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漫谈:刘邦真的是游侠吗?

刘邦本质上是游侠。

除了“宽厚待人”、“常怀大度”、善于与人沟通等性格特征外,刘邦年轻时显然有一段当游侠的时期。据《史记》、《张耳列传》记载,刘邦曾跟随在黄外的作游侠,并“逗留数月”。张耳年轻时经常去魏国信陵君的所在地。他勾搭上富家孔雀姑娘后,也像信陵君一样,吝惜钱财,仗义相助,网罗天下游侠。正是在这个时候,刘邦跟随了张耳。

可惜,不久就遇到了秦灭魏,而也被通缉。刘邦只跟随了几个月,就不得不离开,他的游侠梦破灭了。

到了楚汉争霸后期,刘邦早已摆脱了小农身份和游侠情结的限制,逐渐表现出善于用人的领导气质。但我觉得刘邦登基后,骨子里还是有那么几样体现游侠烙印的东西。

例如,任侠吕布,当他是项羽的大臣时,曾试图在刘邦成为皇帝时杀死他,后来因为他的忠诚而赦免了他。彭越造反(虽然只是借口),栾布哭着要彭越的头,本来应该处死的。刘邦尊重他,赦免他,拜他为校尉。赵王张翱涉嫌谋反。舒天不怕死,陪他来京受审。刘邦也很感动,拜他为官。

这种“沉甸甸的承诺”似乎验证了他早年对游侠的追求。

另一方面,项羽的部下丁公放走了刘邦。项羽被灭后,向刘邦要了一枚印着原文“不杀之恩”的印章。刘邦冷笑着斩了丁公,说“丁公是个不忠的王子,让王祥失去了世界”。刘邦杀丁公的理由是“不忠”,但项伯在鸿门宴救他的时候,他也在项羽的阵营里。项羽死后,刘邦是如何立项阿伯为列侯的?这是因为在游侠的道德里,要求的是“不以褒其能,以伐其功为耻”。丁公主动求封,不是游侠,却成了无原则的小混混;而准备带着张亮一起逃跑的项伯,被张亮感动,然后去救刘邦,带着一股游侠的猛风。

这确实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但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这不是平衡,而是回到了刘邦作为少年游侠的理想之光,是他手握刑具的一种任性。一些他本可以杀死的敌人,他没有杀死;一些他应该奖励的恩人,他杀了。

如果不明白,就看看雍池的例子吧。秦二年十月,刘邦命雍赤守丰,遂率兵至薛。结果,任伟·周氏一投降,雍池就投降并保卫了任伟。刘邦转身向冯进攻,却下不了车。雍齿的叛逆让他牙痒痒。

他即位后,人们会没日没夜地争取功德。张亮劝刘邦,大家怕你不封功德,更怕你记恨以前的错误,秋后算账。你要封一个你这辈子最讨厌的人,而且你讨厌的人尽人皆知,大家放心。刘邦突然想到了雍池,这让他赶紧封了职,封雍池为什邡侯。果然,大臣们大喜过望,知道刘邦不会因为之前的怨恨而杀他们。

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很多。如果我们把它与丁公的例子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刘邦的行为并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有时候,刘邦也会恩将仇报,比如对待丁公;有时候,刘邦也会以德报怨,比如对待雍齿。有时候,他讲究“恩将仇报”,比如对待项伯;有时候,他禁止别人报复,比如对待被齐王煮了的弟弟。一句话,没有原则,游侠标准只是刘邦无数标准中的一个。

这就是我认为君主最大的特权:“随意解释权。”君主有能力让他的官员们不确定他们应该被封侯还是被斩首。刘邦有时残忍有时善良,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找到理由。这就叫“天道深不可测的力量”。

如果我们多了解一些人心,也许就能理解为什么以慷慨著称的刘邦在当上皇帝后就着手杀英雄了。或许我们可以理解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为什么会说“善与恶是同一的,就像上坡和下坡是同一条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