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历史的思考。

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来自于近代的大资本主义工业和世界市场,它消除了过去形成的各民族和国家的孤立和隔绝,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第一次创造了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人民出版社,1972版)。k .马克思和f .恩格斯在著作中对世界历史的论述,最早、最形象地突破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唯心史观和民族偏见,从而“实现了整个世界历史观的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0页)。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世界历史不是各个民族、国家、地区或文明按形态学派的积累,而是自身有规律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这里所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历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者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划分为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制度、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五种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五种社会形态。它们形成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垂直序列。这个纵向序列不是一个机械的程序,也不是所有的民族、国家或地区都无一例外地按照这个序列发展。有的没有经历过某个阶段;有的在某个阶段停了很久;即使属于同一阶段,其发展形式也往往各不相同。但是,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多样性和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并不是不相容的矛盾。总的来说,人类历史从低级社会形态发展到高级社会形态,从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发展到直接生产者遭受不同形式的奴役和剥削的阶级社会,从阶级社会发展到没有奴役和剥削的未来的共产主义无阶级社会。虽然形式不同,顺序不同,但纵向发展的整体过程仍然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意义。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阐明人类历史纵向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从相互闭塞到逐渐开放,从相互分散到逐渐紧密联系,最后到世界历史总体的客观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互相作用的活动范围正在扩大,各民族原始的闭关自守的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和交往以及各民族的自发分工而越来越完全地被消灭,历史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65438卷+0, 在史前时期,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以氏族、部落或村庄为单位生活在地球的各个角落。 虽然考古学家用实物证明,这些分散的点并不是完全孤立的,相互隔绝的,也曾有过一些偶然的接触,但由于当时物质生产水平极低,各个点之间不可能有太多的分工,也不可能有太多的交流和沟通,更不可能有太多的开拓活动的余地。所以点与点之间基本是相互封闭的,几乎没有横向联系,也就是极其有限。进入农牧业后,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形成,部分地区出现了阶级社会。这就突破了原始氏族和部落极其狭隘的孤立状态,开始形成具有一定领域范围的国家。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也更多了,包括和平的和暴力的交流。但在阶级社会的前资本主义阶段,即使是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农业地区,也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分工和交换虽有发展,但毕竟有限,手工业和商业仍处于附属和补充地位。只要生产没有超出自然经济的范围,各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相对闭塞的状态依然存在。15和16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欧萌芽和成长。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国家、地区、民族之间长期存在的闭关锁国状态日益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渐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的整体。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在过去是不存在的;作为世界历史,历史是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页)。这一历史结果是在15和16世纪以来的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前资本主义时代并不是一直存在的世界史,只是到那时才真正开始存在。推动历史从原始人类分散生活的各个点走向最终世界的这种横向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力量,也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在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对新地区的探索是与邻近地区的探索相比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