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戏剧小品?
一,话剧小品的现代发展
中国戏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反映原始社会农牧业生产的歌舞。经历了春秋战国的“傩祐”,汉代的“百戏”,南北朝的“头头”、“参军”,唐代的“参军”,宋代的剧本,元代的杂剧。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戏曲辉煌的开始。是把歌、客歌、舞蹈、表演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当今戏剧的内涵作了一些规定。在此基础上,人们尝试了戏剧、歌剧、舞剧,将西方戏剧与东方戏剧相结合,从而产生了对戏剧的现代理解:即戏剧是以表演为中心,融合了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因素的综合艺术。戏剧小品是从训练演员的“元素训练”环节发展而来的。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修养中提到的“戏剧小品”,也是一种培养演员心理素质和想象力的训练手段。后来其戏剧性因素加强,社会意蕴扩大,形式技巧不断丰富,成为今天的“戏剧小品”。
从1984年春晚《吃面条》开始,中国话剧小品迎来了繁荣期。于是,《吃鸡》、《卖羊肉串》、《考察演员》、《超级游击》、《相亲》、《莲花树下》等许多优秀的小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如今的话剧小品如擦鞋,所以装,过河,红高粱模型队,昨天今天明天,绑架,卖车,功夫等。都成了时代的标签,让人唏嘘。比如这些小品里的语言:“闲胳膊不舒服”“逼我动粗”;“其实都是抢白菜!”;“吃喝都没了,你还臭着呢”;“那些臭层在干什么?来的时候火车票是谁报的?”;“头大脖子粗,不是有钱人。”;“这是反忽悠热线”等等。可见,戏剧小品的发展与社会生活内容密切相关。戏剧小品的感染力、通俗性和灵活性就体现在这些语言的通俗化和形象化上。
话剧小品的现代趣味使话剧小品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一个场景、一个笑话甚至一个动作,以小见大,体现深刻的内容。如上所述,任何素描都是这样的。《吃面条》揭示了违规多吃多占的人只能自食其果。生活常识是生活的真理;《超级游击队员》再现了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的可悲人生,提醒人们不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是多么愚蠢;《相亲》、《荷花树下》反映了老年人渴望夕阳爱情的社会问题,歌颂了社会新风尚;《擦鞋》《如此包装》抓住新的社会时尚,以幽默讽刺的方式警示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过河》、《红高粱》模特队,昨天今天明天再现当代新农民新的爱情观、审美观和关心国事观。《绑架》《卖车》《功夫》等一系列小品,用魔幻的语言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精神领域人性的失落。总之,这些小品短小精悍,内涵深刻,催人奋进,妙趣横生。
戏剧小品的通俗性和灵活性使其表演的空间形式更加贴近生活。它对表演条件的要求一丝不苟,田野、街道社区、军营都是它的舞台。这种灵活的表演形式与生动深刻的内容相结合,让人不仅玩得开心,而且玩得开心。它的集中性、时效性和社会性使话剧小品成为一种大众快餐文化,成为中国人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其具备了一些“大文化”的特质。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所说:“文化是指人类生活在许多方面的一种综合”[1] (P29)戏剧小品就是这种“综合”的一部分,在当代戏剧文学中是不可忽视的。
二、话剧小品的现代形式和创作倾向
随着戏剧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不同。从内容、性质和审美范畴来看,可以有悲剧、喜剧、戏剧、闹剧等;从容量的大小和结构的复杂程度,可以有整部剧和独幕剧;从题材反映的时间划分上,可以有历史剧和现代剧;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可以有话剧、歌剧、芭蕾舞、歌剧小品等。
我国的戏剧小品从表现手段上分为话剧小品、话剧小品、戏曲小品等。戏曲小品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以歌、舞、戏三位一体为特征的戏曲小品。例如,袁写的《苏》(讽刺与幽默,2002年8月20日)。戏剧小品是一种以对话为主,动作为辅的戏剧小品。这是目前最流行的戏剧小品风格。如赵本山等人的小品《拜年》《绑架》。戏曲小品以唱腔为主,配以对话和旁白。如潘长江表演的《过河》;从戏剧小品的艺术效果来看,我国主要有喜剧小品、悲剧小品和悲喜剧小品。《超级游击队》等漫画小品。悲剧和喜剧小品如《荷花树下》。悲剧小品目前还不成熟,没有典型的代表作品;从戏剧小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来看,我国的戏剧小品主要有哑剧小品、相声小品、电视小品、儿童小品、木偶小品等。《吃鸡》等哑剧小品。冯巩、妞妞表演的《点子公司》等相声小品。陈佩斯拍摄并表演的电视小品,如《音乐学徒》。儿童速写,如曾涛的《奇妙的决定》。木偶剧,比如黄希钧写的《猴子的训练》,还有《神剧小品》等。戏剧小品的创作在这些不同的实践形式中走向成熟,其创作倾向可以概括为:
一、聚焦生活热点,以小见大。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戏剧应该是一面汇聚影像的镜子...把暗淡的光变成光明,把光明变成光明。”[2] (P372)这是写戏剧小品成功的关键。目前赵本山的小品《卖拐子》、《卖车》、《功夫》,抓住了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不自觉被骗的琐事,却反映出很多问题:比如,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人的自身素质;人类的生存方式;人性中懒惰、自私、轻信的弱点;人的交往原则等问题。更深层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哲学等问题,等等。
第二,巧妙的结构让人意想不到。
戏剧小品的结构形式一般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
开放式结构是让戏剧情节按时间顺序一步步展开,比如赵本山和黄晓娟演的相亲;封闭结构就是只写高潮和结局,把事件最精彩的部分表现出来,也就是把“最孕的时刻”表现出来[3] (P163)。例如,黄宏和魏健表演的擦鞋表演展示了在一天中的这个重要时刻发生的事情,意外地反映了现代人的“两面人生”,即化妆的“我”和不化妆的“真实的自己”之间的矛盾,揭示了“永不从最初改变”的生活本质。
第三,把握个性鲜明的语言。
戏剧小品成功的关键是题材新颖深刻,最重要的是小品语言。因为话剧小品长度短,表演时间短,人物一般在30分钟左右,甚至15分钟左右。人物少,背景简单,这就要求话剧小品的语言口语化,个性化,极具冲击力。
口语,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一般人能听懂的普通话。二是要讲有地方特色的语言。目前戏剧小品的口语化主要是以地方特色为主。南戏小品和北戏小品的语言风格迥异,却能引起普遍共鸣,其小品的口语美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个性化就是戏剧小品中的人物语言要有个性,是共性中的特殊语言,是生活中无法模仿的,比如“我好想赵忠祥!”在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及“火车票来了谁报的?”我们的语言已经成为一种暗示。再比如“拉个蛋,拉个蛋,它来自这里!”“这些知识我都学会了!”等等已经成为一种“另类”的时尚语言并广为流传。
如今,戏剧小品中的人物语言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精神领域,成为某种刻板印象:盲人的形象,盲人的语言;社会闲散人员的语言;上帝胡说八道骗子的语言;农民企业家的语言;官僚腐败分子的语言;恋爱中老年人的语言;具有现代意识的老年人的语言;社会另类青年语言等。,可见于戏剧小品。
总之,话剧小品的现代发展越来越丰富。无论是内容、结构还是表演形式,都具有与现代社会同步的快速、简洁、集中、美观的特点。它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抓住亮点;挖掘素材,升华主题;掌握新的表现方法,艺术地再现生活中的那个“点”,用卡夫卡的话来说就是:“在戏剧中,当不切实际的东西被实时实现时,他对观众的影响最强。这时候舞台就成了灵魂的潜望镜,从里面照亮现实。”[4] (P228)那么,戏剧小品能让人真正“品味”到书中的无限意蕴,是无愧于大众文化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