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蓝历史

北魏武帝灭佛,沉重打击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但是因为佛教有自己的土壤,所以很快就恢复了。孝文帝迁都后,洛阳以都城的身份拥有了全国最高的佛寺塔。几经战乱,损毁严重。杨志战后重游洛阳,感慨万千,痛苦不堪,但他写下了《洛阳伽蓝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著作。

4世纪末,鲜卑的一个分支拓跋族逐渐在中国北方崛起。拓跋天兴元年(公元388年),道武帝以魏为国号,迁都平城,开始修建宫殿和祠堂,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由于佛教的兴盛,中国也修建了佛教寺庙。《舒威·释老志》载有拓跋圣旨,认为佛教的兴盛遥遥无期。经济效益的优劣是看不见的,是存在的。奇迹依然存在,信是可以信赖的。它有一个公司在首都建一个装饰,翻修官邸,让信众有地方住。与此同时,他还派使者带着20块素面包、50块白毡和2个银碗去见太山郎和尚。可见他对佛教的推崇和崇尚。此后,佛教在北魏逐渐兴盛。

太祖拓跋珪继位后,关中发生了盖武起义。拓跋焘率领大军亲自远征,发现了长安寺弓损等违法之事的矛盾,于是给长安的萨满写了一封信,烧了佛像。后来在太平真君第七年,他写了一封信:给州坑里的萨满们写了一封信,把佛像给毁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吴泰灭佛。佛教受到了重创。拓跋珪死后,他的孙立被封为文成帝。鉴于佛教对统治阶级的好处,文成帝在兴安元年恢复了佛教敕令。圣旨上说佛教助王禁法,益仁智之善。从那时起,在西武县的首都,已经开放了五个洞穴,建造了一座佛像。这就是大同著名的云冈石窟造像的开始。

他死后,他的儿子李鸿,也就是邓文迪。拓跋弘很快就传到了太子弘,也就是北魏孝文帝。为了加强与汉族地主的联盟,促进鲜卑族的进一步汉化,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刘诗宫和武文都迁到洛阳。第二年,改姓元氏县。从孝文帝迁都洛阳开始,先后经过袁珂、孝明、孝庄元祐帝、王,前者废广陵帝、王元郎,后者废安定帝、平阳帝,迁都曹真,共计40年。

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宗教狂热的时期。从皇帝、皇后到普通百姓,大多崇尚佛教。许多王公大臣也捐出自己的房子作为佛寺。历史上的孝文帝擅长讲老庄,尤其擅长讲解。每次和大名鼎鼎的萨满对话,都是来来回回。他的儿子宣武帝·袁科也擅长佛教。他每年经常从禁地讲经,收集著名僧人,标注意思,将萨摩亚文记为笔记。上流社会的我推崇,下层社会的我尊重。到延长中学(公元512年515年)时,全世界各郡各县的僧尼(寺庙)有13727人,弟子也更多了。在郑光(公元520年)之后,佛教寺庙的数量增加到了3万多座,有200万僧尼。当时中国首都洛阳内外共有1367座佛寺,豪华宏伟,世所罕见。对旧记录的解释得出结论,世界充满了麻烦,尤其是国王的服务。所以在我工作的地方,打定民心入道,假装仰慕萨满,实际上却回避转役,极其离谱。自从中国有了佛教,就什么都没有了!然而,自孝景帝迁都曹真以来,洛阳城屡遭战乱,千余座寺庙毁于大火。

《洛阳伽蓝传》讲述的是北魏时期京都洛阳佛寺的兴衰,记述了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和轶事。作者杨杰之,其家世世爵李及生卒年月不甚详。他曾经是司马和冯超请来的伏军。武定五年(公元547年),作者战后重游洛阳,回忆起昔日洛阳金碧辉煌的寺塔和雄伟的佛像,王公贵族弃象如马,普通百姓的财富如同遗物。所以,巍峨的宝塔,争的是天上的姿态,山中的影子。金殿高于灵台,广殿强如阿房。如今洛阳残破,寺庙只有421座。

而且,城墙倒塌,宫殿倾覆,庙宇成灰,庙宇宝塔成废墟,墙上长满艾叶,小巷布满荆棘。兽穴在荒步,山巢在庭树。徘徊在九魁;农民犁地,两者都很熟练。两相比较,笔者感慨万千。于是,他拾起旧闻,追溯往事,成了五卷本的《洛阳伽蓝记》。这本书虽然从字面上记录了洛阳佛寺的兴衰,但却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成败的感情和对佛教危害的不满。书中揭露北魏诸侯建数百座庙塔,侵渔而不体恤普罗大众,认为佛教无谓,白白浪费。和尚利用特权损人利己。他们靠剥削为生,贪得无厌,偷税漏税,不爱国。而出家为僧,不孝父母。尊皇,不尊君。是一群不擅长家但是在家的人。在这里,作者的反佛态度是很明显的。他不仅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还怕没有后代。所以,他写这本书是为了警示后人。

虽然作者自谦不写,有很多疏漏,但其实是一部精心描写的系统完整的作品。他说:寺庙最多,写不完。今天记录的东西去了伽蓝,他们中最年轻的带走了世界的细节,所以他们出来了。先从城内开始,再到城外,列出各门名称,距离为五条。

根据作者的记述,我们可以画出一幅北魏京都洛阳的地图,根据城门的方向和城内外巷的距离,填写书中记载的许多寺庙、宫殿、衙门、名胜古迹的位置。这与作者叙述的有序性和系统性有很大关系。

《伽蓝洛阳伽蓝记》成书后,前人对它的评论很少,大多很简略。除了刘知几的《史通》以评论史书体例为主外,大部分都是文史兼而有之。如《四库全书》总内容的总结中,说其文风清丽飘逸,可配以李道元《水经注》。还叙述了尔朱荣的意外,详实而充满史实。其他古迹,文艺,异国风情,丰富多彩,足以广闻。吴若准在《洛阳伽蓝集序》中说:杨杰对故都的向往是悲哀的,他在假扮佛寺,志在帝都。普通家庭动乱的结局,宗藩废宗的原因,艺文的风俗,园中桥的位置,以及人民的陌生,外国的风俗,都写得非常详细,故事的结局也相当可观,足以弥补魏寿(北魏历史学家,著有《魏书》)没有准备的东西,是一部独特的拓跋史,也是学士学者可以研究的特别奇闻。《洛阳伽蓝传》一书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洛阳伽蓝》一书主要描述了北魏都城洛阳近40年来佛塔的兴衰。然而,作者并没有孤立地记录这种兴衰。也反映了当时洛阳在经济、文化上由盛转衰的情况,以及这四十年间北魏重要的政治、军事事件。我们知道很多史实,比如宣武帝之后朝廷的混乱,君王的废除,权臣的跋扈,宦官的恣意妄为,与南朝的关系,文人的事迹,四面八方的往来,佛教在民间的影响,外国萨满的活动。其中有些可以与舒威和北方历史相比较,以弥补历史的不足。如第五卷所载《宋云、惠僧出使西域》,与晋代《法显行传》、大唐唐玄奘《西域记》等,都是研究古代中亚地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史料。此外,《宋·贾云传》、《惠生游记》、《道荣传》今已失传,此书保存了这一珍贵史料的轮廓。

其次,在记录这些事实时,作者的态度非常严谨。例如,在卷2,明徐安妮寺注意到,阳曲石桥说,桥有四个支柱。《道南》中,明云曰:汉阳家将四年大匠马显藻。后来来到北魏孝昌三年。大雨冲走了桥,柱子被埋了。但道北的两大支柱今天依然存在。当时的《古今山河志》和戴的《西征记》都记载该桥建于金太康元年。杨洁认为这是不对的。他说,承志等人出生在江表(江南,指北针),但并没有前往中土(指北魏),所以因为征兵临时来过。至于旧事,他们没有亲眼见到,听说了道路,就打了个洞,错过了我,后来才知道。太阳和月亮已经很晚了!搭建桥梁是小事,但他认为赌博失误后不要过会,不要学,可见他的认真态度。

用当时隐士赵翼的话来说,同卷《建阳董力隋李敏条》说:自永嘉以来,二百余年,建国自称十有六王...建国后,简阳隋条的史书都不是真实的记载,都是推己及人,博采众长。傅盛(前奏王,被傅坚杀死)勇猛嗜酒,但也是善良不邪恶(一起杀人),所以对待他并不残忍。且详其史,天下之恶皆归焉。苻坚为智主,贼君(指杀苻生)取位,书生为恶。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是同类。在这里,永嘉以来200多年的史家和史书被曝光。诚然,历史学家要做到真实直白,但要真正记录下来却很难。《洛阳伽蓝》的作者杨杰的严肃态度使这本书更具历史意义。作者曾任秘书监,熟悉政府档案,关注当代艺术和文学,重视民间口碑和历史遗迹,所以本书史料丰富,条理清晰。

洛阳伽蓝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者以佛塔为重点,重点突出,用注释和描摹的手法代替游记。所以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一个完整的游记来读。因为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有些寺庙还有相关的神话或奇闻异事,所以每个部分都可以独立观看。甚至可以用1来说,这本书是由很多小故事组成的。作为魏晋以来一系列小说的延续,《搜姬神》、《只怪》、《世说新语》继承了此类小说的特点。同时也是这类小说与唐宋传奇小说的中间环节。

不读《洛阳行》的伽蓝,很难理解中国小说史为什么会从魏晋的神魔小说发展到唐宋的传奇。比如这本书有两篇关于崇真寺的文章,还有一篇是关于慧宁死后复活的:崇真寺的和尚慧宁死后17日复活,被燕王念了,又以一个错误的名字再次释放。慧宁叙述了自己的死讯后,颜同时咨询了五位僧人。在宝明寺有一个和尚,他是一位智者。他在冥想中是个苦行僧,然后升天了。一个和尚是般若寺的道士,念了四个涅槃升天,另一个和尚说自己是荣觉寺最坦莫的,讲了“冷觉华严”,引来万人围观。燕王曰:传道者顾己,自傲自大。他是僧中第一僧,现在只尝试坐禅念经。墨炎说得最多的是:我生来贫穷,只擅长讲经,并不真的擅长背经。颜命人送去公司办理,立刻派十个穿青衣的人去探漠西北门,房屋全是黑的,看来是个不好的地方。

有一个和尚叫曾仁吉·邱虹,他自称教育了四代谭跃人,创造了所有经典,人们就像十个司机。燕王曰:沙门之身,须正念道,旨在禅定,无为,无为。他虽然做了一个形象,但是他想得到人和财产。当你有了别的东西,你就会变得贪婪。贪得无厌,三毒不除,烦恼够多。公司也是我出钱,我和塔莫进了同一个黑门。一个和尚说灵觉寺是明朝的宝物,声称出家前曾试图做陇西知府,修建灵觉寺,即弃官从道。虽然没有禅定,但也不乏崇拜。燕王听了这话,说:你当太守的时候,曲解法律,抢夺百姓的钱财,假装这不是你的权力。何必说这个呢?也付给了公司,青衣被送进了黑门。太后听说后,立即按照慧宁所说的,派黄门侍郎徐扬前往宝明寺。城东有宝明寺,城西有般若寺,城西有荣觉、禅林、灵觉三寺。问及智圣、道品、檀墨醉、道弘、宝明,都是真人。慧宁后来进入白鹿山隐居。从此京都的和尚都在念经,再也没有讲经的意思了。

这是一部关于佛教神话的小说,反映了北朝佛教比较重视禅宗和禁欲主义,而不善于解释经文和讲道理。本书《博代纪》中有三篇关于崔翰的文章:西域胡人建立的博代纪,在木里。萨满(这里指的是和尚)为了拿砖,做了很多埋,一个人要进去。当王太后和明帝在华林时,他们认为这很罕见。黄门侍郎许歌说:自古以来,这种事经常发生吗?霍光的女婿范在魏国下葬时是奴才,说汉朝废了编制,与史书相符。这不是区别。后来问他名字,他死了多少年了还在吃?死者说:我姓崔,名韩,字为我。我是安平人,博岭人。父亲姓常,母亲姓魏,家住城西福彩。他死时十五岁,现在二十七岁。他已经入土十几二十年了,经常好像喝醉了,没有饭吃。游行和吃饭很难区分,就像做梦一样。

随后,又派为刺史,带着蔡礼去见韩的父母。于是,崔昌,他的妻子魏氏,就这样诞生了。和你一起问常:你儿子死了吗?常岳:他十五岁就死了。秀燮说:是人做的。今天,苏活在华林花园。我的主人派我来问问题。常文大吃一惊,道:没有这回事,对人是谬论。带着真正的陈文回来。

之后,我和韩一起被送回家。我闻讯,门前火起(门前生火,持刀,魏氏放桃枝(桃枝,据说能辟邪。),说:‘你不用来,我不是你爸爸,你也不是我儿子。我急着快点到,好在京城游一游,在庙门口住一宿。汝南王赐黄衣。含蓄的怕太阳,不敢看。我怕火,怕水,怕兵。永远走在奎路上,走累了就停下来,不要走得太慢。人还是叫鬼。.....以上两个案例都是超自然性质的小说。作者写的有证据,好像是真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相信巫术。自秦汉以来,神仙学说盛行,汉末巫术兴盛,鬼道愈演愈烈。

小乘佛教也将进入中土,并逐渐传播开来。这些都是狂妄的鬼神,歌颂超自然的,所以从晋到隋,关于鬼神的书很多。他的书是学者和信徒写的。文人的作品虽不像佛道两大流派,意在自修,但无意为小说。盖当时认为幽明不同,但人鬼都是真实的,所以他对奇物的叙述不同于对世间俗事的记录,他把自己看得固若金汤,天真无邪。这段话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个像杨志这样对史料认真的人,为什么会记录那么多鬼。此外,作者还描写了许多关于艺术和文学的风俗和有趣的故事,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而且读起来也很有趣。例如,第三卷报道了南朝王肃投奔魏后德寺的故事:’

王肃初到北魏时,不吃羊肉、干酪素等东西。他经常在吃饭时喝鲫鱼,渴了就喝茶。洛阳的学者说王肃喝了一桶,所以称之为漏。几年后,王肃和孝文帝一起吃饭,吃了很多羊肉芝士粥。孝文帝非常惊讶,对他说:仲卿(指中原,这里指汉人)味道不错。羊肉为什么像鱼汤?茶像奶酪是什么?王肃答道:“羊是陆地上最多产的,鱼是水族中最好的。口味不同,都称之为珍品。就口味而言,它们很好也很坏。”。羊比齐鲁大,鱼比居小,只有茶(指茶)不对,是奶酪的奴隶。孝文帝笑说,三三横和二两竖,谁能说得清?在建议中,李成表说:卖酒、老婆子注酒、宰肉都是一样的秤。尚书右丞曰:吴人浮于云端,妓被弃于虚空。彭城的王元说: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字是一个四言字。因此,孝文帝给了李彪一枚金牌。法院是聪明和明智的,陈真很快与他讲和。后来,彭城王对王肃说:“卿不关心齐鲁,却爱着莒这个小国?”?王肃回答:农村的歌好听,还得好听。程鹏国王补充道:“你妈妈明天会照顾我的。我会给你提供丰富的食物和奶酪奴隶。”。因此,人们也称茶(指茶叶)为奶酪奴隶。

南北朝时,由于南北分治,南方人称北方人为胡或,北方人称南方人为夷或岛夷。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的地域或种族偏见。王肃的回答自有谄媚的一面。痴迷于汉化的孝文帝认为这是一种习惯,于是专门设置了一个学习填字游戏(前车之鉴)作为酒令,让大臣们自己猜。暗示他们不应该反对汉化。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在另一卷中,有一个关于陈元和其他人奢侈生活的部分在王子广场。陈元写道:陈元在周琴,但他没有政治成就。他派遣使节到波斯得到千里马追风追红马,十余匹马一天行程七百里。都是用银做槽,金做锁环。因此,国王们为他们的财富服务。他公开告诉人们:石崇,阿津家族的成员,是一个普通的姓氏,他仍然可以隐藏他的头,描绘新的画面。

况且我是伟大的魏王,不想浪费。他还说:不要恨我看不到石崇,要恨石崇看不到我!当彰武王元看到陈元的富有的风格时,他非常生气,他生了重病,在家里躺了三天。故事生动精辟。同卷记载胡太后时,国富民强,国库满溢,钱帛积于廊中,不计其数。而太后给百官一个否定,随意取之,臣子们都说要走了。魏(元)荣和陈和都曾在任上伤过脚踝。王太后不跟她说话,让她一个人空着,她一说话,人们就笑。嘲笑他们贪得无厌的贪婪。

在法云寺,擅长演奏军歌的乐师田僧超与西征将军崔彦博并肩作战。每次临阵退缩,都被称为“壮士之声”,穿铠甲的人热情高涨。颜博一个人上阵,没人看。后来敌人招了好射手,把和尚射得超越死亡,颜博哀痛不已。不久,颜博被刘亚俘虏,死于军中。结果五万大军一时溃败。田那超级沙哑的嗓音,能让战士们鼓足勇气,让主如入无人之境。一旦朝僧中枪,主必亡,全军覆灭。尽艺术夸张之能事。

总之,《洛阳》中的伽蓝文史并重,既谈神论怪,又使叙事委婉,清新优美,充满小说趣味。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小说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到唐宋的历史演变。

在流行的版本中,以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的范《洛阳纸贵记》为较好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