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南北朝时期的书卷是什么样的?

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特别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纸质书籍的数量和纸张的优越性被人们充分认识到。到了晋代南北朝,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纸书完全取代了帛书。

西晋时期文学家左思写的《三都赋》,完成于10年。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洛阳纸贵”的故事,说明纸在西晋已被广泛用作书写材料。

与汉代不同的是,在西晋,不仅穷人用纸,连“贵宅”也竞相用纸,可见纸已不再被视为低级的书写材料。

165438+403年10月,桓玄据建康,即现在的南京,在皇帝规格的十二杠上加了自己的皇冠,接受了晋安皇帝的皇位。不久,下令废除竹简,广泛使用纸张:今天所有使用竹简的都换成黄纸。这是历史上最早的总督下令推广纸张而不是简化的记载,对纸张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事实上,自从蔡伦制造出高质量的纸张后,纸本书就开始出现了,但当时使用量很小。随着纸张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纸张作为书写材料的用途逐渐扩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南北朝时期,纸质书已经风靡全国,纸质书完全取代了竹简和帛书。南北朝时期,抄书是书写书籍的主要形式。

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纸张来源丰富,易于抄写,纸张取代竹简成为广泛使用的书籍材料,然后一直到印刷初期。其实隋唐时期从纸的发明到纸书的制作,主要还是靠手写。

在古代,用来写书的纸张大多是染色的,主要是为了防止虫蛀腐烂。在古代,纸是用一种叫黄檗的植物汁液浸渍的,这种植物汁液是黄色的,有防虫吃的特殊功效。经过1000多年的保存,纸张完好无损,没有虫蛀。抄写时,第一张纸以两个空行开始,先写书名,再在另一行写正文。每抄完一本书,在末尾留一个空行,然后写上书名、字数、抄写员姓名、抄的时间、抄的目的、用的纸张数量,甚至校对员、审稿人、制纸人的姓名。内容多的书,一张纸装不下,再用第二张纸抄。纸的一面写满后,就写在背面。一张纸可以顺序连接,可以先写后接,也可以先写后接。写完后,书的长纸从左到右卷成纸卷。

随着书籍复制的盛行,书籍装帧也开始被深入研究。因为纸是简牍和帛书的替代品,所以应用于书写后,仍然沿用卷轴的形式。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卷轴书。当时纸质书的形式是卷轴。卷筒式又叫“卷筒装”,其方法是将若干张纸粘成一长卷,以一根杆为轴,粘在最后一张纸上,以此为中心卷成一捆。

古代纸张的宽度约为24厘米,相当于汉代制作的一尺,长度从465,438+0厘米到48.5厘米不等,相当于古代制作的两尺。所以卷轴形式的书籍高度一般为一尺,纸张可以根据需要一张一张地装订,一般在9米到12米之间,最长可以达到32米。为了模仿竹简的形状,古代的纸上有线条,刚好可以写一行。纸和纸的结合处,往往会有接缝和封口。

卷轴的一端粘在轴上。轴多为彩绘木轴,也有用象牙、珊瑚、玳瑁、紫檀木、黄金等贵重材料制作的。当书卷成卷时,书的正面暴露在最外面的部分。所以书的正面往往用锦缎,也叫“绕”或“装背”,现代人称之为“裹头”起保护作用。丝带系在“皮重”的头部进行装订,称为“丝带”。丝带通常由丝绸制成,丝带的颜色随着书的内容而变化。

为了方便书籍的存放,每5册或10册,要么用布包好,要么装进书袋。包书燕,也称为书大衣,是由麻和丝绸制成的,也是由薄竹帘内衬丝绸或布制成的。用纸卷装的书,一般都是单面书写,此时卷面上已经出现了“眉批”“批注”等形式的批注文字。卷末也有很多地方题词。敦煌遗书有的在卷末标注抄写日期和抄写、校对、监制人员姓名,这在现代一些书籍中已初具雏形。

卷轴的存放方法是平放在书架上,轴的一端朝外,看的时候拿出来,还的时候插进去。为了方便古人检索,出轴头上挂了一张小卡片,标明书名和卷数。这叫“签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从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就已经被用作书写材料了。随着纸张质量和产量的不断提高,纸张作为书写材料越来越受欢迎。但由于人们的习惯,到东汉末年,竹帛仍占主导地位。南北朝时期,纸质手稿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完全取代了竹简和帛书。从后期到唐朝中期,是纸质手稿的全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