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的中匈关系是否屈辱?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人,尤其是现代中国人,往往陶醉于民族精神,越来越生出一种“被虐——复仇——翻身”的情结。似乎很愿意成为被虐的对象,而这还不足以获得一种复仇翻身的颠覆性精神快感。好像我喜欢装成受害羔羊,然后愤怒反击,生为狼,成为最终的赢家。“虐-复仇-翻身”成了民族精神自恋的戏剧三部曲。中国人喜欢这部剧,甚至成为一种刻板印象,所以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认我们的祖先是不仁慈的,甚至是不公正的。我们的祖先只能是受害者,但他们被迫拿起武器,扭转了局面。汉朝就是一个例子。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热播剧《汉武大帝》中,一段非常震撼的国民“被虐”哀号不止一次被喊出来,大意是——汉朝,汉朝,你真疼我!为什么只能牺牲女人换取和平?匈奴人爱他们的女人,而汉人不爱惜他们的女人,所以汉朝打不过匈奴。汉朝的男人在哪里?保护你的女人!不要用他们的牺牲来换取短暂的和平!
我一直觉得这个论点很奇怪。好像汉武帝以前的汉朝男人都很没有血性,只为了自己的安全而牺牲女人。只有像汉武帝那样进攻匈奴,才是“爱你的女人”的表现。事实上,在一个人民都成了奴隶的专制国家,凌驾于他们之上的皇帝除了最宠爱的妃子,从来不爱任何人。牺牲一个女人有如此大的外交效果。为什么不呢?在流行的历史观念中,认为汉朝与匈奴结亲是一种屈辱。其实如果说有谁被侮辱了,那也不是汉朝,而是匈奴。中国和匈牙利都是大国,已经成为兄弟。即使从现在的国际概念来看,彼此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嫁给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国家,屈辱从何而来?而且匈奴女婿确实是大单于,但是汉朝不厚道。每次都是用假公主敷衍别人,有时甚至是女仆。所以真正占了便宜的是汉朝,受了侮辱的是匈奴。汉朝皇帝的女儿不等于美女。占优势的东西匈奴为什么要担心抢不到美女?而匈奴特别注重娶汉朝公主,可见匈奴贵族以做汉朝女婿为荣。只要得到汉朝女婿的身份,就能让他老实几年,可见匈奴人对汉朝的骨子里是多么的自卑。这和宋朝不一样,是和辽金相称的。当时的外族人已经不再觉得心理上不如汉族,也不再在乎和汉族做兄弟,而是靠它生活。
汉朝亲亲被“奸诈”真的很丢脸吗?
另一种似乎解释了汉与匈奴的屈辱关系是匈奴入侵边境,而汉朝无法反击,于是民间的“犬儒史观”将后来的中匈战争描述为“反侵略”战争。侵略这个词不是随便用的。匈奴在汉朝从来没有占领过任何土地,也不想占领。他们怎么能入侵呢?只是一些匈奴贵族私下在边境掠夺财产和人口,这是游牧文明必然的生活方式。游牧民族除了平时放牧,不掠夺固定文明。你想让他做什么?中匈战争说到底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不是简单的谁被羞辱的问题。任何游牧民族都有可能骚扰任何农耕民族,这是很自然的!而种地的人理所当然要反击!直到匈奴加入汉朝,汉朝对他们有所照顾,南匈奴才逐渐改变了到处劫掠的传统生活方式。
说到侵略,一直都是汉人侵略匈奴。河套草原不是中国的,是匈奴的(你想想,“草原”怎么会是农民的地盘?)。西周时是匈奴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秦国抢了河套地区。秦朝灭亡了,匈奴抓住机会夺回来。到汉武帝时,汉人抢走了匈奴这块最肥沃的土地——江南,设郡,移民屯田,永远成为中国领土。不仅如此,河西走廊和匈奴控制的西域也被洗劫一空。此后匈奴的疆域越来越小,所以一直是汉族入侵匈奴。中匈战争怎么能算是反侵略战争?“愤青史观”把汉武帝夺取和硕草原称为“光复”。如果这也叫收复,以此类推,就应该承认钓鱼岛属于日本。为什么中国从不侵略?因为我们只从事恢复、安抚和扩张。
有些崇拜汉武帝的人说,汉武帝大规模讨伐匈奴的历史功绩是“救大汉,保中华”。这只能算是一种“玩世不恭的历史观”。了解西汉初年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匈奴处于最强大的冒顿时代,正好是秦汉之交中国最弱最可用的时候。即使在这个时候,匈奴也只是夺回了秦朝占领的河套地区,无力侵略中国,更何况是空前强大的武帝时代。匈奴人能做什么?匈奴是部落联盟,部落相对自由。大部分掠夺汉朝边境的人都是匈奴王廷手下的一些部落贵族。最猖獗的边境抢劫是在汉朝建立的最初几年。文景时代,因为中国国力的逐渐强大,抢边行动开始逐渐收敛。特别是到了景帝时期,汉匈的优劣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匈奴袭边的规模和频率一次不如一次,明显表现出日益增强的恐惧心理。这样发展下去,可以想象到武帝时代,国家实力更强,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汉朝不可能仅仅为了一个正在逐年自然解决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发动浪费人和钱的战争,因为这不符合正常的成本计算考虑。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汉朝国力的增强,边境掠夺问题逐年减少。如果消极的等待它不作为自然解决,那么增加一些主观力量来推动它就足够了,比如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来达到威慑效果,对一些匈奴部落贵族武装进行一定的军事威慑。然而汉朝却不是这样,而是文景时代的积蓄几乎耗尽,深入大漠向整个匈奴帝国宣战。从成本的角度来看,这不能被解释为寻求边境和平,而是具有侵略性质,就像汉朝也在侵略其他地方一样。入侵匈奴的动机要么是追求更大国家利益的想法,要么只是汉武帝想为外戚建功立业,见仁见智。所以在史学界,关于汉朝攻打匈奴的评价,并没有太多的“完全正义论”。
还有一封骚扰信似乎证明了匈奴冒顿给吕后写的羞辱信,但吕后“屈尊”拒绝了。其实这是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误解。匈奴人爽朗,有兄死妻嫂的习俗。汉匈结为兄弟,刘邦死了,匈奴向吕后求婚也就顺理成章了。只是因为人们不了解匈奴,才认为这是来自对方的侮辱和挑衅。
让我们回到民主派政策是否丢人的问题上来。可能有人会说嫁给外国人没什么丢脸的,但是如果是被逼的呢?那应该是羞辱。但是,我认为,一个国家被迫做很多事情,即使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不会随心所欲,一意孤行。就像今天的美国,也有妥协的时候。更何况这个吻不是匈奴人自己提出来的,而是流氓刘邦采纳了臣下的建议,主动提出来的。什么是国际政治?从来都是妥协和需求的统一。没有一方,就不是政治和外交。皇帝的老儿娶个假公主太容易了。而嫁给匈奴的女人不会是牛马,而是要成为高贵的阏氏。如果她是今天的女人,她不会蜂拥而至。有什么丢人的?
由此可见,无论从国际平等原则,还是从政治外交妥协来看,都很难支持亲朝政策。如果这种羞辱真的存在,那也只是一种主观的、人为的羞辱。那么这种“屈辱”背后的实际心理是什么呢?原来这种屈辱感其实是建立在种族不平等的基础上的。因为匈奴是劣等民族,叫他们兄弟是我的耻辱!连嫁个假公主给匈奴都是耻辱。汉朝皇室不想平等对待匈奴王庭。连普通汉族妇女都让匈奴单于“玷污”真是我汉朝的耻辱!
接吻,作为一个被传统历史观和影视文艺渲染成无辜、痛苦、屈辱的词汇,背后隐含着民族歧视。而这种民族歧视,可以用同情和眼泪这种可怜的姿态表现出来,实在是出乎意料。
可想而知,汉朝很多人在“亲秦”时代并不觉得丢脸,所以打败匈奴后,并不像现在人们想的那么骄傲和激动。所以犬儒派不明白汉武帝为什么是这么伟大的民族人物,司马迁为什么还对他评价这么差。从历史上看,汉初虽然不能给匈奴以军事上的打击,但对匈奴一直有心理上的优势,匈奴一直有一种自卑心理。这从匈奴(包括贵族)在文景时代倒向汉朝就可以看出来。比如景帝在阿提拉的时候,徐禄等人投降了汉朝,景帝还封他们为侯,以鼓励更多的匈奴人投降汉朝,就很能说明问题。可见汉人在匈奴人面前一直都有心理优越感,不可能自卑和屈辱。
如果你没有被羞辱,想象你被羞辱了。被虐——复仇——翻身,作为民族精神自恋的三部曲,在现代中国人心中似乎非常强烈。只要中国人继续活着,就可能产生其他版本。
但历史不是文艺,它重在事实。作为一场侵略战争,侵略者的胜利,中匈战争的结果也可以证明这场战争的本质。极大地扩张了汉朝的疆域,数百万匈奴牛羊被汉朝夺取,大量匈奴被杀。匈奴悲歌:“我死于祁连山,使我六畜为嗜好;失我山,使我妻无色。”与此同时,汉朝的百姓因为政府的好战,远离了文景时代的生活福祉。其实汉朝讨伐匈奴虽然是侵略战争,但在冷兵器时代似乎也可以理解。因为在遥远的古代,民族之间相互侵略几乎是一种常态,尤其是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农耕和游牧,本来就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或许两者中的一个会侵略另一个,历史的选择是汉朝率先。归根结底,中匈战争也是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产物。但是请不要那么情绪化,不要做一个苦涩的受害者。跳出历史演绎民族精神的三部曲公式“虐——复仇——翻案”历史是客观的,不是戏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