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甘肃省陇南市康县的历史沿革。
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处。这里是先秦时期的古梁勇之地,也是巴蜀古道之一。西汉时建立道教,北魏时建立平乐县,1929 (18)建立永康县,后以“永”字命名康县。康县地理位置优越,东临陕西略阳火车站,南接陕西宁强县至阳平关火车站,西接武都区。文婧县可直达九寨沟,北以西汉水河为界,可经成县、天水至兰州。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高达70%,总人口20.32万人,平均海拔1184米,年平均气温11℃,年降水量757mm。境内没有山,没有水,没有美,气候湿润,山川秀美,风景秀丽。自然和人力资源非常丰富。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占康南三分之二的古老原始森林、阳坝茶园风光、神奇美丽的梅园沟等景点,堪称甘肃的“西双版纳”,世界名茶之乡。前政协委员杨1989来康县调研时,对阳坝山水情有独钟,称赞道:“奇花异草指山岗,带叶黄鹂叫小猴,百里林荫花加绵绣,愿留在画卷世界里遨游。”1985 10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康县视察时,专门为康县白云山公园题写了名字,这是总书记第一次为全国县级公园题词。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境内气候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全境位于西秦岭南侧的陇南山脉中段。地质结构为昆仑秦岭地槽,地势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最高海拔2483m,最低海拔560m,年平均气温11.2度,无霜期207天,日照时数1433.7小时,年降水量742mm。全县辖8个镇,13个乡,350个行政村,16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05万人。总面积2958.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9.29万亩,林业用地235.57万亩,水域119900亩。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汉水南岸。总面积295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0万(2004年)。县人民政府设在城关镇,邮政编码:746500。代码:621224。区号:0939。拼音:康贤。永康县于1928年脱离武都县,1929年改称康县。取“平安安康”之意,以北周康州、康县地图命名。2000年,康县辖8镇20乡:醉台镇、平罗镇、大堡镇、安门口镇、两河镇、长坝镇、阳坝镇、云台镇、王官乡、公基乡、四台乡、大南峪乡、米坝乡、三关乡、王霸乡、碾坝乡、拔都乡等。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为194839。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18700平罗镇10776大堡镇6848安门口镇7168两河镇5387长坝镇13736云台镇12155阳坝镇7155。794四台乡5666大南峪乡10869米坝乡6119三关乡7036王霸乡6622碾坝乡10968拔都乡6491店子乡4836斗坪乡946嘉安乡3536白杨乡6038田阳乡336。20铜钱乡4570沱河乡3375历山乡3964三河坝乡3161太平乡2265国民经济:2005年总产值43565438+万元,比上年增长12.9%。第一产业增加值17894万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8060万元,增长17.1%;工业增加值6640万元,增长206.5438+0%,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80万元,增长65.438+05.0%;建筑业增加值1420万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7556万元,增长13.7%,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增加值20067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6.5438+02%。乡镇企业增加值81.07万元,增长23.46%。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一是大力实施科技增粮措施,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的基础上,确保粮食稳定生产。尽管遭遇各种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仍增长3.2%,达到62809吨,实现了农民种植收入的稳步增长。二是狠抓特色产业基地的拓展,通过实施和推进“特色立县”战略,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目标。当年新开发核桃5.68万亩,全县核桃总面积已达26.5万亩,年产量3140吨;新植茶园6000亩,茶园面积已达3.58万亩,茶叶年产量238吨;新增桑园面积4.27万亩,产茧量220吨。“南茶北桑,全县核桃”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同时,花椒、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等其他区域产业的发展也齐头并进,实现了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特色产业年产值达到188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4%。第三,积极推进特色产业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强基地规模和龙头企业建设。当年建成核桃、茶叶、蚕桑、辣椒示范点39个,面积2.44万亩。将微波制茶先进技术引入茶叶加工,加工名优茶35万斤,利税30万元。以生产核桃系列产品为主的福成核桃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当年投资380万元。第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县* * *出口37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7亿元,农民人均593元。五是加强扶贫开发,采取参与式和捆绑式相结合的扶贫方式,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0个,基本解决2503人温饱和6960人温饱。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全县工业快速增长。坚持以企定策,以资产变现和职工安置为重点,19户国有企业全面完成改制,* * *实现资产7520万元,落实各类安置资金3087.5万元,安置1223人。通过改革,加快了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的步伐,增强了工业骨干企业的活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41,01,000元,增加值4680万元,比上年增长15%。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全年,* * *争取各类建设项目53个,其中工业项目5个,农业项目1个,基础设施项目27个,社会事业项目20个,计划总投资3261.7万元,其中已到位30978万元;新签约投资项目4个,引进资金8025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252万元,比上年增长265438±0.7%,其中城市投资238265438±0万元,增长20.6%。通过发展重点项目,努力改善交通、能源和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新建、改建公路10条,改造县乡村公路149.2公里,改建、铺扫公路11条,建成“文康”、“百旺”两条主要出境路线。争取项目资金421.8万元,完成农网改造二期工程,建设输变电线路707公里;完成38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土地变现、招商引资、争取项目等方式,筹集城建资金15万余元,改善了城市道路和各项配套设施,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环境。城乡绿化美化加快,建成“绿色通道”69公里,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资源优势:一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高等植物1.72科1,000多种,活立木蓄积量800多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56%;有樟树、银杏、红豆杉等国家和省级珍贵树种28种,各种真菌96种。天麻、杜仲等野生药材576种,国家野生保护动物数百种。二是旅游资源以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为主,是西北地区的天然生物公园和野生动物园,也是西北地区最著名的生态旅游胜地,山川秀美,风光旖旎,峰青谷绿,悬泉飞瀑。白云山森林公园、梅园沟、幽梦谷、海棠谷、沈龙谷、洪都谷、清河、响水泉、白马关古城遗址、沱河洞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近百处。茶园、竹海、灵山、秀水、幽谷、茂林、瀑布、流泉构成了康县独特的生态风光,景色秀丽。在县政府着力打造“山水画廊·花园康县”旅游品牌的带动下,当年旅游项目争取230万元打造和推广生态旅游品牌,新建3条风景旅游公路15公里,开通县城至阳坝梅园沟旅游专线,全年接待游客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80万元。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的矿产有金、铜、铁、煤、硫、磷、水晶石等20多种。,且已探明铜储量400多万吨,唯一开采的阳坝铜矿储量260多万吨,品位0.367/m3;黄金储量丰富,属于陕南、甘肃南部、四川北部“金三角”地带。砂金矿在黄金开采中前景广阔,已有7家黄金开采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投产。社会事业:教育投入11.7万元,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康县一中新投入使用的教学楼和网络教学成为全市教育工作的新亮点,完成36所小学危房改造和18寄宿制学校建设;公共卫生管理得到加强,县医院传染病病房、CT室建成投入使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广播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市县光缆建设和区域网络光纤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人民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2万亩,退耕还林4.7万亩;社会治安稳定,投资环境和谐,其他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7元,比上年增长7.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0元,比上年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1444元,比上年增长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36万元,增长14.5%。消费品市场走势平稳,人民的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城乡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安排。已拨付各类救灾资金162.2万元,新增低保资金179.4万元,新增城镇从业人员3020人,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