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县社会事业
1945年8月,日军宣布投降,抗战第七后方医院撤销,商南高级中学迁入。医院在商南七年,救治伤病员不计其数,带动商南人民奋勇作战,配合前线部队,阻止日寇西进,在河南莫牛湾止步,未能进入陕西。抗战第七后方医院功不可没,商南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不朽贡献。
抗日七大后方医院在商南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唤起了民众的觉醒,促进了社会文明。康奇医院的举动让当地人大开眼界。从此商南人了解了西医,知道了治伤看病的器官叫医院,治病的人叫医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南县委、商南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商南县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1950,在原镇卫生院基础上成立商南县人民卫生院。1958充实到人民医院。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在偏远山区的21个乡镇设立了保健站。65438至0958,33个乡(镇)设立卫生所。
65438-0978,商南县所有乡(镇)设立卫生院,同时设立6个区医院。每个村还建立了合作医疗站。
1990 1、商南县医院成立,位于陕西省商南县长新路322号。是公立二级综合医院。
1991年,* *共有县、区、乡医疗卫生单位50个,其中县级医院7个,区医院6个,乡(镇)医院37个,在职医疗卫生人员524人。村卫生室246个,其中乡镇医生和卫生员654人,助产士617人,个体开业医生9人。* * *床位380张,其中县医院175张,区医院108张,乡(镇)医院简易床位97张,平均579人,床位1张,医疗卫生人员501人。县、区、乡(镇)、村四级医疗保健网络基本形成。
1992 * * *有卫生机构55个,医院床位359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83人。每473个人就有1个医生。
2011,商南县有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卫生机构19个(不含诊所),卫生技术人员897人,其中医生294人,卫生机构床位599张。县、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共有240个村卫生室和290名乡村医生。初等教育
从1949到10到1957,完成了民族小学和农村民办学校的接收、改造、调整和提高,形成了以民办小学为基础、公办小学为主导的科学的小学教育体系。
初等教育从1958到1959遭受了第一次挫折。首先是“一个大学生,两个大学生”,民办小学取消了。其次,长假影响文化知识教育。再次,片面强调普及速度,将中青年文盲、半文盲纳入小学课堂,教师教不下去,学生学不下去。
从1960到1965,这是建国后的一个调整期。鉴于国家经济困难,从1961到1962,共裁减小学教师562人(含自愿离职),其中公办教师241人。在校学生人数急剧下降。1963小学实行“两条腿走路”政策。在偏远山区建立了六所半农半读学校。1964年,商南县有33所学校。同年,一批停课学校复课,适龄儿童入学率从1962年的33%上升到74.62%。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初等教育遭受了第二次挫折。1966年秋,“文革”动乱开始,学校停课;1968冬,公立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办,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1969的冬天被修正。1970开春后,在小学教育尚未普及的条件下,盲目发展中学教育,给小学戴帽子,一批小学骨干教师教中学,使小学教师合格率下降到25%左右。
1977之后,这是小学教育健康发展和全面普及的阶段。商南县成立了普及教育领导小组,区、乡(镇)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并规定每年9月为普及初等教育活动月。1985 65438+二月普及小学教育。
2011“奶蛋工程”有序实施,义务教育稳步推进。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0%,小学入学率为99.1%。小学学生人数为16006。
中等教育
从8月1941到8月1949,初创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的动荡,学校的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都处于不稳定时期。其间,我搬了三次校址,上过学。
1949年春10至1957年是建国后中学教育稳定发展的重要时期。其间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方法科学,学校表现良好。先后两次受到陕西省教育厅、商洛地区行署表彰。教育规模也在扩大。1956,赵传镇成立商南县第二中学。1957,上南中学学生552人,教师39人,分别是1949的3.5倍和4倍。
从1958到1959,在教学内容上,第一次将生产劳动列为中学正式课程,放长假参加农业。
在工业化生产和秋收秋播中,全国编写的教材被自制的地方教材取代,破坏了中学教材的系统性、知识性和科学性,但办学规模上了一个台阶。1958县一中首次招生3个班116高中生,商南县有了第一所完全中学。同时成立了青山、清油河、香河、毕家湾四所初级中学。
1960至1965时期是大跃进后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从1961到1965,本科生6人,专科生3人,实现了商南县中学教育史上的零突破。1977恢复高考制度后,每年考上大学的本科生人数从1977到1983不等,从10到20;1984涨到31;1988升至47,其中文科数学、体育成绩商洛地区第一,受到行署表彰。1989,本科68人,专科生44人,商洛重点中学排名第三。
1990,本科、专科生106,超过洛南,低于商州,商洛第二。1991年本科、专科、高中中专招生97人,全区第三,但按平均人口数计算,全区第一。1992年高校招生123人,其中本科54人,专科生69人。中专招生128人,其中高中23人,初中105人。
2011年,“奶蛋工程”有序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良好。初中入学率85.0%,高中入学率84.1%。职业中学2896人;普通中学学生人数为15152。
2011,商南县高级中学成为陕西省示范性高中。为充分发挥区域示范引领作用,学校进一步加快了“六个现代化”步伐,即“办学理念和治学思想鲜明、学校管理精细化、院系建设现代化、教学科研规范化、校园文化有品位、教师队伍建设持续优质化”。“六个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使商南县高级中学的区域示范和带动作用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三秦名校”。
2014年,商南鹿城中学在文史、理工、体育、美术、音乐、传媒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了办学跨越式发展。与2013年94人相比,本科生上线人数增加160人,本科生上线率达到61.1%。商南的交通主要是国道312,沪陕高速,宁西铁路。宁西铁路第二条线正在建设中,有上南火车站、上南汽车站、上南汽车站。交通非常便利。
民国20年(1931),陕西省公路局筹建长安(xi '平)公路,民国35年(1946)通车,境内40.3km..
新中国成立后,商南县委、商南县人民政府把公路建设作为建山惠民的基础工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公路。1985实施志愿救助后,公路建设发展迅速。
1990年末国内公路502.9公里,其中国道40公里,省级公路102公里,县级公路57公里。区乡四级公路239.4公里,永久桥梁74座,1.903米,其中丹江大桥,是商洛地区最大的跨江大桥。
1991年,湘江丹江大桥、红玉口大桥建成;阜新(缪欣至金木家崖省际断头线)开通,世界银行贷款改造尚云路105.48km;打通水沟、瑶岭、开河、白露处两条区际折线,形成迂回网络。实现乡(镇)通公路,69.5%的村通公路。
2003年以来,沪陕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先后改造响水路、赵楷路、青窑路、金丝峡专线、金丝峡旅游环线、郭珊路、招白路、上上路、商辂路等油路、水泥路273.9公里,完成了四白路、水窑路、庙坝段、青窑路、白西路、博文路、抚松路、宋瑶路等工程。改造县乡油路338.2公里,完成通路工程1.31.5公里,铺通村村通水泥路1.030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完成湘江丹江大桥、毕家湾丹江大桥、沙沟口大桥修复,完成茅河大桥加固工程,完成叶家湾大桥、洮河大桥、彭中大桥、和睦大桥改造工程,建成任家沟养老中心桥、富水李咏牧业园桥,援建青山镇花园村新农村桥梁工程。建成了白浪、清游河、富水、青山、施丽萍五个镇级客运站。金丝峡一级旅游客运站于2012国庆期间建成投入运营,县城二级客运站搬迁工程正在积极筹备中。航运方面,投资654.38+0.2万元改造陈家庄、河西、寺沟口、紫林沟、巨店沟渡口。争取资金30万元对潭沟、黄洲魁、潭沟、陈家庄4个渡口进行钢渡船升级改造,确保当地群众过河安全。还进一步规范了运输市场秩序,及时更新车辆,发展班线,不断提高行政村客运率。便利的交通环境促进了物流服务业和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和人民收入。
商南县以桐乡柏油路、通村水泥路、通路工程、客运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管并重,全面覆盖。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5.37亿元,使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983公里,形成了“四横两纵三迂回”的民生公路交通网络主骨架。
2011年,商南县公路货运量259.5万吨,增长13.6%,货物周转量180451万吨公里,增长12.2%,客运量230.6万,旅客周转量8962。
2012,商南县青山镇缪欣村,农村公路建设如火如荼。连接两镇的一条长11 km的泥泞土路即将拓宽改造。至此,商南县所有村庄都通上了水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