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问题的由来~ 3000字
自1372以来,中国明清两代的册封使节都将钓鱼岛视为通往琉球海的必经之路。早在1403年,关于中国海上航线的《随风》一书就记载了钓鱼岛。1719年,前往琉球的清朝使节徐宝光在《中山传》中指出,他的海上路线是:从民安镇出五虎门,走鸡笼头,经华宝玉、彭家山、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走谷米山、马迹岛,进入琉球那霸港。19711 2月,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称:“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岛、北岛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它们和台湾省一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已故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Kiyoshi Inoue)生前指出,“钓鱼岛等岛屿最迟自明朝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个事实不仅中国人认可,琉球人和日本人也认可。1708年,琉球学者程顺泽在《概论》一书中明确记载了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并称谷米山(Kumi岛)“琉球西南边界的镇山”,相当于承认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属于中国。日本人高桥庄五郎也指出,钓鱼岛等岛屿的名称是中国先取的,其中黄尾屿、赤尾屿等固有岛名无疑是中国名,与台湾省附属岛屿——花皮屿、棉花屿、彭佳屿的名称相同,而日本并未使用“屿”的岛名。日本政府称钓鱼岛属于冲绳县。但冲绳被日本吞并前,琉球王国有36个岛屿,包括钓鱼岛。1785年,日本人林石平在他的《三国志概论》中附上了一张琉球三十六岛的地图,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了钓鱼台、黄薇山(黄薇岛)、赤尾山(赤尾屿)。1805年日本的《琉球三十六岛图》也是将琉球三十六岛一一圈出,而中国台湾省省的钓鱼台山、黄薇山、赤尾山则与花瓶山、彭家山并排绘制,并在上面专门画了一个小圆圈,以示与琉球三十六岛不同。据中国学者居考证,1838年前后,负责接待清朝册封使节的琉球人,错误地将那霸外海“清凉尖列岛”中的“久场岛”和“久市岛”名称套用到黄尾屿和赤尾屿,不仅误导了当时的清朝册封使节,还被1885年的日本明治政府用来觊觎钓鱼岛。如果属于同一个地方,显然不仅被清国的中山原大使知晓,而且各自都有名字作为琉球航海的目标。所以是否和这个大东岛一样,在考察的时候还是有疑问的。”由于日语动词在宾语之后,钓鱼岛被日本改为“钓岛”,但二战后日本一些官方文件和地图仍使用黄尾屿、赤尾屿等中国岛屿名称。日本将钓鱼岛改名为“尖阁列岛”,在英国海军水陆记录图中首次翻译为“尖阁列岛”,1900年称为“尖阁列岛”。这比中国的命名至少晚了500年!中国最早发现并开发钓鱼岛,通过先占取得主权。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捕鱼、采药、避风、休息的地方。中国人民直到明朝才发现、使用和命名它。中国的古书如《庚戌书》、《随风而别》等完整记录了中国渔民在这一海域的航线。在1895之前的五个世纪里,中国一直在顺利地行使这些权利。琉球原是明清的藩属国,向他们朝贡。明清两代都曾派遣使节册封琉球国王。《使琉球记》等官方文献详细记载了经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前往琉球的航海经历,并多次确认中国与琉球的边界。历史事实表明,钓鱼岛不属于琉球。中国政府对钓鱼岛进行了有效的统治和管理,巩固了主权。1171年(南宋第七年),镇守福建的将军王大有在澎湖设下军营,派兵驻守各岛。台湾省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在内,均属澎湖军事管辖,行政上由福建泉州晋江管理。1562(明代)《海图编绘》和1863(清代)《黄晴王朝中外统一地图》都有明确的界定和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