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论文
发生在清光绪二十年的甲午战争(1894)被称为第一次甲午战争。这是一支新的日本军国主义力量。经过长期有计划的准备,它利用英俄对峙的机会,设置陷阱,制造借口,发动了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战争。从丰岛之战到占领田庄台,仅仅8个月的时间,日军就占领了朝鲜全境和中国辽东、山东半岛,消灭了北洋舰队,控制了制海权。花了一年零三个月才落到台南。第一次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中国失败告终。
甲午战争是中日几千年关系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以此为起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局部战争不断。1900年,日军作为主力镇压义和团运动;1904日俄战争后,日军重新占领辽东半岛。1914日军借一战之机攫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1927和1928年,日军两次出兵山东,制造了“济南惨案”,阻挠中国北伐。1931“九一八事变”以来,愈演愈烈,占领中国东北三省,先后进攻上海、热河省、长城、冀东地区以及察哈尔、绥远两省。中国正在一步一步地失去阵地。卢沟桥事变爆发第二次甲午战争,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日本一贯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甲午战争中第一次甲午战争的延续和扩大。
众所周知,日本资本主义是以甲午战争为契机迅速发展起来的。甲午战争使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此后,日本侵略中国,中国被日本侵略的格局一直没有改变,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中日甲午战争暴露了日本的背信弃义、野蛮残暴、贪婪兽性。所以,要全面了解中日关系的历史,就要追根溯源,从甲午战争说起。甲午战争摧毁了中国的社会发展,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后果不可低估,不能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忘记这段悲惨的过去。
但日本靖国神社至今仍供奉着甲午战争的13619“光荣战死者”和入侵台湾的1130“战死者”,共计14749。他们包括在东北入侵中牺牲的近卫师团团长中将·北川能久、在威海入侵中牺牲的第11旅团长少将·安春、在辽宁入侵中牺牲的总督府幕僚长少将·福原爱、在台湾省入侵中牺牲的第2旅团长少将·山根新生。像二战中的日本甲级战犯,长期受到日本国民的参拜,日本首相小泉六次参拜,让人清楚地认识到军国主义的幽灵始终在日本挥之不去。
靖国神社永垂不朽,军国主义永垂不朽。不忘国耻,强中华。
二
第一次甲午战争,即甲午战争期间,中国是亚洲大国,有4亿人口,而日本只有3000万人口,领土只有中国的六分之一。双方力量对比:海军大致相当,但中国舰龄老化;军队比敌人强大。中国总兵力约63万,前线作战兵力约20万,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军队24万人。除了第四师和第七师还没有参战,基本上就是他们的老巢了,全国几乎成了空城。打了一年多,日本军费开支2亿到2.5亿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源枯竭,已经无力再战。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战场在中国。有了人民的支持,后勤保障就方便了,而且有很多优势。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一直处于外国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之中。所以战争一开始,大多数国家都判断中国会赢。日本的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战败就撤退保卫家园的“C型作战”计划。海军作战部长因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解职。日本各界也有人认为,第一次甲午战争“确实是天皇势力的一次大冒险,是一次以新生生命为赌注的投机事业。”上述情况本应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成功了。日本为什么能成功?战场上的胜败,首先要从政治上找原因。这是腐败保守的清政府长期衰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政治改革成功的必然结果。在慈禧和顽固派的控制下,清政府政治上维持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西方科学技术基本采取排斥和排斥的态度。
但实事求是地说,甲午战争前和日本侵占台湾省并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都非常重视海防建设。北洋舰队的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兵军的转变,军火工业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明证。但因为政治腐败,必然阻碍军事发展。中国的军事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革,统一的国防力量没有建立起来。北洋水师虽然有相当的规模和战斗力,但由于慈初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日本海军后来居上,失去了优势。
随着国家局势的衰落,清朝官员对外国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刚开国门的时候,蓝衣金发的西方人都被当成外国人,被称为“外国人”,更何况是“东方小国”的“日本人”。1873年,各国驻京使节请求同治皇帝接见。当严清提出一个观众,他必须执行一个“鞠躬仪式”,以显示他的国家威望。各国使节不肯面对,僵持了40多天。经过来回交涉,清廷终于允许“三鞠躬”仪式结束了这场可笑的外交纠纷。但在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不顾民族尊严,委派一名英国人金登干“代表”中国政府,前往巴黎与法国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创造了主权国家外交史上的一段奇闻。甲午战争末期,美国人科斯塔和田贝的建议也对中国的改约决定产生了很大影响。腐败的清政府从傲慢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逐渐丧失了民族自豪感。
总之,帝后腐败,陷入党争的清朝,失去了战前改革自强的历史机遇,必然落后挨打。这是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
发生在一个多世纪前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面较量。就战争而言,掌握和了解敌情往往对一场战争的胜负起着关键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政府为了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大力开展间谍活动,对战争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清朝一个叫怡君的钦差大臣曾沉痛地说:“两国没有争执的余地。有准备的人赢,没准备的人输。认识自己的人赢,不认识自己的人输。.....日本的现实,我们国家无所适从,我的一举一动,有的学者不知道,日本什么都知道。”英国著名间谍史专家查德·孙晓慧更明确地指出:甲午战争前,日本间谍收集了大量情报,其中相当一部分为甲午战争1884至1885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前日本在中国的主要间谍机构是汉口的乐善堂和上海的日清贸易研究所。这两个间谍机构虽然在战争爆发前相继解散,但收集了大量情报,培养了大量间谍,在中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侦察直隶海岸;选择山东半岛登陆点;侦察天津和上海的电池和机器局(兵工厂);搜集渤海湾等地的军事情报;密切注意北洋舰队的动向等等。在给中国的报告中,他们敦促日本政府根据他们掌握的情报发动战争。比如“机会就在今天,拖延时间让他打牢基础不是上策,所以说速战速决有利。”等一下。
在战时,日本间谍的活动更加猖獗。“他知道我在做的每一件事,甚至暗中回应它,引导它。因此,每一次攻击和派遣都是恰当的,我只是服从于它。”日本间谍在丰岛海战、进攻辽东半岛、阿哈瓦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丰岛海战中,间谍石川在5月1日贿赂了天津军械局的一名簿记员,从而获得了高升号的出航日期,突袭成功;辽东半岛的进攻是由先在野外侦察的间谍实施的。被捕后,他们用两块银元买通清兵后逃回,使日军一举攻占锦州。对阿哈瓦的进攻是由八名日本间谍“提前在村里购买粮食和鸦片,与村民战斗,并得到威海和成山的防御措施。”这说明在甲午战争中,日本间谍确实成为了军事行动的先锋。根据特务提供的情报,日军“对我军情况了如指掌,先发制人,使日军前进,而我则处处落后。”不仅如此,日本间谍还私下为日军运送军火,帮忙运米,多次进行破坏活动。比如上海吴淞口5万斤被药水毁了;湖北制造局机器和枪支子弹被火烧;从5月1日石川被俘时起获8箱地雷炸药。根据石川5月1日的供词,“我想用地雷炸药去炸广海寺的武器装备聚集地。此庙一毁,天津就毁,海防就废”;日本外交官还利用他们的合法身份作为掩护,致力于间谍活动。此外,由于技术落后、编码原始、规则简单,清廷的密电全部被日方破译,日本因此掌握了中国驻日公使54次往返密电。由于清廷并不知情,整个战争期间密码都没有更改,以至于在马关谈判期间,清廷与李鸿章之间的22条密电全部被日本破译。
根据以上情况,在甲午战争中,日本的间谍活动非常成功。从战争本身来看,日本的成功不仅是战略战术的胜利,也是间谍活动的胜利。根据日本间谍提供的情报,“日本人只是提前送东西,所以可以控制我的厄运;我只做事后的事,所以一直被日本人做。“日本自己认为,正是因为间谍的出色工作,日本才能在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回顾一百多年前的往事,既是对已经过去的岁月的历史判断,也是提醒我们今天不要放松必要的警惕。
四
根据《马关条约》第四款,中国每年除了3000万两辽赎买费和50万两阿哈瓦驻军费外,还要支付2万两白银军费,在7年内分8次还清。如果能在三年内还清,可以免除利息,ahava可以收回。当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足9000万两,依靠自身财力不可能在三年内赔偿全部赔款。为此,只能向外国列强借外债。
第一笔赔款5000万两,加上廖赎身费3000万两,要在9月1895前还清,清政府只好开始第一笔大借款。外国列强不仅可以索取高额利息,还可以附加各种条件扩大在中国的利益,于是俄、法、德、英都参与了争夺贷款权的竞争。俄罗斯主导的组织“三重干预”(Triple intervention)获得了优先权,但由于投入巨资修建跨西伯利亚铁路,该组织缺乏财力。考虑到俄罗斯和法国的关系,它联系了6家法国银行组成财团,排除了德国,向中国借了4亿法郎。年利率为4%,折现率为1/9408,即贷款65438+实收0元为0.945438+0.25元,在利息之外再进行一次剥削。用中国的关税做抵押,36年还清。除了这第一笔大借款,清政府还向英国和德国银行借了654.38+0万英镑。
3月1896前,第二笔5200万赔偿也将到期。为了安抚对第一笔借款不满的英德,清政府向英德财团共借款16万英镑。年利率5%,折现率94%。也是关税抵押,36年还清。
1898年6月前,清政府要借债还债三年。英德俄法之间的竞争达到白热化,四国大臣轮番在首相衙门互相厮杀,贷款条件更加苛刻。俄国和英国都要求获得修建铁路的权利,并对清政府使用了威胁、恐吓等各种手段。经过半年多的斗争,清政府被迫停止借款,转而向日本乞求延期20年还清赔款,但日本当即拒绝。清政府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第三次借款。经过复杂曲折的斗争,财力雄厚的英德银行最终获得贷款权,续贷654.38+06万英镑。利息4.5%,折现率高达83。以海关收入为担保,如有短缺,以苏州、松湖、九江、浙东的货物,以及宜昌、湖北、安徽的盐税,共计500万作为担保,45年内还清。
上述借款五次,折合成白银,本息合计不少于7亿两白银。这是因为贷款要收0.25%的手续费。还债的办法是在上海交割白银,在欧洲兑换成英镑。金银价格随市场波动。中国用大量白银换黄金,必然导致黄金英镑价格上涨,由此造成的损失难以计算。
国际金融资本通过巨额借贷,攫取了中国的大部分财政收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收入,使中国失去了许多权益。中国在沉重的债务束缚下挣扎了三四十年,每年都被高利贷榨干血汗。人民的贫困和建设国家的宝贵资金的损失使中国社会长期处于贫困和落后的状态。
从战争结束的1896年到1898年的三年间,日本的财政收入共计2.689亿日元。这三年,日本从中国获得231.5万库平白银,折合成3.6488亿日元,超过日本三年财政总收入的36%。赔偿金的分配和使用是这样的:首先给皇室拨款2000万日元。补充战争费用7895万日元,各种军费3379万日元。扩军陆海军的军费最大,达到654.38+096.05万日元。剩下的3600万日元;用于教育经费和救灾。
依靠巨额战争赔款,日本一夜之间成为战争暴发户,财力雄厚,国力增强。战后十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公司数量从2844家猛增至8895家。为满足军工生产和各行业对钢材日益增长的需求,有偿兴建了著名的“八盘铁厂”,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2%,铣铁产量占53%,钢铁产能迅速增加。日本以赔款为资本,实行金本位制。更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便于从先进国家引进机器设备,获得外汇,从而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与其他国家争夺一席之地,成为当时称霸亚洲的军事强国。
五
说李鸿章的“预言”似乎有点牵强,但在甲午战败后与日本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确实说过这样的话:
4月1895,1日,日本向中国提出和平条款:“要求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将奉天南部、台湾省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领土割让给日本;付给日本三万两银子作为军费赔偿,分五年支付,年息五百……”,并在三四天内作出“肯定答复”。
4月5日,鉴于清廷的批示迟迟未发,又有4天的期限,李鸿章首先起草并向日方递交了一份“照会”,对日方的要求一一作了回答和反驳。其中,在谈到割让土地时,李鸿章首先指出,承包土地的目的是为了杜绝纷争。如果中国被勒令割让土地,“日后两国纷争此起彼伏,永成之仇,两国子孙永无止境。”他进一步透露,日本要求割奉天之地,是为了“随时夺取首都,训练水陆军”,“做我永远的敌人”。《说铁》的最后,李鸿章给伊藤博文(日本谈判全权公使)写了一段忠告:“两国未来几代人的民生命运掌握在两国全权代表手中”,“中日两国的官民,将来是永远和解,还是永远为敌,所以对日本国计民生影响很大的人很多,一定要慎重考虑。”李鸿章一再强调,宪章要有利于“永久邦交”,要有利于两国人民的“利益和福祉”,而不是被后人唾骂(请注意李鸿章在《说铁》中三次提到“敌人”的问题)。
《说铁》长达数千字,委婉反驳日本术语也在情理之中。伊藤博文也承认:“精确、细致、透彻,尽可能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才是好文章。”但他主张:“与其和他们没完没了地谈空洞的道理,不如让他们屈从于事实。”4月6日,他发来回信,对中方的论点不加辩驳地一笔带过,并要求日方“将全案或逐条回复,如有可能,请立即回复。”17年4月,中日两国全权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终于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了停战谈判的《马关条约》。条约只是把军费赔偿从3.2万改为2.2万,其余基本没有按照日方原来的要求进行改动。李鸿章的“预言”终于实现了。
第一次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日关系的性质,成为19年底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使日本成为西方列强的远东宪兵队和最重要的侵华国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中日战争以日本战败告终。目前日本右翼猖獗,小泉首相已经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但李鸿章的“两国纷争将来必此起彼伏,永成之仇,两国子孙永传不绝”的说法,听起来还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