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本书是《历史的黎明》?

人类文明的黎明和黄昏(绿柳常规)电子书在线磁盘下载和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s/1 L9 xujycvdtibjuc 1 mrx 3 eg

?抽取代码:l3ea标题:人类文明的黎明与黄昏

作者:刘清·郑桐

译者:张嘉玮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年份:2018-6-6

页数:384

内容介绍:

什么是文明?是否直线发展?为什么衰落了?

挑战旧的文明史观念,第一部考古学和人类文明的世界史概述书!

古代文明并不神秘,没有优劣,也不是直线发展的,越老越好!

本文从“文明只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技术”出发,考察了人类文明的黎明和黄昏。

向古人学习智慧。文明不是“进步的礼物”!

反思发展观,为什么“舒适的停滞”能让环境和文明不断发展?

考古学和人类学证明,古代文明并不神秘,只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一种技术。作为20万年前非洲一个女人的后代,人类因为抵御风险,一直在不断适应环境,创造“文化”的生存策略,和尼安德特人一样,因为文化的早熟而灭绝。

这本书是《世界演讲会史》第21卷的第一部,讨论了人类的出现和古代文明的黎明与黄昏。人类文明的经典模式是两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为什么最早出现在西亚?如何在整个欧洲传播?北欧和东欧为什么固守传统渔猎文化,延迟千年不被“农耕”等所谓“高科技”触碰?这种情况应该被解读为“落后野蛮”吗?作者通过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分析,反思文明的概念,文明是如何传播、演变和衰落的,检讨我们旧的文明史观的局限性!

作者带领读者来到世界各地的古文明遗址,一起考察和回顾不同类型多元文明的繁荣。并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东亚的早期农耕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还是从西亚传播过来的?为什么美洲的安第斯文明没有遵循所谓“农耕-城市-阶级”的主流发展模式?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是“四大文明”理论,其实是日本人在1952年提出来鼓励战败受挫的日本人的。发生了什么事?也是河流文明。为什么埃及文明和苏美文明截然相反?——关于对古代文明的认知,有太多需要澄清和重新思考的地方。

考古学是未来学。这本书的作者《动手》通过置身于历史遗迹中来理解文明,并对现代文明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索和反思。从古代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真的直线是根据环境“进步”还是“进化”?现代文明对时间的认知急剧萎缩。有解决办法吗?进步、成长、扩张、创新这种“食肉文明”的现代原则会把人类带向毁灭吗?通过向古文明学习,我们能接受“舒适的停滞”吗?

学习文明史的意义在于,在文明消亡的那一刻,知道“我们能做什么”。

■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我们用“触摸”来理解文明,反思文明是什么,为什么最后会毁灭?——从“人”的诞生到古代地中海文明,一幅跨度很大的文明史“示意图”。

从“人”的诞生、人类多次走出非洲、尼安德特人的灭绝、“文明”的诞生和传播,到各种文明的多元繁荣——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埃及、跨埃兰、古代中国、安第斯山脉、地中海,第一本书用了很长的跨度来阐释和呈现人类古代文明的杰作,在人类历史上占有很大的地位。

作者参与意大利文物发掘35年,亲身“触摸”文明,也借鉴了高度国际化的日本考古界在世界各地文物发掘的最新研究成果,跳出了旧文明史观和欧美中心的传统视角。这本书不仅从考古学出发,还从人类学角度思考。结合艺术史研究,试图厘清文明的定义,揭示古代文明并不神秘,而是人类为适应不同环境而发展出来的技术。文明的衰落往往是自我毁灭,是人类因为掌握环境技术而滥用的结果。

■文明真,一个人,是“丰衣足食知礼仪”的。是否直线发展?——检讨传统的文明史观,反思“农耕文明”的主流范式。

过去对文明的定义来自于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和发展,即地球上最早开始农耕和畜牧业的两河流域的“肥沃月弯”。它提供了一个传统的文明模式:一是农耕定居,农产品过剩,大聚落财富不均,社会分层。然后祭祀建筑出来,最后城市形成。这其实是非常规范的文明史观。

这个定义不仅难以适用于法老时代的埃及,更不用说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大陆了。以安第斯文明为例。在农耕和定居之初,甚至在陶器出现之前,这个文明就已经建造了大型庙宇,无论是规模还是奢华程度,都不逊于其他古文明。这是安第斯文明的最大特点。这种文明的发展对唯物主义进化的旧观念提出了挑战。有句话叫“吃喝知礼仪”,但安第斯对文明史的看法却是相反的,可以比喻为“吃喝知礼仪”。安第斯山脉是一个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地区。人口难以密集,农业收成有限。这可能是主要原因,使得本土文明的扩张不同于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

随着以交易为中心的非农业文明——跨埃兰文明的发现,学术界逐渐确认文明不一定局限于农耕或城市等关键词。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欧亚大陆的苏美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中国的史前文明等。,也许有必要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精神支柱的物化作一个全面的考察。

■解构文明之谜,第一个,最大的,最古老的,都不重要。——文明只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技术,人类也因为滥用这种技术而带来自身的毁灭。

现在各种关于古文明的书籍都在强调文明的伟大和神秘,总是提到最古老的文明,第一个城市文明,或者最大的古城等等。而这些“最古老”、“第一”、“最伟大”等成就,在文明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因为文化或者文明只是人类为了适应环境而发展出来的技术。从石器、陶器到青铜器,从农耕技术到灌溉,都是如此。人类和文明也因为依赖这项技术而走向了自我毁灭。一种观点认为,尼安德特人的灭绝是其过早的文化和无法适应环境剧烈变化的结果;苏美文明是人类最早发明农耕技术的地方,因为农业让古代文明开花结果。然而,其消亡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耕作导致土地变白(盐害),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力。这些古文明的故事警示今天的人类,如果我们有环境适应的策略,我们还是会灭亡;今天在环境问题上讨价还价,真是自大又乐观!

作者认为过去的文明史倾向于讨论人类如何促进农耕的发展,如何因为农耕的好处而实现社会的发展,准则和价值观比较单一。这种偏颇的文明史观因此主导了现代社会,仿佛变革、发展、改革就是人类的进步。人们可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假象或偏见所禁锢,仿佛狩猎采集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高级工业社会的线性进化是人类唯一的选择。对此,能否在人类文明史上给东北欧狩猎采集文化、日本绳文化、北美因纽特文化、澳大利亚土著文化以新的定位,是21世纪人类的重要课题。

■现代文明迷信“进步之恩”,却陷入发展与环境的危机。它能从古代文明学到什么智慧?人类最终会选择“舒适的停滞”吗?

考古学是一门把“过去”赋予“未来”的学问。对古代文明的考察最终在于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我们常常认为社会或文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一度成为一个吹捧的词汇。但达尔文辩称,生物会适应各种环境,会发生变化,进步和倒退没有区别。文明也是如此。所以,现代文明不是进步的恩典。如果人类无休止地追求富足,那就像是自掘坟墓。

如果古代文明不是直线的“进步”,而是多线的“进化”,那么如何在现代保持文明或文化的多样性,不陷入单一的发展路径?这本书在前言《学习文明史的意义》中,主张“植物文明”或“食草动物文明”可以作为未来文明的范本。这种类型的呼吁,是为了尽可能的顺畅,减轻地球的负担。如果从动物型转变为植物型,就要看人们能否接受“舒适停滞”这个概念

■关于人类的诞生和文明,你可能不知道的...

◎为什么尼安德特人会因为他们的文化而灭绝?

20万年前出现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最多时人口约50万。他们很早就构建了“文化”这一独特的生存策略。拥有人类从未有过的抽象思维,并开始基于抽象思维行动。然而,尼安德特人在4万或3万年前灭绝了。考古学家推测,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尼安德特人被克罗马农人排挤到生活条件恶劣的地区,在他们完全适应新环境之前,他们遭受了气候变化或流行病,就像复活节岛上的人类一样。换句话说,尼安德特人死于他们的“文化”(环境适应策略)。

◎对“四个文明”的概念过于狭隘和浅薄。

“四大文明”一词并非普遍使用,而是日本特有的。“四大文明”一词由江上波夫(一位以“骑马征服王朝”而闻名的学者)提出,最早出现在1952年出版的教科书《修改世界史》中。想必该书的用意是强调过去亚洲的高度文明,以此来激励因战败而一蹶不振的日本人。从文明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四大文明”的固有解读过于狭隘和短暂。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七大文明”或“九大文明”的说法,甚至有学者汤姆·恩比将文明分为26种。

◎古埃及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三千年来思想不断停顿的历史。

尼罗河是一条规则有序的河流,像一个风琴。河水每年都稳定而缓慢地流过,带来肥沃的土壤。只要播种,你就会有大丰收。埃及文明最大的特点就是漫长而稳定的岁月,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面貌几乎没有变化。即使放眼全球,也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够保持近三千年几乎不变。这种世所仅见的安定繁荣,来自尼罗河的恩惠。

不同的河流孕育不同的文明:西亚文明和埃及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也是因为底格里斯河?得益于幼发拉底河,这里繁荣昌盛。但是,每次发生洪水,耕地都会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一旦洪水退去,就要把土地整治成耕地,付出大量的劳动。与尼罗河相比,这两条大河的相对性质决定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文化差异。反映在宗教上,在美索不达米亚,国王被定位为神的附庸;上帝主宰着自然的愤怒。在埃及,国王的地位是管理尼罗河水位的神,国王本人也是神。

◎金字塔并不伟大,只是简单的用一种愚蠢的力量扩展了简单的结构。

金字塔的建造技术,就像1+1 = 2,2+2 = 4一样,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堆积,但其巨大的体积却让观者自叹不如。古罗马万神殿的内部设计基于高超的结构计算和强度计算。所以埃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用愚笨来扩展简单的结构,所以要注意创造这种人力的两大要素——尼罗河恩惠的农产品剩余和组织人力的官僚体系。另一方面,埃及人虽然有尼罗河的恩惠,却没有外界的刺激,把财富用于更有意义的行动。

◎没有可持续的文明,中国四千年文明是假设。

所有在地球上诞生的文明现在都已经完全消失了。当然,文明必然灭亡,根本没有可持续的文明。“中华四千年”理论象征着中国文明的悠久历史,但没有连续性,而是许多文明以交替的形式支撑着每个时代。

文明最终总是走向毁灭。

文明的兴衰就像生物的生命,也像人类的生命。先出生,再成长,到达个体的巅峰,最后老去,结束生命。也有一些戏剧性发展的例子,在全盛时期后迅速衰落,比如苏美文明。然而,世界上的大多数古代文明都处于温和而逐渐的衰落之中,很少有例外。就所谓的大文明而言,大多数模式仍然是文明繁荣并导致衰退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大部分伟大的文明都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关于作者:

关于作者:

绿柳很正常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学士学会会员。专攻艺术考古。曾任国立美术馆理事长、国立西部美术馆馆长、文部科学省文化课课长。这套书的编辑成员之一。主要作品有《欧洲的船屋》(东京大学文学系,1977;地中海学会奖)、古城罗马(中公艺术,1990;田青陵墓奖)、皇帝的首都罗马——城中权力的肖像(中公新书,1992;每日出版文化奖)、愉悦丰盛的特罗马吉奥罗马文化盛宴(钟公新书,1997)、《论文化立国:日本软实力的潜在力量》(朱墨新书,2015)等书籍。

修订/指导读者

邱红林

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考古学家,九州大学比较社会文化学院博士,

专攻考古学,墓葬考古,生物人类学,台湾省史前文化。

译者简介:

张嘉玮

毕业于程池大学日语系,并在辅修大学翻译研究所完成。一位热爱象棋的中日翻译家,著有《象棋入门》。他的翻译包括历史事实的新发现,揭露日本历史和工厂管理实践。除了书籍,我还从事各种文件的翻译,以及陪读、会议等各种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