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七十年文摘

崇祯上吊的历史探究。

1644年一个春日的黎明,平时庄严肃穆的故宫一片混乱。一个中年人带领随从来到城北的万岁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找了一棵树上吊。留下遗书,上面写着:“微凉微贱,咎由自取,致贼直入京师,众臣皆有误会。我死了,就没有脸见我的祖先了。我要摘下我的王冠,用我的头发遮住我的脸。我会让贼分裂,不伤害人民。”

这个人就是朱由检,当时世界上臣民最多的明朝最高统治者。一个庞大的帝国轰然倒塌,太阳照常升起,在桐梓河上闪耀着金色的波浪。但这一轮孙已经不属于大明了。大明的时钟停在了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皇帝的一生和他的皇历一起载入历史,供后人凭吊和叹息。

崇祯皇帝上吊三百六十年后,中国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景山公园整天游人熙熙攘攘。网上有一篇文章《寻找崇祯上吊的那棵树》,广为流传。谁也找不到那棵树,包括得益于渔翁之利的满清皇帝。把一棵槐树取名为“仙槐”,只是一种统战艺术。崇祯上吊哪棵树这种纯学术的问题,对统治者来说并不重要。当时北京混乱,从西北黄土高原进城的农民军士兵不会有史家的觉悟。太多的厨师从树上取下了一具高贵的尸体。谁能理解他们看到了当时最重要的历史场景?他们甚至不知道,这个人就是那个曾经让他们只能在山洞里想象的皇帝。尸体身份被证明后,谁能说出崇祯是在哪棵树上结束生命的?

找崇祯上吊的那棵树,其实是想问促使天子上吊的原因,问一个帝国崩溃的原因。

这一探索持续了360多年,一直持续到今天。

崇祯为什么死,明朝为什么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崇祯死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对朝廷大臣的怨恨,至死都没有原谅部下。他认为那些只拿钱不做事甚至做坏事的公务员导致亡国。他的死可以看作是为国捐躯的英雄行为,所以不能看作是对所有大臣的极度失望,而走向了死胡同,以死来衬托所有大臣的卑鄙。每个朝代都有兴亡的过程,但像崇祯这样国破家亡、君臣关系如此恶劣的却是凤毛麟角。

没有一个文官听说过钟,崇祯皇帝是有太监陪着的。这是一种巧合,这和明朝近300年的基本政治格局相似:皇帝和文官相互依赖,疑神疑鬼,皇帝最信任自己的私人仆从太监。

崇祯临死前那样恨他的大臣。有个人的原因,比如任性自负,苦思猜疑,但至少能说明大臣们确实有仇。虽然崇祯自作主张说“我不是亡国之君”是为了推卸责任,但“我是亡国之臣”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