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洞村的历史与文化
黄洞村民在数百年的社会历史变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蔡、张甫、洪涛、解放战争时期的、陈文平等生产者组织游击队,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一批先进青年自觉投身革命,加入了“东纵”、“边纵”部队。写下了革命斗争史上的新篇章。
建国后,黄洞村民只有2500亩土地,1,000亩森林。为了发展生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主要经济收入靠农业。在国家计划经济时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粮油糖的收购任务。
1978 65438+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东由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工业生产转型。1979,65438+2月,香港商人开办的第一家“三补一补”企业黄东毛纺织厂于1980正式投产。年末为黄洞集体增加收入65438+万元以上,从1988到2000年,先后发展收养集体。这个村子的收入达到了50万美元。
外资企业的引进,外来务工人员的骤增,不仅繁荣了黄洞村,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建起了400多栋楼房,改善了学校,建起了医院,村子焕然一新。村民住上了新楼房,近100户家庭有了汽车,生活蒸蒸日上。
2004年,黄洞村委会成立了土地股份经济合作社。按照“利润* * * *享受,风险* * * *承担”的分配原则,让农民成为股东,保证了失地农民的利益。到2005年,股东每年不低于65,438+万元。随着农村城市化的发展,黄洞的农耕时代基本结束,小农经济被现代工业和商业经济所取代。黄洞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带领全体村民团结务实,以顽强的斗志开拓创新,努力创造一个富裕和谐的新黄洞。
@没人敢进黄洞,一个待解之谜。
地名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记忆,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黄洞这个地名包含了怎样的历史文化背景?
记者在《淇县地名漫谈》一书中没有看到对黄洞村的介绍。问及村名的由来,89岁的李喜全说,村里有个洞叫黄洞,也叫黄家洞,从记事起就没人敢进去探听情况。村北玉皇顶上的古碑记载,黄洞村以前叫黄家洞村,但说村里从来没有姓黄的。
玉皇峰,靠近村子的北面,是一座孤凸的山峰。站在村里看玉皇峰,和周围连绵起伏的群山比起来,就像一个孤僻的孩子,很不合群。
在玉皇顶上,有一座古庙叫玉皇庙,庙里有几座明清时期的古碑。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御洞万天山碑告诉我们,玉皇顶原名万天山,黄洞村当时叫御洞村。万天山修建玉皇庙后,成为当地主要的道教活动场所。
清康熙三年(1664)《御洞玉皇顶造天女殿序》碑文称,万天山当时已改名玉皇顶。
一个民国七年(1918)的碑文告诉我们,皇家洞穴当时已经改名为黄家洞。
从一处清代康熙年间遗留下来的古碑可知,黄洞村周围昔日的青山秀水,犹如人间仙境:“右卫七园在北,西有山,东有泉。崔伟英俊优雅,有着美丽的出身。嘿!山川之间,云树无边之时,是世俗者所不及的!山虽高,仙则名,水虽深,龙则灵。这真是仙境,龙宫也是!且考前有玉皇殿坐斯,三宫列斯,四辅环斯,文昌辅斯,故斯亦好。”
黄洞村有一种说法,玉皇峰的后面和左右两边连成一个整体,而南边是平的,视野比较开阔。玉帝峰位于其中,就像玉帝坐在龙椅上朝南一样。因此,人们把原来的万天山称为玉皇顶,村里的一个神秘的古洞也叫御洞。久而久之,村名御洞演变成了黄家洞,后来又演变成了黄洞。但仍有人习惯性地称黄洞村为黄家洞村。这种说法可能与明代万历十八年玉帝顶上的碑文有关,上面写着:“不要说桃园有仙,魏群县有黄川。玉皇大帝稳坐万天顶,时刻护林护民。”
多年来,人们经常来黄洞村寻找黄洞,黄洞历史悠久。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然而,当他们得知这个洞穴已经多年没有人了,他们不敢冲进去,只好放弃了进洞观光的想法,遗憾地离开了。
后大庙是黄洞村的一座古庙。黄洞洞口位于寺内佛殿老佛爷像座下。现在,破落的后大寺被围在黄洞小学的校园里,佛堂依然存在,但老佛爷的塑像已被拆除,其座下的洞被一块绿色的石板盖住。
老李曼西泉说老佛爷坐过那个洞,大家都说那个洞很神秘。他已经89岁了,从来没见过有人进去过。当李喜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听长辈们说,黄色的洞穴是后达寺的僧侣们在紧急情况下逃生的秘密通道。从老佛爷下面的洞进入,可以到达4公里外的黄洞乡柳林村和尚滩自然村。在之前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和尚滩自然村的人们曾经看到后大寺的和尚钻进他们荒芜的沙滩,于是把那个地方命名为和尚滩。
村干部牛海斯说,当年和尚们选择在有洞的地方修建佛堂,让老佛爷坐在洞上,说明这个洞与众不同。村里有人想解开这个谜,但是这个洞太深了,至今没人敢进去。"如果一个专业的探险家考察黄色洞穴,他也许能解开这个谜."牛海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