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治理黄河的,效果如何?

清代筑堤治水,以水治黄。

清初,康熙皇帝利用金夫治理黄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没有根治海口,只是泄洪,海口逐渐淤塞,河底逐渐抬高。清代中叶以来,黄河下游决口日益频繁。据统计,从清初到鸦片战争的近200年间,黄河决口361次,平均约半年一次。相比明朝平均七个月左右的爆表,普遍要差一些。

清顺治十六年(1659)至康熙十六年(1677),黄河、淮河、运河连年决口,海口淤塞,运河停航,水运受阻,大片良田沦为泽国。康熙十六年,河长金夫路过邯郸时,看到墙上黄晨的诗,发现黄晨很有学问,就入礼帮忙治水。

为了制定出河道整治工程计划,黄晨上下跋涉了数百英里。在河道治理方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明代著名河道治理专家潘继勋“筑堤治水,以水攻沙”的理论,主张“分流”与“合流”相结合,以“分流杀势”作为河水暴涨时的应急措施,“合流攻沙”作为长期安排。

扩展数据:

康熙二十六年(1687),陈皇叔被金封为道士。此后,为了根治黄淮水患,黄晨打破了自古以来“防河保运”的传统方法,提出了“彻底治理黄淮”的主张,即“上中下游统筹黄淮,源流并举”,未被朝廷采纳。

二十七年,金夫、黄晨因“耕田扰民”被革职。不久,他在北京病逝。著有《河防陈述》和《河防概要》,附于金夫《河防总纲》。

在具体实践中,采用了筑坝减水和开挖引河的方法。为了保持郑和一定的流速和流量,发明了“量水法”,使“以水攻沙”的理论有了更科学的依据。由于黄晨等人的正确指导,安澜在治理黄河时是安全的。

百度百科-黄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