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儿童发展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首先,基因决定论
人性一般被认为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物种的分类学特征,由人类个体表现出来。这种分类学特征不仅仅是人类* * *,也说明了人类内部个体的特殊性。比如使用语言的能力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但就单个人而言,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还是有表达能力的。语调和语速的差异等。人类思想的繁荣,揭示了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思维能力在表现过程中的个体差异。那么这种个体差异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认为,人性的个体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的某些特征决定的。这种观点被称为基因决定论。在这种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基督教的“原罪论”、柏拉图的人类三等级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论”
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典型的儿童观。它把孩子视为“有罪”的人,以此为生,赎罪是人生的目的。教育是帮助孩子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论扼杀了孩子活泼的天性和灿烂的童年。在中世纪的基督教学校里,儿童和成人的区别被忽视,学生被要求严格按照学校里死板的作息方式学习,根本没有时间游戏和自由活动。学生们被迫复读。
(二)柏拉图的三类人理论
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目标和性格的差异,早就由人性的自然品质决定了。他认为上帝用三种不同的材料造人:金、银和铁。黄金是最高贵的,他们的发展目标是学习和管理国家,所以他们需要接受最高水平的教育。白银人,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要接受初等教育;铁人天赋最差,没有发展前景,不需要学历。铁人需要的不是天赋的发展,因为他们不具备天赋的自然条件。他们所需要的只是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养成服从的性格。
(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在中国古代,儿童的观点围绕着对人性的理解。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人类有基本的道德芽,即善的目的,包括慈悲、羞耻、听天由命和是非。孩子的发展就是让这些原始的萌芽成长。孟子主张重视教育内容对孩子的影响,目的是唤起孩子内在的良知和良好的能力。人对事物的欲望是人性,人性本恶。荀子的人性观使他注重教育对儿童的改造和外在塑造的作用。由于上述观点过于绝对化,无法解释现实中人的发展复杂多样的事实,韩愈等人提出了性的三等论。韩愈认为,“学越明”是第一等,“领上下”是中等,下等。
基因决定论让人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就是为了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大众教育,实行分层教育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责任提供了借口。
第二,环境决定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决定论对儿童发展的解释力越来越受到怀疑,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自然生物因素以外的环境。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对儿童发展起绝对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后天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虽然否认遗传生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但仍然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儿童主观控制之外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制约。
(一)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洛克主张“教育是万能的”。他在《教育漫谈》中指出,孩子就像一块“白板”。他们长大后,是好是坏,是有用还是无用,是觉得幸福还是痛苦,主要是由他们所受的教育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如此不同,是因为教育。”
华生注重对儿童行为过程的探索。他从对刺激-反应机制形成过程的研究中,发现了外界刺激的性质对儿童行为的意义,提出了环境决定儿童发展的观点。他说:“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孩子,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随意改变它们。或者让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者让他们成为乞丐和小偷。”在沃森眼中,儿童生活的环境就像一个模子,儿童个体的发展完全取决于模子的形状,而模子的形状又取决于提供给儿童的完全可控的学习和训练内容。
(二)如何正确理解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否认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对儿童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认为对儿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们后天的生活经验和环境影响,所以环境决定论也叫养育论。
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成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方法对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对此,应该承认,与基因决定论相比,它找到了一个对儿童发展影响更大的变量。因此,环境决定论对儿童教育实践的影响远远大于基因决定论。在某些情况下,环境决定论甚至成为教育影响和控制儿童发展的唯一合理合法的依据。
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的特点,如重视教师权威、书本知识、学校纪律等。其目的是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法来控制儿童的发展。“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中国广为流传,是环境决定论潜移默化影响人们选择教育方式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既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又把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被塑造而没有自主性的地位上。
第三,趋同理论
趋同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肯定了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不能相互替代。
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各有目的,相互否定,使得人们在教育实践中难以全面把握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对儿童的个体发展产生负面影响。50年代前后,这两种对立的儿童发展观逐渐放弃了相互排斥,开始相互包容。德国心理学家斯泰伦在《幼儿心理学》一书中明确提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趋同理论认为,心理发展不是简单的自然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简单的对外部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和外部环境共同发展的结果。但并不是所有肯定这两个因素的学者都简单认同“发育等于遗传和环境之和”的判断。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认为,虽然儿童的发展是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但是,这两个因素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也是明显不同的。一般来说,孩子发展的遗传制约大于环境因素的力量。随着儿童成熟度的提高,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有学者进一步将环境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再将后者分为社会文化、家庭和学校教育,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对儿童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利用各种因素提高儿童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趋同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知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则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加强了对教育内容和方法选择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和控制。
无论是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趋同论,还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因素理论,都没有对这些影响因素如何转化为儿童发展的机制做出科学的解释,当然也不能说明儿童本身作为发展主体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1968年出版的《结构主义》和1970年出版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等著作中,以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为基本线索,论述了儿童发展过程中遗传、环境和儿童自身作用的关系,得出了令人信服的、具有广泛影响的结论。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基于发展主体自我调节的自我进化过程。这个自我调节的过程是建立在儿童健全的神经系统基础上的。但这种遗传素质只是孩子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发展的动力,也无法预测发展的结果。而且基因质量在孩子发育中的重要性会随着孩子身体成熟度的提高而降低。儿童发展的环境因素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环境因素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并不能自动影响儿童的发展。环境因素对儿童的作用来自于儿童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当儿童选择环境因素作为自己的反应对象来建构或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反应模式时,这种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遗传、环境、孩子的活动这三者中,只有孩子的活动才是他们发展的真正原因。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的主体活动是首要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皮亚杰非常重视儿童自主的自我调节功能在儿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明确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理论基础。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进步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现实生活和儿童经验,将儿童置于知识内容容器的被动地位的倾向,主张儿童参与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儿童作为发展的主体,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儿童的发展不仅仅是作为有机体的各种能力和活动效率的提高,更是受社会文化影响的社会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发展不是自然成熟和强行灌输训练就能实现的,必须依靠孩子的自我参与和自我体验。谈到孩子的发展,他曾写道:即使在课堂上,我们也已经开始了。一个学生在某个时期的经历背景无论多么贫穷和微薄,只有当他有机会从经历中做出一点贡献时,他才能真正受到教育;最后,灵感来自于给予和接受的关系,来自于经验和思想的交流。杜威从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出发,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即成长”的结论。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从教育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才能从这些感受和经验的积累和变化中进行比较、判断和选择,并把一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行为结构,形成自己的发展。从儿童的发展依赖于儿童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一角度出发,杜威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对其经验进行重组和改造的过程。他主张孩子们应该从他们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做中学”,教育要不断为孩子的活动创造条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杜威看来,真正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教育,是能够给儿童提供良好体验和持续体验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转化。”
与皮亚杰的心理学相比,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杜威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来设计教育活动,试图去除各种脱离生活和儿童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各种可能阻碍儿童发展的因素,使儿童的发展更适合其个体需要,更贴近社会生活。杜威的思想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约翰?杜威(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大师。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创始人。历任密歇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心理学协会会长,美国哲学协会会长,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会长,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名誉会长等等。2009年5月至2009年7月应邀来华讲学,1966 .宣传实用主义和务实的教育思想,出版杜威在中国讲学(1919)和杜威五讲(1920)等。他的教育代表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明日学校(1915)、民主与教育(1916)等。
皮亚杰和杜威的思想促进了儿童发展观的进步和成熟。皮亚杰的贡献在于明确揭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和反应中的关键作用,突出了儿童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杜威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对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了对环境特别是儿童特殊生活环境的改造和控制,使之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