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发生在什么时候?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就是从那里打响的。
1911年10月10,武汉特有的炎热已经结束。太阳落山后凉风可以吹遍江城的夜晚。这个季节在武汉是很舒服的一天。秋天一天一天越走越深,天空比以前更早地暗下来。这一天,直到太阳落山,都没有表现出它的特殊意义,甚至没有人想到这一天会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有什么关系。
驻扎在武昌* * *湖、右旗附近的工兵团第八营表面上看起来很平静,但一股巨大的汹涌暗流却在涌动。这是一支负责守卫楚王台清军军械库的部队。晚上7点点名后,排长陶启胜查哨,发现很多人不在房间里。他还看到两名士兵,金兆龙和程,忙着擦枪。陶启胜觉得不对劲,就叫两个警卫开枪,把金兆龙捆绑起来。金兆龙见事情不妙,大叫道:“同志们要等到什么时候才动手?”
这是惊天动地的呐喊,它像一根火柴,点燃了周围早已洒满汽油的柴火。他的话音未落,程抬起屁股,猛击陶启生的头部。突然被士兵殴打的陶启生吓得拔腿就跑。程不知道如果陶启生逃走会有什么后果,于是举枪就打。
砰!只有一声,划破寂静的夜空,声音响彻天际。
这颗子弹击中了陶启胜的腰部。但它的结果不止于此。
穿过陶启生身体的那颗子弹,一直朝着逝去的岁月疾驰。它高速有力,带着千千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愿望,瞬间穿透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让帝王时代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清朝一直延续到大秦王朝。中国的历史因为它的出现而戛然而止,一个新时代的曙光随着子弹在冉冉的落地而升起。
枪声过后,沸腾的声音立刻在五常城内响起。蛇山的枪炮声也是从午夜到黎明轰然响起。
第二天,武昌城里插上了一面红旗。人们满街跑。他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咨询局门口。他们了解了一件大事:革命。
革命的故事一开始就要讲,戊戌变法1898失败,六君子领颈而亡。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唤醒了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求变。1900初春,与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并称为“浏阳双杰”的湖南人唐,在汉口建立了自立社和自立军。这年夏天,独立军拟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集结了几十万人,打算以汉口为中心,五路并举,成就大事。
这是一场戊戌变法和武昌起义之间的革命。他们的思想和戊戌变法的思想一直延续着。他们反对慈禧,试图保护光绪。他们主张改良,反对革命。结果就在他们准备开弓的时候,与自卫军默契十足的张之洞突然反目,一夜之间,长江两岸陷入白色恐怖。独立军主要领导人唐等人也在和汉口李慎德堂被俘。第二天晚上在武昌* * *湖死了。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捕入狱。他在监狱的墙上写了一首诗。有诗说“横刀笑对天,我要留在昆仑山。”唐在引颈而死时也是第二好。一首诗说:“慷慨处决,其乐无穷,英雄终是如此!”唐之死距谭嗣同之死仅两年。“浏阳双杰”的血液在革命前夕已经枯竭,但它滋养了更多的革命种子。这些种子在武汉的土壤中发芽。
此时,张之洞的开埠,洋务运动的发展,武汉工商业的繁荣,教育的兴起,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派遣留学生,对中国的革命影响很大。张之洞虽然派留学生出国,但那是为了让他们回国后继续做洋务,成为清朝的栋梁。但是起点和终点有很大的误差。受资本主义思想影响的留学生,成为推翻旧制度最有力的掘墓人。
1903年,从日本回来的吴禄贞借用李连方在武昌花园山孙毛森花园的寓所,邀请部分归国留学生和本地学生聚会,宣传反清革命思想。虽然还没有形成正式的组织,但实际上已经点燃了深埋地下的火种。
1904年,武汉成立了第一个革命组织——科学补习学校。目的是标记科学,但实际上,革命充满了秘密。现在他们讨论的话题不再是改良,而是革命。同年,他们与湖南华兴会一起响应,意图造反,结果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