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食品的标准是什么?
(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编号NY/T391—2000,农业部于2000年4月1日颁布实施。标准强调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包括水、土壤、大气,必须良好,才能保证最终产品不受污染。农田灌溉用水的评价采用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92和地表水水质标准,其限值设定在地表水标准的ⅲ类和ⅳ类之间;养殖用水评价采用国家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食品加工用水采用GB 5749-85《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畜禽饮用水的评价采用《地下水质量国家标准》GB 3838-88或《生活饮用水国家标准》GB 5749-85中所列的三项标准。
AA级绿色食品大气环境质量评价采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所列新的国家一级标准。主要评价因子为: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氟化物;水中重金属和重金属(汞、镉、铅、砷、铬、氟)、有机污染物(BOD5)、pH、溶解氧、有机氯和细菌学指标(大肠杆菌、细菌);要求周边无金属非金属矿山,无农药残留污染,土壤肥力高,土壤质量符合绿色食品土壤质量标准。土壤的评价因子主要包括重金属、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六六六、滴滴涕)。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质量评价因子总结如下: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因子
AA级绿色食品产地所有环境监测数据不得超过相关标准,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兽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等不利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A级绿色食品的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与AA级相同,但其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绿色食品产地的空气、土壤、水等环境监测指标的综合污染指数不得超过1。在生产过程中,各类有机或无机生产促进剂和添加剂应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中一级A的要求,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物质。
需要指出的是,土壤中天然存在一定量的金属元素,称为土壤元素背景值(几何平均值),如Cd(镉)、Hg(汞)、Pb(铅)、Ni(镍)、As(砷)、F(氟)。这些金属元素不可避免地被植物少量吸收,成为“背景水平”。所以绝对的无污染是不可能的,“无污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此外,一些污染物通过人类活动释放到大气中,如燃烧煤炭,然后落入土地并转移到植物中,使相关食品中的污染物含量显著增加,大大超过“背景水平”。土壤评价采用土壤类型背景值(见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算术平均值加2倍标准差)。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对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专项研究,土壤质量标准根据以下因素确定:
第一,根据土壤元素背景值数据,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几何平均值)高于一般土壤元素背景值(几何平均值)。如果把农业土壤背景值限定在95%,就会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一级标准范围。因此,对于绿色食品的生产,国家一级标准过于严格,二级标准过于宽松。因此,有必要确定介于一级和二级国家标准之间的绿色食品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其次,根据全国土壤元素背景值数据库中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根据不同耕作方式(旱地、水田)和不同pH值确定参考值。
三是多次比较基准值,如参考国内外标准和“六五”期间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调查数据,再根据绿色食品管理的需要确定基准值。
有机污染物的指标仍然是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虽然我国从1985开始禁用,但过去使用量大、范围广,在我国土壤中仍有残留。根据目前的残留水平,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定为0.10 mg/kg。
(二)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指南目前有6个这样的指南:绿色食品农药使用指南、绿色食品肥料使用指南、绿色食品食品添加剂使用指南、绿色食品饲料添加剂使用指南、绿色食品兽药使用指南、绿色食品水产养殖药物使用指南。这六大指南规定了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禁止和限制使用的生产资料和使用方法,以防止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确保产品安全和产地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A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有害的化学合成肥料、化学农药和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其评价标准采用了《绿色食品生产中农药使用指南》、《绿色食品生产中肥料使用指南》和相关地区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的相应条款。
A级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限量化学合成物质,评价标准采用绿色食品相应“指南”或“法规”中A级绿色食品的相应规定。要求使用的农药和化肥不对人体(或动物)造成蓄积和伤害,对环境没有不良影响。
1.禁用化学农药一些禁止在绿色食品生产中使用的化学农药如下:
(1)剧毒、高毒农药是指大鼠摄入的LD50 ≤ 50mg/kg的农药,如对硫磷、氧化乐果、灭多威等。
(2)高残留、高生物富集的农药,如六六六、滴滴涕等。
(3)引起电池、癌症和突变的农药,如二氯丙烷和三溴乙烷。
(4)具有各种慢性毒性作用的农药,如杀虫脒。
(5)含有禁用化学成分的农药,如三氯杀螨醇(含滴滴涕)。例如,美国不允许敌敌畏和三氯杀螨醇在加工食品(谷物、干果、食品)和茶叶中残留。
2.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的化学农药,允许使用中低毒的化学农药,即大鼠口服致死剂量为LD50≥50 mg/kg,但必须是低残留。为了保证绿色食品的安全性,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即使是允许使用的化学农药,每个生长季也只允许使用一次,并且要严格控制浓度和安全间隔期。允许使用的农药有乐果、杀螟丹、辛硫磷、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杀螨剂包括双甲脒、尼索隆、炔螨特等。杀菌剂有百菌清、扑尔敏、三唑酮等。但使用浓度低于正常浓度或处于正常浓度下限,安全间隔长于正常安全间隔。如50%辛硫磷EC一般喷洒1000倍防治蘑菇害虫,而生产绿色食品需要1500 ~ 2000倍;使用百菌清的安全间隔期一般为20天,而绿色食品至少需要30天。此外,矿物农药中的硫制剂和铜制剂,如硫磺合剂和波尔多液,可用于绿色食品的生产。
3.食用菌生产农药残留参考标准,绿色产品应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措施防治病虫害,创造不利于病虫害滋生和有利于有益菌等各种天敌滋生的环境条件,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和生物的多样性,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我国权威部门的检测结果显示,食用菌生产原料中的农药残留很少,所以对蘑菇产品的影响并不明显。比如日本限量的十几种农药(表10-3),国内大部分蘑菇都没有检出,有检出六六六和滴滴涕,但都不算超标,离限量至少差一个数量级。产品中农药残留值以mg/kg表示。
表10-3日本和中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表10-3日本和中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续)-1
表10-3日本和中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续)-2
表10-3日本和中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续)-3
表10-3日本和中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续)-4
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9月,日本实施了新的《食品卫生法》修正案,将对进口食品实施更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比如日本公布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中,菠菜中毒死蜱的限量为0.01 mg/kg,而欧盟的限量为0.05 mg/kg,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和美国的最严格限量为0.05 mg/kg。显然,日本的配额标准明显严于国际标准。
4.生物防治技术利用有益生物和生物农药控制病虫害,不污染环境,是发展方向。比如被称为“超高效绿色农药”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就是一种抗生素类农药。它是由天津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合成的半合成药物,其原料阿维菌素是一种生物抗生素。该杀虫剂具有超高效、无毒、无污染、双虫死亡率高、受环境因素影响小等特点。,对鳞翅目害虫的杀虫活性提高了1 ~ 3个数量级,可广泛用于防治食用菌、蔬菜、烟草、茶叶等经济作物上的害虫。此外,保护和利用天敌,如蘑菇堆肥进行二次发酵,利用“有益菌杀灭有害菌”也是生物防治害虫的重要措施。物理方法如照明也可以用来控制害虫,如黑光灯来诱捕和杀死蘑菇蚊子和苍蝇。
(三)绿色食品的产品标准这些标准是参照国际、国家、部门和行业标准制定的,通常高于或等于现行标准,一般增加检测项目。AA级绿色食品的产品标准要求产品中不得检出化学合成农药和合成食品添加剂,其他指标应符合农业部AA级绿色食品产品行业标准(NY/T268-95至NY/292-95)。
绿色食品的产品标准包括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两部分,其中卫生标准包括农药残留、有害重金属污染和有害微生物污染,要求严于现行国家标准。例1对于粮食,国家卫生标准只检出10项,而绿色食品检出农药、重金属等21项。例2:比如奶粉,国家卫生标准只检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而绿色食品要求9项指标。比如茶叶中,要求普通茶叶中铅和铜的含量分别小于等于2mg/kg和60mg/kg,而“绿标”茶叶的标准分别小于等于1mg/kg和15mg/kg。普通茶叶中“六六六”和DDT农药残留的标准是0.2 mg/kg,而“绿标”茶叶是0.05 mg/kg。比如“绿标”苹果的卫生标准就远高于普通苹果(表10-4)。
表10-4绿色标志苹果与普通苹果质量标准比较
(四)绿色食品储运标准本标准规定了绿色食品的储运条件、方式和时间,有利于保证绿色食品在储运过程中不受污染和保持品质,有利于环保和节能。
(五)绿色食品包装材料标准。本标准正在制定中。为了保护环境,绿色包装材料应满足未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降解的要求,以节约资源,避免浪费。
自绿色食品诞生10年以来,我国不仅制定颁布了上述标准,还颁布了绿色食品推荐肥料标准、绿色食品推荐农药标准、绿色食品推荐食品添加剂标准、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标准等。这些标准不是绿色食品生产和质量控制所必需的,而是作为促进质量控制和管理的辅助标准。这些辅助标准在生产实践中的采用,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有积极作用。
国际业界推崇注重产品质量和管理的ISO9000。最近,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发布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内容涉及环境管理、审核、环境影响、产品标签、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等。二者合在一起,将被视为世界贸易的标准,被国际权威机构认证为世界贸易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可见,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不仅是我国国计民生的需要,也是国际贸易中必须通过的重要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