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历史

现代殖民主义时代开始于1500年左右。15年底,欧洲人发现了通往印度洋和美洲的航线。此后,商业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先后出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殖民国家。他们的殖民扩张活动遍及全球,同时也传播了欧洲的制度和文化。1450-1763欧洲国家殖民扩张的第一阶段。虽然十字军开辟了欧洲和近东穆斯林之间新的商业和政治联系,但通过地中海的东方贸易被威尼斯共和国和热那亚共和国垄断,西欧国家渴望在东方寻求财富。地理知识的进步、指南针的引入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15世纪中叶以后,葡萄牙首先殖民了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

1498达·伽马绕过好望角航行到印度,这是葡萄牙与印度贸易的开始。此后,葡萄牙开始改变单纯贸易的政策,开始攻克商道上的据点,修筑工事,部署官兵,保证其贸易的畅通。

1510年,葡萄牙占领果阿,使其成为葡萄牙殖民帝国在东方的大本营;然后在东南亚和美洲的巴西扩张。

1553年租借中国澳门,作为据点与中国进行贸易,长达300年。西班牙的殖民时期持续了近三个世纪。自1492年发现新大陆以来,西班牙积极殖民美洲。

1494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仲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签订了瓜分世界的《托德西拉斯条约》。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帝国,对土著实行残酷的奴隶制政策,使土著人口从西班牙人刚来时的5000万锐减到17世纪的400万。新海上航线的开通彻底改变了欧洲的局势。以前靠近大西洋的国家,现在都在中心,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殖民地国家逐渐取代了封建公国和城邦。美国金银的大量流入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在英国,1650的价格是1500的250%。商业的变化促进了工业的发展,货币经纪人取代了原来的物物交换。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咖啡、巧克力、茶叶、烟草和土豆已经大量进入欧洲市场。意大利作为商业中心和波罗的海汉萨同盟的地位大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英国、法国和荷兰。到16世纪下半叶,葡萄牙和西班牙不得不面对这些国家的挑战。

荷兰于16年底赢得独立,并于17年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海洋和商业国家。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总部设在爪哇岛的巴达维亚,这里是荷兰在东方的中心,通过它与中国、日本、印度、锡兰和波斯进行贸易。起初,荷兰对东方的渗透主要不是殖民,而是垄断当地贸易,供应国家所需的咖啡、香料等商品。

1624年荷兰占领台湾省38年。同时积极殖民北美,成立荷兰西印度公司。16世纪法国开始对外殖民,1603年在北美建立新的法国殖民地,争夺东方的印度和英国,最后被英国排挤。英国在1553成立莫斯科公司,与俄罗斯进行少量交易,之后转向西北航线。

1600年,伦敦商人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并在印度半岛大力扩张。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也向美洲开启了殖民活动。英国在北美大陆的殖民地多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从事农业,也有许多船只与英国、非洲和西印度群岛进行贸易;到1763,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查尔斯顿、南卡罗来纳等城镇都发展成了城市。为了适应殖民活动的扩张,几个殖民国家在地中海地区复兴了在中世纪已经频繁消亡的奴隶制。葡萄牙人在1442年开始使用柏柏尔人做奴隶。西班牙人于1502年开始向美洲输入非洲黑人,以弥补大规模屠杀印第安人造成的劳动力短缺。英国和荷兰的奴隶贸易分别始于1562年和1619年。到18世纪中叶,奴隶贸易达到了顶峰。1763年,英国有150艘船去非洲运载近4万名奴隶。

从1689年到1763年,英法之间发生了四次战争。虽然战争发生在欧洲,但它们极大地改变了殖民地的面貌,特别是在第四次战争,即七年战争中,英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赢得了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所有领土,以及西班牙的佛罗里达。就这样,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殖民,英国成为了一流的殖民大国。虽然殖民地面积仅次于西班牙,但海军强大,国力富庶,权力之大,西班牙望尘莫及。从1763开始,欧洲殖民扩张进入第二阶段。工业革命时代到来后,传统的糖、烟、奴隶的殖民贸易不再具有重大意义。工业国对棉花、羊毛、燃料、铁、铜、锡和煤等工业原材料的需求,已经取代了对消费品的需求。与此同时,这些国家迫切需要开拓本国以外的市场,以消化本国的制成品。因为欧洲的市场已经饱和,只能从美洲和亚洲(非洲殖民之前)寻求发展空间。比如印度一直向英国出口棉布,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棉布出口的四分之一都倾销到印度,印度失去了自己的出口市场。其次,欧洲向殖民地大量移民,灭绝或赶走土著民族以获得农业和工业发展的空间,或征服和改造土著民族社会以满足殖民地国家的需要。科技、交通尤其是铁路的发展,不仅是对外扩张的重要工具,也在殖民地人民的眼中制造了殖民地国家的优越感和殖民地人民之下的自卑感。

从1763年到1875年的100年间,英国拥有无与伦比的海上力量,其势力范围遍及北美、南太平洋、远东、南大西洋和非洲海岸。原来在海岸上的立足之地,变成了内陆征服的基地。1776北美十三州独立后,英国的殖民事业遭受了极大的打击,于是殖民管理的重心从北美转移到了资源更丰富、市场更大的印度。此外,英国还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的皇家海岸、冈比亚、开普殖民地、缅甸和亚洲的香港。随着殖民活动的扩大,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9世纪初英国的垄断贸易改为自由贸易。由于法国大革命倡导的天赋人权观念的影响以及宗教、人道主义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英国于1807年宣布奴隶贸易非法,随后荷兰、法国、瑞典、丹麦等国也相继宣布禁止奴隶贸易。这一措施使得各国在非洲沿海地区的据点迅速萎缩,丹麦和荷兰都在19世纪中叶卖掉了自己在西非沿海地区的商业驻地。与此同时,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相继宣布独立,对奴隶的需求急剧下降,这两个国家在非洲的殖民势力也迅速衰落。在北非,法国利用曾经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封建神权国家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以消灭北非海盗为契机,向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奥斯曼帝国的领土渗透。海盗最活跃的阿尔及利亚受到的打击最大。1815年美国海军击败阿尔及利亚海军,1819年英荷联合舰队炮击阿尔及尔。

1825至1875期间,除英法外,欧洲各国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动基本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运动。就英国的情况而言,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在1851中的一句话可以说是对这一时期英国对待殖民地态度的最好概括:“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脖子上的沉重的磨盘”。以冈比亚和黄金海岸两个英国小殖民地为例,营业税收入远远赶不上行政开支。英国议会曾几次建议缩小殖民地的规模或完全放弃它们。只是因为皇家海军的西非分舰队需要在几内亚湾建立海军据点禁止奴隶贸易,英国才最终保留了这两个地区。但是,为了安置加勒比海岛屿上获得自由的黑奴,英国在殖民收缩时期以授权公司的形式建立了塞拉利昂殖民地,美国殖民协会同时开放了利比里亚殖民地,法国开放了利伯维尔(今加蓬)殖民地,这些殖民地都被用来安置获得自由的黑奴。

1833年,英国海外领地的奴隶终于解放了。65438+1940年代后期。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在海外贸易和金融方面具有优势。相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活动从19世纪中叶开始衰落,拿破仑战争加速了这一进程,而民族运动则有所抬头。

1825年,西班牙失去了在南美的殖民地,英国趁机渗透。到19世纪上半叶,拉丁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纺织品的最大市场。移民潮随之而来。据估计,在1820之后的100年里,离开欧洲的移民人数达到了5500万。从1875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剧。除了旧殖民国家(包括俄国)之外,出现了德国、美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等新殖民国家。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俄国夺取阿穆尔省,获得满洲特权。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列强之间的竞争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垄断中国,于是加紧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划分,强加给中国许多不平等条约。中国名为独立,实则不断给外国提供越来越多的特权和让步。后来日本人也大力扩张到中国和朝鲜。20世纪初,它在中国满洲享有特权,并将朝鲜、台湾省和邻近岛屿变成其殖民地。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统一后,德国地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拉泽尔开始研究当时德国工业品不断扩大的市场,开始运用地理学为俾斯麦的帝国主义政策辩护。他认为,随着世界向前发展,太空对一个国家来说会越来越重要,大国会逐渐扩张,小国会变得无足轻重。世界史需要越来越多的篇幅。这一事实可以从重要商业国家的演变中清楚地看出:威尼斯是一座城市;荷兰是一个三角洲国家;英国是一个岛国;美国是一个大陆。大国必须顺应这种绝对的、必然的趋势,努力通过殖民、兼并、征服等手段来扩大自己的空间。英国帝国主义理论家Half Makinder爵士也提出了类似的理论,指出一个国家要生存就必须实现自给自足。控制原材料的原产地,使其成为产品的出口市场,已经成为国家利益的战略需求。在19世纪的前75年,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占有21000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在最近的25年,平均每年占有620000平方公里的殖民地。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殖民国家在非洲只占据了3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欧洲对非洲更感兴趣,占据了非洲256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于欧洲工业化迅速,人口增加,对植物油、植物纤维、橡胶和一些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加,这些产品可以在非洲换取廉价的工业品。对新原料的需求导致了对非洲原料产地的激烈竞争。殖民国家对非洲大陆的殖民始于19世纪后期,以法国在塞内加尔开创的渐进法为起点,即以种植花生或油棕的农场为前进基地,使用药物治疗热带疾病,利用当地土著组建雇佣军队,沿主要河流向腹地推进。这种方法远比英国的沿海渗透法有效,因此被其他殖民国家模仿。

在1870年代,在南非发现了大量的矿产,如钻石和黄金,这刺激了其他殖民国家在非洲其他地方开发类似的矿产。争夺的土地不再局限于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区,荒地、沼泽、沙漠、无人区都成为争夺的对象。1884-1885柏林会议上确立了“只有实际占领才能证明一个殖民地的主权”的原则。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已经占领非洲沿海地区的国家,迅速与当地酋长签订协议和条约,向内陆扩展影响力。新兴工业强国德国、比利时和意大利也加入了争夺非洲的行列。

从1885年到1900年,欧洲国家完成了对非洲的分割。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这两个政治上独立的国家,阿散蒂、达荷美、索科托、布干达等传统的非洲王国,以及欧洲非洲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奥兰治自由邦等国家,都成为了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埃及名义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它完全被英国控制。在亚洲,俄罗斯帝国的殖民扩张则不同,采取同化土著民族文化和社会的方式,向西伯利亚、远东、高加索和中亚推进。并试图渗透到中国;先后占领达鲁孜、中鲁孜、小鲁孜、希瓦汗、布哈拉汗、郝汉汗,并向中国新疆、外蒙古、满洲等地渗透。

到1876年,位于东欧和北亚的正统国家沙俄已经占领了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国征服了安南、老挝和柬埔寨,而位于西欧的英国占领了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控制了中东的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南部。在大洋洲,中欧资本主义国家德国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了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殖民地。殖民国家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还把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如中国(清朝)、朝鲜、暹罗(今泰国)、波斯(今伊朗)、阿富汗、奥斯曼帝国等。,并攫取了这些国家的海关、交通、贸易、筑路、开矿、建厂、开银行、练兵等权益。到20世纪初,殖民国家和殖民地已经占据了世界陆地面积的85%。几个大国已经完全控制了世界政治和经济。原本自给自足的国家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世纪经济,出现了国际分工。主要工业国家制造和销售高端产品,其他国家则成为其原材料和供应基地。殖民竞争也加剧了军国主义的复活,因为各国的殖民分布不均。除了依然强大的英法之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依然把持着大片殖民地,而美、德、日、意等新兴国家只是占据了一些面积狭小、资源贫乏的“剩地”。随着争夺殖民地手段的加剧,主要殖民国家在19年末到20世纪初卷入了一系列外交和军事冲突,如英法德之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英法之间的法绍达危机、两次布尔战争、美西战争、日俄战争和意土战争。

从1900到191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各殖民地国家为了争夺新殖民地或保护现有殖民地,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利益冲突:德国挑战英国的世界霸权;日本挑战俄罗斯在亚洲的霸权;俄罗斯挑战英国在亚洲的霸权;英国利用法国牵制德国;英国利用日本牵制俄罗斯;法国利用俄罗斯牵制德国;德国被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包围了俄罗斯...为了巩固已有的殖民地,先后组建了英法联军和德奥意联军两大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战败(意大利叛逃)告终。作为惩罚,中欧和西欧的德意志帝国崩溃,本土被割去七分之一,海外殖民地全部被剥夺。中欧的奥匈帝国崩溃,领土被周边国家瓜分或形成新的国家,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在阿拉伯地区的全部属地。随着经济的现代化,市场的调整,城市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高涨,旧的殖民体系已经被1920年代大大削弱,殖民地国家已经意识到不能通过战争手段获取新的殖民地。战败国剥夺的殖民地成为国联的委任统治区,交由战胜国管理。尽管它在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殖民地,但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条款规定,托管国必须促进委任统治地区居民的福利,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到了公元193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殖民主义思潮——源自地缘政治理论和“生存空间”概念的法西斯殖民观。日俄战争后,日本也开始提出亚洲国家要在日本的“领导”下抵抗白人世界侵略的口号,并在1930年代演变为“大东亚* * *光荣圈”论。意大利、西班牙等其他法西斯国家也提出了“法西斯帝国主义”、“西班牙的西班牙”的口号。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并不主张德国应该进行海外扩张,认为海外扩张不如欧洲扩张,但他后来又批准了纳粹党“25点纲领”中的殖民要求,并鼓励1933之后德国殖民运动的活动。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宣布世界重新划分又开始了,紧接着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传统形式的殖民主义的发展,但殖民主义的变种“生存空间”理论以及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显然是其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二战的影响,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一战后剩余的主要殖民国家在战争中被削弱。战争期间,印度、东非、尼日利亚、比属刚果等未被占领的盟国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殖民帝国内部的分工体系被打破。同时,由于日本和德国通过扶植殖民民族主义运动削弱了盟国,盟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在战争中轴心国的卵翼下发展起来。二战结束后,殖民解放运动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领的荷属东印度、英属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爆发。这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曾在战争中与日本占领军合作,建立名义上“独立”的傀儡国家。投降前夕,日本将权力和武器交给当地民族主义者,给盟友造成混乱。

1945 8月17日,印度尼西亚率先宣布独立,越南于9月2日宣布独立。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浪潮随即波及缅甸、印度、马来亚、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1953柬埔寨独立后,法国、荷兰、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都成了独立国家。例如,英国曾经是一个殖民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案”,并授予自治领独立的权利。一些国家,如加拿大,宣布独立,但这些国家仍然属于英联邦。例如,在澳大利亚的宪法中,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进入20世纪60年代+0950年代后,特别是1955万隆会议后,在独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鼓励下,这一运动发展到了非洲。

1956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英国宣布了“从苏伊士以东撤退”的政策。从1957年到1963年,英国先后从锡兰(今斯里兰卡)、马来亚、北婆罗洲、海峡殖民地(新加坡、马六甲、槟城)、南也门、巴林、科威特、槟城撤出。战后非洲国家独立的浪潮是从1956年英国、埃及、苏丹独立,1957年加纳独立开始的。

1960年起,非洲殖民地独立运动达到高潮。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其中13个国家是前法国殖民地,3个国家是前英国殖民地(包括意大利索马里),65438+。

到1960年代末,大部分属于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宣布独立。最早的殖民帝国葡萄牙,也是最后一个放弃殖民地的国家。经过多年的战争,葡属几内亚、莫桑比克和安哥拉于1975 [1]年获得独立。殖民主义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