佛寺,深深刺痛了碧云法师的心。于是我决定让僧人避世修身,解决温饱问题,让僧人专心修行戒律。

当碧云下定决心后,他又去拜访了山主,乞求一些土地。山主一听,断然拒绝,碧云再三央求,他还是不肯。见他刻薄,碧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给我一大块地一点点就行了,我不会白要的。也算你功德无量。”山主答道:“好吧,你脱下袈裟,想盖多少地就盖多少地吧。”碧云马上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大恩人一定要说话算数。”碧云赶紧脱下袈裟,挥舞了一下,袈裟立刻变大了。抖了两下,袈裟铺天盖地,覆盖了从半山腰到天台山山脚的全部200亩良田和森林。这一次,山主哭得像丢了命一样,但看到碧云的神奇,又不敢大惊小怪。后来碧云让步,只有相城大院附近的7749亩良田和山地归寺里所有。

从此碧云带着众僧,种春种秋收,修行学佛,修行开悟,自得其乐。

后人把这49亩农田和山地称为“袈裟段”,一直传承至今。天台山相城院,由碧云大师创建后,历经沧桑,兵荒马乱。但经过十几代的重建和修缮,建筑规模不断扩大,气势更加宏伟。寺内飞檐走壁,雕梁画栋,大殿宏伟,金碧辉煌。元代形成了以相城大院为中心,东西辉映,南北贯通,具有传统建筑特色的寺庙——安堂,即东安、Xi安、上禅寺、夏蝉寺、袁青寺。当时天台山有“入寺皆僧”的说法,香火极盛,是著名的佛教胜地。

最终,由于元朝统治者骄奢淫逸,腐朽堕落,推行“排汉”政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红巾军起义遍布全国,达到12(1352)。在江西,陈海部、罗肇部也先后在天台山占山建寨,高举抗元大义大旗,打败元军。县令出兵围剿失败,几次放走火烧山,使天台山“草木皆兵,土地成炭”。只留下了安堂寺。相传由于菩萨保佑,火到庙里,烟灭了。好几年了,一大片天台山光秃秃的没有草。此后,山泉干涸,沟渠断流,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用水极度匮乏。

当时东安有个尼姑叫妙莲。她非常漂亮,鹅蛋脸,柳叶眉,红唇杏眼,面如白玉,身材苗条,身材苗条。尤其是她的眼睛,像两池秋水,清澈而闪亮。虽然她扮成了和尚,但还是表现出了非常帅气的魅力。很受尼姑和修女的欢迎。

她看到山中植被灭绝,水源缺水。她多次向方丈提出筹钱,买苗买花,装饰荒山,涵养水源。经住持同意,妙莲背着香囊,手打木鱼,走村串户,住山住野,苦苦哀求。一路走来,她饱尝了人间的艰辛。

有一天,我在永丰县化缘时,碰巧遇到了县令的儿子。看到妙莲如花似玉,县令的儿子突然起了歹心,想占凤凰为巢,紧紧跟着妙莲,厚颜无耻地提出要娶妙莲,说:“嫁给我,你就享尽荣华富贵。”妙莲听了,忍住怒气,婉言拒绝道:“我是个和尚。我已皈依佛门,应遵守佛教五戒,绝不以淫行玷污佛教。请不要打穷佛法的主意。”说完,妙莲拼命逃跑,冲回天台山。

妙莲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进行施舍,得到了一些银子,于是她把这些银子交给了尼姑庵的主人,让他去买树、花和植物的种子。第二年春天,东安的僧尼,相城大院和袁青寺的僧俗都开始了自己的工作,挖坑施工,栽苗,苦干了一个多月。天台山终于披上了绿色,重现生机。

据说自从县令的儿子看上了妙莲,整天思念,郁郁寡欢,几次去天台山找妙莲,妙莲总是避而不见。结果,县长的儿子想了想病了。县令得知事情经过后,有一天,他带着一帮官员骑马来到东安,要求方丈交出妙莲,并给他一千两银子,让妙莲下山与儿子成亲。住持是个老尼姑。被县令的权势吓坏了,找到妙莲,劝她破戒回县令府享荣华富贵。妙莲死活不肯。县令命令所有官员绑架妙莲,试图用暴力抢劫她的亲属。妙莲愤然道:“我宁可守戒一日死,断戒终生不生。”说完就冲出了寺庙的大门,撞到了寺庙旁边的一块大石头上。

据说每年大旱的时候,到处的地面都是干裂的,而这块岩石总是湿的。人们说:“妙莲生前为水源辛辛苦苦,酿成了灾难。她死后会化作甘霖滋润天台山。可见她实践强,法律严。”

明朝弘治年间,一位名叫真镜(又名徐翔大师)的和尚来到寺庙,皇帝给了真镜一个碗和一根棍子,于是远近的和尚都来这里学习。

当时大旱,水源枯竭,真镜看到东安门旁边湿漉漉的岩石,又听妙莲被石头砸死的故事,就断定这块石头下面一定有一口怪泉。于是,他每天从石矛到酉时,坐在岩石下,双手敲木鱼,吟诵佛经,吟唱“南无慈悲观音菩萨”的圣名,日复一日地祈求甘泉。经过七天真诚的祈祷,一股清泉终于出现在岩石的裂缝中,像一条银色的蛇。此事一出,远近皆惊,前来祈福的人络绎不绝。后人将此水称为“拜泉”。依然是一年四季滔滔不绝,一年四季不竭。

真镜妙莲,布施众生,功德圆满,赢得了后人的爱戴和尊敬。后人还将其佛像塑造,供奉在天台兰若寺,从而使两位高僧的名字流芳百世,在佛教史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