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票号的兴衰与中国会计发展的关系

论山西银行的兴衰

摘要:银行被称为现代银行的“乡下爷爷”,在英文中,银行被称为“上西银行”。今天,我们更关注的不是他们的辉煌成就,而是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浮,留给后人去思考。

山西票号存在的历史背景

银行,也称为票号或交易所,是旧中国的一种信用机构。

明末清初,汇票作为一种交换工具开始流行。乾隆、嘉庆以后,由于口岸间贸易的扩大,汇兑业务迅速发展,专营汇兑的银行应运而生。道光初年,山西平遥县日升昌颜料村改组为日升昌票村,是最早的一个。后来,来自平遥、祁县和太谷县的商人接手,搁置了原先由商号经营的汇兑业务,或重新筹集资金创办银行。形成了一个由山西人垄断的新行业,俗称山西票号。外国人叫它山西银行。

和其他事物一样,票号的产生是由主客观条件决定的。就客观条件——即背景而言,它是在明末清初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在民间信札闭塞的历史时期末期产生的。具体来说,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工商业进入工场手工业和大规模商业发展阶段,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出现了自有资本与生产经营所需资本的矛盾,即经营资本的困难。为了找到解决资金困难的方法,商家以商品的形式互相提供信用,这就产生了商业信用和工商票据的流通。商业信贷可以调节部分企业暂时的资金困难,但充其量只是充分利用工商资本,并不增加工商资本总量。因此,商业信用不能完全解决工商经营资金困难,向社会提出了信用支持的需求。于是,在康乾年间,出现了为工商发放贷款、办理存款的银行业——会计局。会计局发生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区。在没有会计局的地区,江南典当行为粮棉丝商提供贷款;广州上岸,外商借钱给华商。这说明工商资金困难,需要社会提供贷款。典当行虽然为粮棉丝商提供贷款,但最后并没有变成银行。

乾隆嘉庆以来,商品产量和数量相应发展,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一年中,大量的货币在城镇之间流通,至今仍采用现金交割的结算方式。按说,当大量的钱出货时,商人会要求将现金交付模式改为交换模式。但账户处只办理存款业务,不办理汇兑业务,所以账户处只设在一个城市一个地方,没有分支机构。这是因为国内民众还处于信不通的历史时代,不具备经营外汇业务的条件。

嘉庆道光年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商家普遍使用通用号码制,出国经商的人增多,于是通讯成为社会的普遍要求,促成了民信局的产生和发展,结束了中国民间信通不通的历史,为银行业经营外汇业务提供了条件。人民信息局是浙江宁波商人创办并主要经营的。事情发生在“嘉道时期”。除了送信,它还送包裹和少量的钱。人情局实行分局制,很多镇设一个人情局,一个镇有几个到二十个人情局,所以可以遍布全球。

这是票号的主要背景。在此背景下,山西平遥县商人继承工商汇票的经验,于19年(或道光初年)的20世纪20年代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山西票号——日升昌。

山西票号走向辉煌的成功经验

第一,明晰产权和公司治理结构

晋商当然不懂什么现代企业理论,但作为企业,银行的制度设计与这个理论有很多重合之处。

现代企业理论强调企业的效率来源于明晰的产权,最有效的产权形式是股份制。就是银行实行的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叫银股,分为正股和副股。股票是原始股,即初始投资,通常由多个投资者出资。最高份额有10000两白银,最低份额有2000两白银,中间有5000两白银。股东20余人,近10股东。比如太谷智信* *有21个股东。在这些股东中,有一个是最大的,叫做大股东。正股中还有双资本银行和保护资本银行,由原股东为了增资和防范风险而分配的红利转换而来。股份不收利息,只参与分红。银股中的副股由业主、大掌柜等高级管理人员的分红折股,但副股只取利息,不参与分红,相当于向银行贷款。从这个资本结构可以看出,它已经具备了现代股份制的两个特征。股权多元化和股权相对集中。票号中,代表所有者做决策的是大股东,其他股东只参与分红。

汇票银行实行两权完全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作为业主,业主只关心两件事:任命大掌柜(总经理)和主持3-4年账期的分红支付,不参与票号的经营管理(山西人称这种业主为“甩手掌柜”)。有的银行在业主和大掌柜的合同中也有明文规定。车主平时不允许去银行,不能向银行推荐人员。业主的三老爷——少爷(儿子)、叔(女婿)、叔(姐夫)——不准在银行工作。这些规定旨在限制业主对实际经营管理的干预。店主的主要职责是选择德才兼备的大掌柜,然后全权授权经营。这体现了“不疑人,不疑人”的原则。这种充分授权,使得银行里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下,业主承担无限责任,大掌柜拥有经营管理的实权,但不承担经营中的风险。这也决定了店主在选择大掌柜时极其谨慎。在银行的历史上,基本不存在选择不当的情况。

大老板选定后,大老板自己挑选并组建管理团队。大掌柜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最高领导,全权处理银行内外事务,包括内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人员的选拔、分号的设立和管理、资金调度等决策。大掌柜下面有两个掌柜,协助大掌柜处理一切事务,尤其是内部制度的执行,员工的考勤和生活安排。有的银行还有三个掌柜辅助二掌柜,二掌柜主要负责柜台(即对外)业务。这三个人都属于高层,是银行管理集团的核心,但都是以大掌柜为中心。

为了满足银行在全国甚至国外开展业务的需要,在总号下设置分号(也叫分行)。分号的设立由大掌柜决定,人员由总号派出。但分号并不是独立从事业务,只是整个票号棋局上的一枚棋子。其业务按总号排期,分号的业绩不单独考核。这说明银行采用的是垂直管理的集权组织模式。这是因为票号的原则是“充分利用余缺,由竭转快”,加速资金的流通和运作。大部分业务是“南存北存”,即吸收北方权贵存款,贷给南方商业发达地区。银行的垂直集中管理与其业务特点相一致。这就是现代组织行为学所说的:战略目标决定组织结构。

第二,采用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

在充分授权的治理结构下,没有出现银行经理的腐败、携款私逃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这也是世界企业史上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出现首先在于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个体系包括从业人员管理、会计制度、防伪制度和相应的监督制度。

票号内员工的管理极其严格。这包括输入票号的担保(由与票号有业务关系的店家担保),担保人对被担保人负全部责任,严格的规章制度。票号要求员工“强调忠实,消除虚伪;克制欲望和行为;忠诚,蔑视私利;爱与恨;爱实干,戒奢。”这一要求也被明确为“十不”:不准带家属、不准嫖娼、不准赌博、不准吸食鸦片、不准贪污受贿、不准假公济私、不准民间借贷、不准贪污盗窃、不准偷懒、不准打架斗殴。违规者被开除,不仅是这个票号,还有同行。这种对人的管理,强调的是员工的地位等级和对员工的个人控制。也许不符合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允许的,也是有效的。

银行有相当完善的金融体系。晋商簿记制度是明末清初山西思想家傅山创立的。它将所有的商业活动按其性质和渠道分为四类,并分别设置账簿。“预付款”指所有收入,“付款”指所有支出,“存款”指包括债权在内的所有资产,“本”指包括投资在内的债务。原则是:一付二存一,或者十付十存。账户余额称为“龙门”,故称龙门账。这套会计科目本质上类似于意大利人创立的会计体系。银行的财务账目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但账目更为详细。账户一般分为作为原始记录的流水账、分类账(此类账户按类别分为20多类)、记录现金交易的现金账户。相同的业务活动记录在不同的账户中,交叉核对可以防止内部腐败等行为。1879年山西大旱期间,有一笔12000元的外地捐款由三晋院捐给太原小银行百兴苑,未由政府取出,被王建、车跃龙、贾士元侵吞。这个事情是1883审计的时候发现的。这说明票号的财务簿记制度是有效的。

票号实行“认票不认人,见票即付”的原则。为了防止假冒,设计了一套防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仔细印刷汇票。比如卫太后的汇票是平遥印的,绿线,水印“卫太后”;有几张票,如果报废,必须报总号备案;字迹是固定的,一个人写的,字迹可以辩;附加密码,类似于今天的密码,也被称为密码系统。其原理是“月对月密码、日对日密码、银对全密码、自密码”“谨防拿假票,别忘了看本书章节”这十二个字分别代表12个月,“我可以笑对人间,最公平的天堂,私心叵测,阴谋害人,善恶终有报,终成正果”这三十个字代表三十天;用“陌生人多,三思而后行”代表1到10,用“国宝流通”代表千人。暗号就是再加一个暗号,比如在汇票上写“注意发盘”。此代码也定期更改,以避免泄漏。这一制度既保证了业务的顺利进行,又防止了外人进行欺诈。

为了保证这些制度的执行,银行内部也有相应的监督制度,包括分号定期向总号汇报,既可以让总号了解当地情况,便于决策,也可以对下面的工作进行检查,包括总号派人到下面分号检查业务和员工的表现和纪律。

这些系统确保了银行的成功。

第三,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制度要落实,业务要做。归根结底,企业还是需要德才兼备的人。鼓励这些人努力工作,要靠激励机制。银行的成功也不例外。

票号的用人原则可以概括为三个原则:以村代亲,即所有人员必须是山西人(主要是齐太平),既可以防止家族式管理的弊端,又可以实现与村民关系的心意统一;德才兼备,尤其注重职业道德;必须有店保作为对员工的约束。

票号里最重要的是大掌柜。大老板是老板亲自挑选的。业主要对大老板做多方考察,包括几次面谈。业主非常重视德才兼备的人才,不惜一切代价寻找人才。晋商银行有一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如日升昌的雷履泰、卫太后的毛红玲、卫峰辉的李宏玲、大德通的高瑜等。,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也非常优秀。

银行的管理骨干都是自己通过学徒制培养出来的。选拔很严格。比如诚意招徒弟的标准是:15-20岁,身高5尺,家世清白(三代无不良职业),五官端正,无缺陷,语言清楚,说话快,动作快,珠算好,楷书准确,有与票号有业务关系的店铺保证。输入号码需要面试和笔试。学徒期持续三年。第一年打零工,主要是考察品德;第二年学的是商科,包括文化、写字、珠算、票号业务、骑马、蒙古语等。第三年跟着师傅跑业务,边干边学。银行里很多中高层管理人员就是这样一步步晋升的。他们忠于银行,忠于职守,精通业务,保证了银行的成功。

银行非常重视激励机制。员工待遇包括生活、工资、休假的提供制度和特有的股票制度。员工平时除了节假日吃住都在银行,一日三餐水平挺高的。衣服要么是银行给的,要么是现金补贴,生活用品和假期旅游费用也是银行出的。工资是给员工养家的,学徒期满后可以领取。从年薪2两或4两起,最高可得100两。根据太谷会或甘的记载,100和10以下的从业人员并不多,70人都占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一。这在当时是能够维持小康生活水平的。

银行中最有特色的激励机制是股份制。股份制是全体员工的股份分享制度,它把银行的整体利益和员工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员工为银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银行员工也有休假福利。

这些有效的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也是票号成功的重要原因。

山西票号衰落的主要原因

第一,战争、货币、政治是影响票号兴衰的三个外部因素。

从中国近代金融史的发展演变来看,战争、货币和政治(政策)是影响金融业兴衰的三大外部原因。

八国联军入侵和辛亥革命期间,银行的发展受到了战火和政局变化的严重冲击,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甚至致命的打击。庚子之变后,山西银行有过复苏的热潮,但毕竟只是“灯红酒绿”,内伤相当大,勉强支撑了10年。等到武昌起义成功,清朝被推翻,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它所有的特权和优势都不存在了,也就再也支撑不了这栋楼的倒塌了。

政局变动对金融业冲击如此之大,为何性质相似的上海银行没有彻底倒闭?这是因为钱庄不像山西银行那样依附于清政府。银行家与政府关系密切。一旦革命爆发,政府的存款和汇款就停止了,兑换和偿还就不能再进行了,资金也就断绝了。另一方面,贷款无法收回,贷款只注重个人信用,不注重物质抵押的风险完全暴露。不仅失去了经营基础,还出现了巨额亏损和亏损。唯一等待票号的就是淘汰和灭绝的命运。

回到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战乱,各省无法将白银从京都运到北京,清廷允许银行接受官款,这实际上给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它由此扩大了业务规模,并由此建立和加深了与政府和官员的特殊关系,票号兴盛了几十年。它的兴盛是因为它与官员和现政权的密切关系,这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也是它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山西票号系统的局限性不能为客户服务。

山西银行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太平天国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甲午战争的破坏、外资银行的排挤和内部竞争。但是,很重要的,甚至是最根本的一点,山西票号制度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以至于不能适应后来的社会发展。这种限制可以总结如下:

首先,山西票号普遍采用无限责任制,这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无限责任制的实行意味着资本家以自己的全部财产作为银行债务的担保。一旦资不抵债,资本家很可能一贫如洗,永无翻身之日,抗风险能力非常弱。而且实行联号制,与其他行业联系紧密,增加了导致其经营风险的外部因素的多样化和复杂性。银行一旦破产,涉及面很广,会影响到其他很多股东和工商主体。

第二,山西银行虽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但没有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在总经理负责制的家长式特征下,总经理将有权威胁银行的未来,从而威胁股东的利益,但股东只能依靠解雇作为惩罚。这种双重权力制约机制很难达到合理的平衡。在后来的发展中,由于封建制度的影响,未能进一步发展到三元制的制衡结构,这也是其制度的失败之处。

第三,各家银行各自为政,难以联合起来形成抗风险能力强的大金融集团,资本少,竞争力弱,无法与后来的银行抗衡。因为每个银行都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只把其他银行当成竞争对手,很难产生一种向心力。同时,由于单个银行资本金少,但业务量小,在采取无限责任制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经营风险。因此,再加上清末战乱时期,其迅速崩溃成为必然。

另外,山西票号总部在一个角落,信息少,反应慢,也是其劣势之一。它与封建官僚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它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很大。这些都成为山西票号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到了清末,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旧式银行仍然只看到了银行表面的繁荣,而未能积极借鉴近代沿海银行的管理制度,以求生存和自我创新。就这样,山西票号因其保守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最终被时代淘汰。

银行的历史不到100年,真正的辉煌是30多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银行成为现代企业。它有自己的局限和弱点,是时代所不能克服的。很多让它成功的因素也成为了让它衰落的因素,但票号“乡下爷爷”的很多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离银行越近,越会觉得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文献学

陈启天:《山西票庄考》,商务印书馆,上海,1937。

杨端之:《清代货币金融史稿》,三联书店,北京,1962。

孔祥义:《财政贸易史》,中国财政出版社,6月1998。

黄建辉:《山西银行史》,山西经济出版社,8月,1992。

陈启天(台湾):《山西漂庄研究》,华世出版社1967年2月出版。

张国辉:晚清银行与银行研究[M].中华书局,1989。

明代会票制度与山西票号的关系[A]。山西地方研究[C]。第二系列。

动词 (verb的缩写)帐簿系统

组织完整,注册详细。账本有十几本。

张万金(东货)创业合同、分红分配等。),

日常账户(贷款、汇款、杂费、汇款费、利息、与村庄的汇款),

旧账(即流水分类),

浮动账户(即活期存款)、汇兑账户、存款账户、

借贷账户和本地总账和本地总账。

中国会计发展史

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我国会计发展经历了原始记录计量、单式记账和复式记账三个主要阶段。西周前后,中国进入单一记账的阶段。

据《李周》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会计工作组织体系,有“司”、“秘书”等会计官员专门从事会计工作。在职、在职龄、在职币等会计官员分别记录收入、支出、余额会计账簿。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用仓库出纳制度和财产审计制度。

东汉以后,中国逐渐形成了一套以“四栏式盘存”为核心的会计方法。11世纪,中国的会计方法在当时的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进入12世纪后,南宋“审计院”的设置、明代的“都察院制”、出纳印章制度、黄皮书制度,以及从宋代沿袭下来的编制会计记录制度、编制钱粮“四栏清册”制度,依然闪耀着中国会计的历史光辉,得到了世界会计史研究者的肯定。

1O世纪至15世纪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沿海地区资本经济的出现,中国的民间会计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不仅建立和完善了以“四支柱结算法”为核心的中国会计的方法体系,而且形成了簿记组织体系,因此中国会计在当时的世界会计发展史上仍占有一定的地位。明末清初还出现了“龙门帐法”、“天地帐法”等四栏式记账法。

从15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从此,古代文明的会计时代过去了,近500年的世界会计史一直朝着领先西方国家的方向发展。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会计在吸收西方会计精华的同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假以时日,中国会计必将重现历史辉煌。

考察百年会计历程。

无论远近,土地分南北。精通会计的人都知道,会计言行在记账、会计事务中;

关心世纪会计的结果:

人们不知道年轻和年老的区别,学会计的人都知道,会计思维是在复合和平衡关系之间。

中国模仿常用会计公式的形式,起草了《会计演进过程及其成果要素》,包括六项内容,称:

会计业绩:通过职业行为所取得的会计业绩、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在特定一天所反映出来的综合状态。

指导会计行为的专业理论。

会计规范:约束会计行为的职业标准。

会计改革:一定时期内会计行为综合变化的结果。

会计进步:促进会计取得优异成绩,为社会经济提供良好贡献,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会计职业行为。

会计舞弊:妨碍会计取得工作成果,对社会经济贡献低劣,产生负面社会影响的会计职业行为。

在上述六要素中,会计成果、会计学术、会计规范等要素从静态的角度反映了特定日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会计状况,代表了特定日期会计的总体水平。会计绩效的状态与会计学术和会计规范的水平同时匹配,会计绩效的具体状态就是同时存在的会计学术和会计规范之水。

层次的制约,而会计学术和会计规范同时决定着会计绩效的状态。其中,会计学术的丰富性和发达程度在专业理论和技术意义上引导和指引着会计行为的发展趋势,从而同时决定着会计绩效的状态;而会计准则的覆盖面和健全性,在行事准则和经营基础的意义上规定和判断会计银行。

为正确有序,这同时决定了会计绩效的状况。上述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会计绩效=会计学术十大会计准则

在这六个要素中,会计改革、会计进步、会计弊端等因素动态地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会计发展,代表了一定时期会计变革的程度。会计改革的情况取决于同期会计进步和会计弊端的相互作用,一定的会计改革成果被同期存在的会计所考虑。

步,会计舞弊的程度。其中,会计进步在促进会计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意义上,促进了会计与社会进步的同步健康发展,从而决定了同期的会计改革;但从阻止会计为社会经济发挥应有功能的意义上来说,会计与社会进步是不相容的,甚至是背离社会发展的,从而决定了同期的会计改革。上述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会计改革=会计进步-会计弊端

纵观百年会计史,会计的每一步都验证了上述要素的存在及其相互关系。比如20世纪30年代,面对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植根于长期自然经济的中国簿记面临着来自西方复式簿记的严峻挑战和冲击。有鉴于此,会计界有识之士发起了改良中国簿记运动,该运动首先对中国传统簿记的历史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其现状,肯定了其有用性,消除了其弊端,并结合西方复式簿记的精髓,形成了对中国簿记的系统总结和改良,将其重塑为集中与西方簿记相结合的改良中国簿记。一时间学习者如潮,追随者如流,为后来西式复式记账法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这证明会计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会计绩效因会计的进步而为正。再比如:60年代,“文革”十年后,社会生活失序,人们思想单一,法治没有了,经济濒临崩溃。在会计领域:理论研究空白,规范被打破,操作秩序混乱,操作缺乏证据。基于此,会计几乎瘫痪。这是会计改革最终不欢而散,会计绩效一直处于负面状态的证明。

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旧唐书。《魏徵传》);所以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希哲也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培根杂文)。世纪之交,回首百年会计历程,咀嚼一口甘甜的滋味,有益于告慰昨天,启迪明天!

本文试图以百年会计历程为对象,揭示其跌宕起伏,并借用世纪凭证、世纪账簿、世纪报告的形式,对中国的世纪会计做一个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