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酒的历史(详细)
古代酿造法:千灯人喜欢在腊月酿造米酒,自己酿造饮用,享受田园之乐。唐代有“以杯论桑,以杯论麻”和“我草堂有老酒为杯”的诗句,说明农民有自酿自饮,以米酒待客的习俗。酿造米酒,糯米(50-60斤)要泡一天一夜,第二天捞起淘净,晾干十几分钟再放入蒸笼蒸熟;然后把糯米倒入一个适中的罐子里,加入一些水和药酒,然后用木棍搅拌均匀。米缸上面铺了一层厚厚的稻草,上面还盖了草茎,让大米在里面发酵。就这样,7 ~ 10天后,揭开稻草秆,在米缸里加入一些淡水(1斤米月,3斤水)。再过四五天,糯米就变成米酒了。这种自制米酒微甜,营养丰富。冬天喝一杯,可以舒筋活血,祛寒提神。剩下的酒糟可以做配菜,一小碗虾或者咸菜就可以做成很好吃的菜。国外怎么做米酒(发酵米,甜酒)?去中国商店买五斤袋装糯米和一袋酒曲(两块)。先把糯米泡在水里(半天就够了),冲洗干净。蒸锅里放水,蒸锅上盖一层白布,把水烧开,直到有蒸汽。将沥干水分的糯米蒸在布上。大约一个小时。你自己尝尝就知道了。没有这层布,糯米会堵住蒸笼的孔,永远煮不熟。有一次失败经历。将酒曲磨成粉末备用。将蒸好的糯米从蒸笼中取出,冷却至室温。偶尔用筷子翻一下,加速冷却。在冷却后的糯米上少洒冷水,用手分散。尽可能少用水。在糯米上撒上酒曲,尽量拌匀。不要心急,撒一层,搅拌后再撒。留一点酒酵母。将糯米转移到发酵容器中。大一点的电饭锅就可以了。也用来泡糯米。放置时用手掌轻轻按压。完成后在上面撒上最后的清酒曲。用少许冷水将手上的糯米冲洗干净放入容器中,然后用手按压擦拭,使表面光滑。最后用保鲜膜把糯米包起来,尽量不留缝隙。盖上盖子。把它放在温暖的地方,比如衣服篮。我把容器放在烤箱里。旧烤箱里总有一点火苗,刚好够保持温度适中。这是偷懒的方式。最好用衣服和被子保暖,因为冬天室内温度不稳定。三天左右就好了。随时检查中间,看有没有发烧。发烧是个好现象。第三天可以试试。酒酿酥脆多汁,清香甘甜,酒味不冲,生米尝不出来。这时候可以把保鲜膜剥掉,米酒就成了。全熟,糯米不散,可以分块。如果发酵过度,糯米会空空的,满满的,酒味太浓。如果发酵不充分,糯米就会有生米粒和牙。甜度不够,酒味不够。拌酒曲的时候,水洒多了,糯米最后会空空的,不会结块。煮开了就散了。说起来,这种曲发酵技术还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酒曲中的微生物有两种:灰葡萄孢菌和酵母菌。灰葡萄孢将淀粉转化为糖,即糖化过程;酵母将糖转化为乙醇,这就是醇化的过程。只有这两个过程进行到合适的程度,才有米酒的美味。欧洲直到上个世纪才知道这种方法。此前,欧洲人用麦芽糖化淀粉,结合发酵制成啤酒。中国古代的发酵技术没什么好说的。古人能利用两种微生物的分工合作,真是太神奇了。其他的,比如酱油,醋,食用色素红曲霉素,发霉豆腐,泡菜,豆豉,?臭豆腐等等都是伟大的发明,大部分都是中国特有的。比如同样的泡菜,美国的酸黄瓜太酸,味道不好。这是因为他们添加了酵母和糖,酸味主要来自醋酸。中国的泡菜是用乳酸菌做的,酸味主要来自乳酸。味道很好,想想就流口水。前者是好氧发酵,后者是厌氧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