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瓷的起源是什么?
白瓷出现于东汉末年,成熟于隋至唐,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到了唐代,白瓷挑战了青瓷的传统优势地位,瓷业出现了“南青北白”的格局。这一时期白瓷的代表是著名的邢窑。历史上关于邢窑的记载最早见于《新唐书》,书中提到“邢州贡瓷”,说明邢州在唐初就已生产出高质量的白瓷,故名邢窑。后来《国史补编》特别提到了产区的丘陵(历史上的丘陵就是丘陵)。后来景德镇窑烧制的“甜白瓷”和福建德化窑烧制的“象牙白”(或称“猪油白”、“奶白”),达到了白瓷烧制史上的最高成就。
唐《国史补》说:“内丘白瓷,段曦紫砚,皆通。”可见其质量之高,数量之大,影响之广。这说明它不仅是向朝廷进贡,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公元9世纪,端安节的《乐府杂记》记载,初唐乐师郭道元“用月瓯、星瓯十二加减水,以盘击之,其声胜于方声”。筋是筷子。这段话说明邢窑白瓷质量好,胎骨坚实致密,敲击时有石声,可以和越窑瓷(邢瓷大概是作为高音部分使用)一起作为乐器产生音乐,而陶器肯定不如。
唐代有人喜欢用白瓷茶具品茶,陆羽在《茶经》中称赞其“如银雪”。大书法家颜真卿在饶州为官时,常与友人品茶作诗,用的是白瓷茶具,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趋向和文化价值选择。诗人白居易也喜欢用白瓷茶几,并在诗中赞美。在杜甫的诗中,也表达了得到大邑白瓷如获至宝的心情。
姚兴作为白瓷的代表,是陶瓷生产技术科学进步突破的标志,为开辟白瓷时代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当时的邢瓷几乎可以媲美今天的高档细瓷。兴瓷作为地方特产,进贡朝廷,也进入市场,不计价格。一种产品主要是家用器皿,包括碗、盘、碗、杯、壶、瓶、壶、盒等造型,还有人形等。很多器物的一个特点是底部都有“盈”字。
Xi安干丰二年(667)墓中出土的白瓷像,形似西域少年,深目高鼻。他穿着短袖衬衫,圆领,额头和衣领上有一串珍珠,还有一个荷叶状瓶口和细长瓶颈的瓶子。是初唐白瓷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品。人头鱼俑,又称“乐器鱼”。唐宋时期的墓葬有很多发现。唐代的兽首鱼图,前面有两个蹄子;一个人头鱼雕像有四只脚。五代南唐时,部分鱼形被冠,颈下刻有鱼鳞,两侧有突刺和鳍。有些秃顶的人不戴帽子,两边有鱼翅。江西彭泽宋墓发现两件,一件鱼形,一件人头鱼形。根据秘密的葬礼经文,这个装置被放置在后卿公爵的坟墓里。唐代碗,沿口八瓣,四条直线外凸内凹,四瓣海棠,是邢窑出产的佳品。
牙白雕莲茶杯碟是北宋初期丁瑶的代表作品。此灯及灯座直径为11.8厘米,直径为18.9厘米,材质为白瓷。器身上饰以雕花,图案为莲花。一般来说,定窑的装饰技法有三种:刻、画、印。这些图案包括荷花、缠绕的树枝、池塘荷花、牡丹、黄花菜、水波、游动的鱼、龙、凤凰和鸳鸯。从现存的定窑实物器物分析,早期作品多为雕琢、雕刻、装饰,图案逐渐增多。所以从纹饰和花纹来看,这个灯和灯座可能是北宋初期定窑的茶具产品。
这种茶杯的杯口边缘露出胎骨,称为毛口,俗称芒口。是窑匠适应生产的需要。发明了燃烧过程的结果。过烧是指烧制时把灯、盘等器皿上下颠倒,使口朝下。以及每个对象之间。在口的边缘,用未烧制的耐火泥做支撑环间隔。层重叠,所以叫过烧。其优点是节省空间,增加产量;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热能,节约燃料;还能使器皿在烧制时受热收缩均匀;同时能使器物底部釉色饱满,增加美感。而对于芒口的缺陷,定窑的工匠们往往会在芒口边缘设置金银铜环作为装饰,既弥补了过烧带来的缺陷。也增添了美感,看起来更加豪华高贵。
兴窑和白瓷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1.东汉至隋代是白瓷发展的早期阶段。湖南长沙东汉墓出现早期白瓷。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范崔墓出土的白瓷,工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成熟的白瓷直到隋代才出现。陕西安隋大业四年(608年)李墓出土的白瓷,洁白细腻,釉面光亮,色泽纯正。隋代白瓷的生产已经非常普遍,白瓷窑址在姚兴、内丘、河北、河南都有发现。
隋开始用化妆土装饰青灰色的胎体,烧制青花瓷。然后进一步用白泥做轮胎,烧制粗白瓷。隋胎陶瓷的重大变化是白瓷生产的发展,工艺水平明显高于北齐,胎料配制精细,轮形旋转整齐,组装烧制精美。项目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竖船数量明显增多,造型高挑,天马行空。大冶四年(608)李逊墓、大冶六年(610)维基墓、安十四年(594)张巍 墓先后出土了许多白瓷。质量好,胚白,釉面光滑。基本上没有北朝白瓷的痕迹。内丘兴窑隋代窑址出土的细白瓷器,釉色白、薄、透、纯。隋四年(608年)李墓中也出土了一批白瓷,胚白,釉光,其中以龙柄双面瓶和龙柄鸡头白瓷壶为最好。Xi安郭家滩隋墓出土的白瓷瓶和维基墓出土的白瓷罐都是隋白瓷的代表作品。河南、陕西、河北内丘、安徽亳县均有隋代白瓷出土。
2.唐代是邢窑的成熟时期。白瓷的生产在唐代非常发达,北方很多窑都烧制了大量的白瓷,其中以河北内丘的邢窑和曲阳的定窑最为著名。巩县窑、鹤壁窑、耀县窑、登封窑、佳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交城窑;陕西耀州窑;安徽的肖窑等。其中以姚兴白瓷为代表,堪比南方地区的越窑青瓷,在世界上被誉为“南蓝北白”。
“到了唐代,内丘邢窑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产地,南北长约30公里,成为一个名窑。内丘的“莹”字白瓷薄而坚,洁白细腻,珐琅彩白润,临城也有。按照现代标准,邢窑的精品也是高品质的白瓷。这一时期内丘白瓷窑出土的白瓷品种丰富,有唇小腹浅的玉形底碗、圆腹玉环形底碗、深腹玉环形底杯、盘口玉环形底盘、短颈鼓腹壶、短腿短打壶、短圆母口粉盒等。这里制瓷工艺精细,旋制技术规范,安装烧制更加科学,采用箱式烧制,消除了器皿中的枝痕,温度适中,使产品瓷而不过火,保证了造型的神韵,强调产品的实用功能,注重审美功能,体态丰腴、庄重、大方,有盛唐之风。这些精致的白瓷,完全符合陆羽《茶经》中所描述的‘银如雪’的细白瓷。姚兴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也符合《国史补编》中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是通用的’。”
3.五代以后,由于战乱和优质原料的枯竭,邢窑开始走向衰落。五代时期,白瓷的生产中心仍在北方。大型白瓷窑有河北曲阳窑、河南鹤壁窑、陕西耀州窑等。最早的白瓷发现于江西景德镇。
“唐末五代初,由于藩镇割据,政局混乱,战乱频繁。仅兴州地区就发生了28次战争,历时60余年。《资同治鉴》对此有详细的记载。战争灾难让这个地区没有了庄稼,很多生活毁于一旦,大量劳动力被迫服役,或者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细白瓷不再生产,粗白瓷质量明显下降。”这是社会原因。
从自然条件来说,这里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地层断裂分割严重,瓷土层位不确定,产状杂乱,数量有限,好的瓷土找不到也开采不出来,只好用二次料。自然条件的恶化不是人力所能逆转的。
再次,技术逐渐保守落后。到了宋代,姚兴北部的丁瑶和南部的磁州窑都凭借当地的资源优势崛起。后来金元恢复生产的兴窑原址的几个窑,也不能同日而语。他们只模仿定窑和磁州窑,技术落后,只能望二窑兴叹。邢窑的衰落自然还有其他原因:朝廷的暴政、政府的敲诈勒索、洪水的影响等。,最终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邢窑。
4.宋代以后,新窑兴起。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定窑为代表,比较有名的有山西介休、蔚县、平定、阳城。福建德化在宋代也烧制白瓷。元代白瓷生产规模缩小,以景德镇窑烧制的“蜀府瓷”(即“蛋清釉瓷”)为最佳。
5.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的“甜白瓷”和福建德化窑烧制的“象牙白”(或称“猪油白”、“奶白”),达到了白瓷烧制史上的最高成就。由于元代青花瓷和明代彩瓷的兴起,素白瓷的生产逐渐衰落。但是,因为白瓷的出现。它为青花瓷和五彩缤纷的彩瓷开辟了道路。清朝后期,白瓷生产主要集中在景德镇和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