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直言进谏的故事

导语:魏徵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官。作为一名劝谏者,他总是牢记自己的责任。凡是他认为正确的事,他都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从不背后议论。以下是魏徵直言不讳的建议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魏徵直言不讳的故事1魏徵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但他喜欢读书,掌握了广博的知识,后来出家为僧。隋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先后加入石米瓦岗军、窦建德起义军。李被杀后,因直言不讳而敢于谏,受到唐太宗的高度重视。

唐太宗经常把魏叫到宫里,请他出谋划策。李世民有点不对劲。魏徵可以当面批评他,甚至让唐太宗一时无法忍受下去。

有一次,唐太宗根据管理祭文的官员冯德义的建议,决定凡年满十八岁的壮丁,凡未服过役的,都要参军。但是魏徵不同意。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要有谏官签字才能生效。

唐太宗问他:“你为什么不同意这个?”

魏徵回答说:“作为一名建议医生,我有义务向陛下指出,这违背了治国安民的方针。建国后,我定了个规矩‘男人20岁当兵,60岁可以免役’。怎么能随便改呢?”

唐太宗很生气,大声指责:“你太顽固了!”

魏徵没有屈服,恳切地说:“陛下!在河里钓鱼确实可以钓到很多鱼,但是明年就没有鱼了;烧林打猎确实会打到很多猎物,但是明年就没有野生动物了。如果18岁以上的壮丁都征为兵,将来国家的税徭役还问谁?”

唐太宗这才恍然大悟,收回了命令。

有时,李世民会和魏徵讨论一些问题。

比如唐太宗曾经问魏徵:“历史上有那么多皇帝,为什么有的英明,有的昏庸?”

魏徵回答说:“能够听取各方面意见的皇帝通常是明智的;一意孤行,只听片面意见的皇帝,必然昏庸。“听别人说是光明的,听别人说是黑暗的”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唐太宗赞许地说:“你讲得很好!”

有一个大臣叫仁济荣,他的女儿美丽又有才华,皇后想娶她做李世民的妃子。追封的圣旨写的时候,有人说:“她不是订婚了吗?”

魏徵知道后,向李世民进谏说:“陛下住在亭台楼阁里,他应该希望人民有房子住;陛下,吃山珍海味,应该希望人民有足够的食物;陛下要多看嫔妃一眼,希望百姓婚姻美满。现在陛下把已经订婚的女人带走了,这怎么能满足其他父母的愿望呢?"

唐太宗一听,立即取消了封爵。

魏徵病逝后,唐太宗罢课五天,亲自登上御花园的西楼,俯瞰魏徵去世的地方。他悲伤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修正衣服和帽子;以史为鉴,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以人为镜,才能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现在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魏徵之所以能在初唐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一点作用,确实与唐太宗的宽容是分不开的,唐太宗听了很高兴。

唐太宗时还有一个能大胆建言的大臣,叫马周。马周原来只是镇守玄武门的中郎将昌河的客人。631年(贞观五年),李世民命令官员写一封谈论国家大事得失的信。昌河是个武将,不懂政治,觉得什么都谈不上,所以很担心。马周知道了,马上为他写了20多条政治得失的意见,要他做工作。读完之后,李世民觉得所有的文章都很中肯。他想知道为什么一个谦逊的战士张合变得如此有政治头脑,所以他来面试。昌河一直很诚实。他坦率地告诉李世民,这封信的所有内容都是马周写的。李世民立即召见马周,谈了一次话,非常欣赏他,并很快任命他为主管。

马周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他经常向李世民进谏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他要求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了解人民的疾苦,关心人民;他要李世民不要太宠自己的孩子,没必要每年都添金银财宝,因为奢侈只会害了自己的孩子;如果他希望李世民以人为本,真正让人民满意,他必须选择德才兼备的好官员。李世民认真听取了马周的建议,并付诸实施。

魏徵、马周等人还提醒,隋朝末年,由于刑罚过重和暴政,它很快就灭亡了。因此,李世民非常重视立法保民,并要求有关部门整合历代立法和司法经验,制定了《贞观法》,使封建礼教法律观念走向成熟和完善,为后来制定《唐律》奠定了基础。

魏徵直言进谏的故事2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报告说,东宫里有一个叫魏徵的官员,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叛乱。在李密和窦建德失败后,魏徵去了长安,在太子程健手下工作,并一度说服程健杀死秦王。

秦王一听,立即派人去请魏徵。

当魏徵遇到秦王时,秦王面无表情地问他:“你为什么要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拨离间?”

周围的大臣们听了秦王的问话,以为是要算魏徵的旧账,都为魏徵抱不平。然而,魏徵却泰然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可惜王子当时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秦王听了,觉得魏徵刚直果敢。他没有责怪魏徵,而是和蔼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没有必要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后,提拔魏徵为谏官(官名),还选拔了一批建在元吉以下的人做官。原来秦宫的官员不服气,在背后小声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了?”。现在皇帝让官员顶礼膜拜,反而先暴露了东宫和齐宫的人。规则是什么?"

宰相方把这件事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官是为了治国,应该选拔人才。怎么能用关系作为选人的标准?”。如果新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我们不能排斥新人,任用老的!"

大家听着,也没什么好说的。

唐太宗选择人才而不是记仇,鼓励大臣们当面发表意见。有了他的鼓励,大臣们也敢说话了。尤其是魏徵,他对朝廷的重要事务考虑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当着唐太宗的面直说。唐太宗也很信任他,经常把他叫到内宫听他的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为什么历史上有的人英明,有的人昏庸?”

魏徵说:“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明智的;若只听片面之词,则昏庸(文言意为‘听明,听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的例子,说:“统治天下的统治者如果能采纳以下意见,那么他的感情就能实现,他的亲信想怎么忽悠就怎么忽悠。”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讲得真好!”

又有一天,唐太宗看了的文集后,对身边的大臣说:“我觉得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也懂得善用尧舜,却不善于解纣。为什么做错事就这么荒唐?”

魏徵说:“一个皇帝不能依靠他的智慧和知识,但他也应该虚心听取他的官员的意见。杨迪皇帝认为他很有才华,骄傲而自信。他说了他说的,做了他做的。后来他糊涂了,自取灭亡。”唐太宗听了深有感触,叹道:“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唐太宗很高兴看到自己的统治得到巩固。他觉得大臣们的建议很有帮助,就对他们说:“治国如治病。你虽然好了,但也要好好休息,不能放松。现在中原稳定,四面八方俯首帖耳。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我得非常谨慎,我怕我撑不了多久。所以想多听听大家的建议。”

魏徵说:“陛下能在安定的环境中想到危急之日(文言是‘居安思危’的意思),真是太令人欣喜了。”

后来,郑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意见。他见太宗不对劲,就当面打起来。有时候,唐太宗听得很难听就沉下脸来,但魏徵还是继续说下去,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有一次,魏徵在朝堂上,和唐太宗闹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了,想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后,他吃饱了回到内宫,见了妻子——长孙,气愤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见太宗如此生气,很少见,便问他:“不知陛下要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那不是魏徵!他总是在大家面前侮辱我,这让我实在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言不发,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件衣服出现在面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你在干什么?”

长孙皇后道:“听说只有贤明的皇帝才有正直的大臣。既然魏徵如此正直,这正好显示了陛下的智慧。我怎么能不恭喜陛下!”

这些话像一盆凉水,浇灭了太宗的怒火。

后来,他没有记起魏徵的仇恨,而是称赞魏徵说:“人们说魏徵很粗鲁。我觉得这就是他迷人可爱的地方!”

公元643年,直言不讳的魏徵因病去世。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泪说:“一个人以铜为镜,可以看出他的衣服和帽子穿得是否得体;以史为鉴,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以人为镜,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郑伟死后,我失去了一面好镜子。"

因为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采纳大臣的直接建议,政治上开明,并且注意减轻人民的劳动,采取了一些措施发展生产。初唐时期,经济出现繁荣,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历史上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贞观是太宗的年号)。

魏徵直言谏的故事③魏徵(580-643),字宣城。汉族,唐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又称河北省锦州市或馆陶市)人,唐代政治家。曾任谏大夫、左光禄大夫、郑公。他以直言进谏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进谏者。

贞观中后期,整个社会的形势越来越好。李世民创业之初的困局渐渐淡去,励精图治的精神也渐渐淡去,这就滋生了皇帝的奢靡之心。吃过不少苦的魏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阳,途中住在任贤宫(今河南宜阳县)。一大群人安顿下来,女仆端上了茶。当唐太宗看到茶盘和茶杯都是几年前在这里用过的旧银器时,他很不高兴。他命令人去叫经理,把他臭骂了一顿。经理心想:贞观初年,皇帝很节俭。为什么现在不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我不明白,但我不得不承认我的错误。我赶紧吩咐厨师给皇帝的晚餐多加几样海鲜。晚上,太宗来到饭桌前,看了一眼,大为不悦:“怎么了?美味佳肴少之又少,珍奇美味。经理在哪里?”快把他贬为人民!”说罢,离开。

第二天,魏徵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去了太宗的皇宫。此时的魏徵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大臣,出入更方便,和唐太宗说话也舒服多了。谈完君臣之礼,魏徵转入正题:“陛下,我听说皇帝因为总经理服务不周而大发脾气。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迹象。”

唐太宗不解:“我是唐朝的富国。多花几块钱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况我是一国之君!"

郑伟被唐太宗对当局的迷恋深深打动,决定让他看看这个“迷宫”:“陛下,因为您是一国之君,只要一动手,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奢靡的风气,这就不好了。”

“爱卿,请不要把话说得这么严重。我是唯一的君主。还有谁敢仰视我?”

魏徵越来越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想:皇上经常讲隋死的教训。为什么不用它来警告皇帝呢?

“陛下,当杨迪皇帝巡游时,他因不在当地提供食物或提供劣质贡品而受到惩罚。如此无限制的追求享受,结果是普通人买不起,导致心生变故,山河失守。皇帝怎么能模仿杨迪皇帝呢?”

这真的起作用了,唐太宗真的惊呆了:“我是在模仿杨迪吗?”

“是的,陛下!如果像任贤宫这样的供应是令人满意的,那将是非常令人满意的。但如果杨帝来了,即使供给再丰富一万倍,再精致,也难以填满他的欲望。”

唐太宗又惊又感动:“艾青,除了你,没有别人能说出这样的话!”

在封建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称是“真正的龙帝”。据说龙的喉咙下面有一个逆鳞,谁要是抚摸它,就会被杀死。所以批评皇帝叫“犯龙麟”,很危险。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安居乐业,魏徵不怕“犯龙麟”,勇于直言、谏、止太宗之错。作为一个英明的君主,有时难免要当面揭露魏徵的缺点,而不顾“天子”。有一次,魏徵又在法庭上让唐太宗难堪。从朝鲜退下来后,太宗发狠:“魏徵每次去朝鲜都要扫我的脸。我早晚要杀了他!”当然,唐太宗最终没有杀死魏徵。当他明白了这一点后,他更加信任魏徵。在以魏徵为代表的大臣们的推动下,贞观官员争相进谏的空前局面,是贞观统治形成的重要因素。

因此,魏徵受到唐太宗的高度重视,被封为郑国公。

贞观十七年(643),魏徵病重。唐太宗派人送去药品和食物,并派人到魏徵的家里去照顾他,随时报告他的病情。唐太宗还两次拜访了魏徵的家。第二次,唐太宗还带了太子和衡阳公主。魏徵不情愿地见到了唐太宗。唐太宗悲伤地安慰魏徵,告诉他要好好照顾自己,并含泪问他想要什么。魏扶着病体说:“别的小事我不操心,只关心国家的兴亡。”作为唐太宗的肱关节大臣,魏徵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天,魏徵突然去世,享年64岁。

唐太宗悲痛欲绝,连续服丧五天,下令以一等官礼安葬,并在凌烟阁为魏徵画像。他经常去悼念,并写诗作为纪念。

唐太宗曾在魏徵塑像前说:“我以铜为镜,梳妆衣冠;以史为鉴,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得失。魏徵今天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唐太宗把魏徵当作一面镜子来照自己的得失,这既是对他们君臣关系的生动概括,也是对魏徵的公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