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德国殖民统治下的青岛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165438+10月14,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占领青岛,青岛成为殖民地。

1897年,在山东曹州巨野县张家庄,两名德国传教士因欺凌平民被杀。这是在中国教会与民众矛盾不断的背景下发生的偶然事件,却因为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占领胶州湾而被载入史册。这就是巨野教案。

1897 165438+10月14日,德国军舰在清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从栈桥上轻松登陆,然后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年轻”的青岛(当时叫胶澳)才建成1891年。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濒临黄海,是中国著名的港口城市,山东的经济龙头,经济总量占山东GDP总量的15%以上。民国时期,青岛地位更高,实力更强。曾是北方第一大港,繁华程度不逊于上海。令人惊讶的是,清朝末年,青岛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青岛的崛起是在德国人到来之后。在德国统治青岛的17年间,青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崛起为“东方的瑞士”。

毫无疑问,青岛的崛起离不开德国人,更离不开德国人的巨额投资。只看德国人在青岛的投资就知道德国人投资了多少?

先说德国人和青岛的渊源。德国是后发强国之一。19年底,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突飞猛进,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强国。随着实力的扩张,德国人也加入了殖民斗争的行列,中国成为德国殖民的重要目标。

其实早在65438+60年代,崛起的德国人就对中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试图在中国建立稳定的扩张基地。他们多次派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多次考察,他们看中了山东东南部的胶州湾。当时的胶州湾非常偏僻,只有零星的几个小渔村。但德国人认为胶州湾条件优越,非常适合做海军基地和通商口岸。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65438年至0897年,德国人向清政府强行租借胶州湾,在胶建立租界。1898年,凯撒·威廉二世正式将胶澳租界的市区命名为青岛。德国人得到青岛时非常兴奋。他们把青岛作为德国在远东的桥头堡,在那里进行大规模建设。德国为了和英国人竞争,试图把青岛建成所谓的“模范殖民地”,所以在青岛的建设上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德国人在青岛修建了大量的现代化建筑和公共设施,如港口、高速公路、火车站、医院、教堂、学校、银行、造船厂、水厂等。13年期间,德国人在青岛投资上亿马克,仅用于青岛港和市政建设的投资就高达182万马克。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一个国家像德国人那样疯狂的建设殖民地。

青岛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到了被德国人用钱砸出来的东方瑞士。青岛的德国建筑标准比内地高。德国人甚至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雨污分流理念和技术应用到青岛,这也是青岛成为中国唯一没有发生水灾的城市的重要因素。可想而知,德国人对青岛的重视。

除了修建青岛,德国人还在自己的山东势力范围内投入了巨额资金,仅在吉焦路的投资就高达5400万马克,在金浦路北段的投资高达654.38+0.2亿马克。可想而知,德国人在青岛和山东的投资很大。

1910年,青岛超越天津成为中国北方第一大港,中国四大轻工业和金融中心之一,中国五大工业城市之一。一个青岛的工农业产值是整个山东省的好几倍,风头甚至盖过了上海和香港,青岛在国际上名声大噪。因此,具有日耳曼风格的青岛有“东方瑞士”、“东亚最完美的商埠”的美誉。不得不说德国人对青岛的贡献很大。如果不是德国人在一战中被打败并驱逐出青岛,青岛可能会更加繁荣,甚至超过香港,甚至日本的东京。

当然,德国人花了那么多心血,投入了那么多资本,到头来还是打水一场空。一战后,德军因战败失去了青岛。然而,虽然德国人被驱逐出了青岛,但德国人留下的痕迹在青岛随处可见,比如著名的青岛啤酒。如今的青岛啤酒已经成为青岛的一张名片。可以说德国人对青岛的崛起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殖民统治是不可否认的)。

1914,一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青岛主权和山东问题成为1919年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经过斗争和外交交涉,北洋政府于1922+02+10收回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