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新桥镇历史
嘉州古镇众多,数苏姬为最。有人把苏集称为乐山仅存的古镇,说它不以旧名为噱头,而是自然延续了旧日生活的美好,有烟火气的可爱。
苏集古镇,形成于隋代,原名归化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传说有一个叫苏明基的隐士住在这里,也有“苏东坡此访”的说法。但东坡先生虽是历史人物,但从未在家乡做过官,所以考察的说法并不可信。
据有关记载,苏集古镇唐代名苏集蜀,宋代名苏集镇,清代名苏集店、苏集乡。1951年,叫新桥镇;1958年叫苏集公社;1984年叫新桥镇;191年,又叫苏集镇。
苏集古镇是远近闻名的“龙灯之乡”、“书画之乡”,有很多传说和故事。苏姬依旧是俯瞰峨眉的绝妙之地:“景色欢快俯视峨眉峰,白云鳞次栉比,难以形容。云少,青峰孤山悬,翠色摄人心魄。”
苏集迪屏山上的天王古寺,一直是旅行者祭拜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也是佛教徒祭拜峨眉山的起点。一直有“峨眉拜山第一”的说法。
说到苏集古镇,就不能不提到享誉海外的“嘉定丝绸”。这个嘉定不是上海的嘉定、乐山,而是古代叫嘉定府。
传统的“乐”字是指白丝产于树上。乐山的丝绸生产历史悠久,著名的丝绸产品在唐代就已经生产出来。清初乐山苏集丝绸业兴起,《嘉定县志》载:“宽二尺以上者,称贡丝;不足二尺者,谓之土丝;”最好的本地丝绸通常被称为邓洋丝。"
邓阳丝绸经过发展和改良,成为著名的“嘉定大丝绸”。嘉定绸是用当地的平丝,用木机以传统的“水织法”编织而成。这种丝绸紧身柔软,透气凉爽,穿着轻便舒适。由于丝绸的畅销,苏集地区的丝绸业兴盛至今。
“一河之隔,两地之隔,两岸是古人的家园”。峨眉河穿镇而过,苏集古镇分为新城和老城,新旧两镇以儒桥相连。
如公桥是一座建于清代的水淹石桥,是乐山现存最长的17孔平凉古桥。它是古代乐山通往峨眉官道的重要桥梁,曾经承载着两岸的民生、商业和交通。
过去,苏吉有一条河,但没有桥。过去的行人不得不完全依靠木船摆渡。逢年过节,或者赶时间,轮渡会非常拥挤和繁忙,经常会出现因天气原因导致超载翻船等悲剧。
清咸丰六年(1856),嘉定府乐山县令下乡视察民情,亲身体会到苏集古镇转型的艰辛,于是决定修建一座石桥,方便过往的行人和马匹。
这座石桥是由东西两岸的工匠同时建造的。不知道是技术原因还是地质结构原因。石桥建成后,东岸比西岸高一尺左右,每到汛期会先淹没西段。
这座石桥长近百米,有17个洞,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建成。据说所有的石头都是从雅安开采,然后经青衣江运到苏吉附近的码头,再由年轻力壮的人力运到建桥工地。
当地长辈为了感谢县太爷的好治理,将这座被淹的石桥命名为“儒公桥”。
在建成后的100多年里,如皋大桥四次被毁,四次重建。目前只允许行人通过如公桥。每到赶集的时候,如公桥上还是人来人往。
一千多年来,时光如峨眉流水,古镇上的人们过着悠闲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