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有哪些改革改变了社会的性质?
(1)时间:5世纪下半叶;
(2)人物:伯里克利;
(3)自然:奴隶制改革;
(4)内容:①扩大公民权利,许多公民担任政府职务(所有成年男性公民但不是所有公民都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②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学艺术,重视教育;
(5)影响:雅典达到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奴隶主的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顶峰;但本质上还是奴隶主专政。
日本历史上由弱变强的两次改革
1.大华革新
(1)时间:7世纪中叶(646年);
(2)民众:改革派(中臣镰足)发动政变,“孝德天皇”执政;
(3)性质:封建改革;
(4)学习对象:中国隋唐制度;
(5)内容:(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国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只选拔官员;在经济上,许多贵族土地被收归国有,人民变成了国家公民。国家定期分配土地给农民耕种,并收税;
(6)影响:它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明治维新
(1)时间:1868;(2)人物:明治天皇;(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学习对象:西欧和美国列强;
(5)内容:①政治:“废藩置郡”,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2)经济: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现代工业(体现改革性质);③社会生活:崇尚“文明”,即学习欧美,努力发展教育(对后世影响深远)。
(6)影响: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成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2)保留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后,迅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运动
在时代背景下,国内列强的入侵加剧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裂,幕府极度孤立。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内让步,共同扼杀人民革命。旧势力很强大。
国际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世界处于帝国主义形成时期,开始瓜分中国。
这位领导人是一位创新的战士,一位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和一位士大夫。
与会者反对幕府的强势附庸,广大农民和市民,
商人和手工业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政治上要废藩设县,加强中央集权,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任用改革者。
经济上允许买卖土地,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现代工业,鼓励创办私营企业。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提倡文明,努力发展教育。开办新学校培养人才,翻译西文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在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现代化的军队,精修陆军,扩充海军。
3.俄罗斯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
(1)时间:1861年;
(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2)不允许地主买卖农奴,干涉农奴生活;(3)农奴“解放”后可以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5)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6)影响:废除农奴制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但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你会确信,所有能维护房东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做了。”-亚历山大二世
“当农民获得‘自由’时,他们已经被剥夺了。”-列宁
四。苏联以前的改革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根据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表明我们错了”,这句话的意思:三年内战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和平建设时期的发展。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起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生产的下降和社会的不稳定。
(3)“新”的表现(特征)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农民向国家缴纳粮食税后,余粮自行支配;大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废除日用品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5)意义: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联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含义: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
(2)形成的标志:新宪法于1936年通过。
(3)评价:①是在苏联被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2)也有严重的弊端:一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二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导致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身上拿的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四是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资源消耗浪费。
(4)对中国的启示:①政策的制定要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③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行依法治国。
3.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1964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4.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98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以“经济改革”为主,未能取得成效;以“政治改革”为重点后,苏联由一党制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下放。`
动词 (verb的缩写)苏联的解体:
1.原本是为了维护苏联的“八·一九事件”成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1991为了防止同盟解体,在“新同盟条约”即将签订的时候引发了“八·一九事件”。戈尔巴乔夫下台后,叶利钦掌控了大局。
2.苏联解体原因:(1)根本原因:僵化、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体制影响了经济发展,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误;(3)外部原因:西方势力的影响(和平演变)。
3.苏联解体解释的原因: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也遭受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列举俄罗斯国名在世界历史上的演变:
沙皇俄国(1965438+2007年3月之前),俄罗斯(1965438+2007年3月-165438+10月),苏维埃俄国(191765438)。
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背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国家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其弊端日益暴露,改革势在必行。代表:匈牙利改革。
结果:东欧的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进而引发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不及物动词美国-罗斯福新政
(1)时间:1933;
(2)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引导,消除经济危机。
(3)“新”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引导;(描述: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
(4)中央措施:“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管理规则,确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布、工资标准和工作日,防止盲目竞争造成生产过剩,从而加强政府控制和调控。
(5)影响:①新政成效显著。美国经济慢慢复苏,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调整、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显著增强。②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美、德、日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七。不同改革的比较
1列出了古代日本第一任老师和现代日本第二任老师的国家和学习内容。
(1)中国,古之师;现代教师,西方列强。
(2)借鉴中国古代隋唐封建制度;研究近代西方列强的资本主义制度。
3.说出世界近代史上的两次改革(1640-1917.11)。
俄罗斯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4.简单总结一下俄罗斯1861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1)相似之处: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两者都是历史的转折点,有利于资本的发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已经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2)差异:日本的改革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严重民族危机。
5.中苏改革的不同后果及其启示;
(1)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3)苏联改革失败的启示:(1)改革要实事求是,适合国情,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依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其领导地位。
6.列举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相似之处。
在保证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列举中外历史上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
伯里克利改革,1898年改革运动,罗斯福新政。
改革的启示:①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②改革要符合国情和历史发展趋势;③改革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抓住机遇,不急于求成;④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和谐发展。
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杰出人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发展;(2)改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3)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取长补短,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4)不照搬外国文明,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