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漕运总督的官职是什么?有多厉害?
在任何时代,没有粮食是绝对无法稳定统治的。尤其是明清时期,北京作为首都,北京所需的大量粮食都要通过水路从江南运到北京,于是漕运应运而生。早在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朝廷就设置漕运总督,驻地就是现在的江苏淮安。淮安位于京杭大运河南段,黄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水运便利。清朝没有变化。入关元年,漕运总督沿明制置于淮安。
漕运总督,明代称为漕运总督兼军务总督凤阳,主管河道,话太多。清朝就简单多了,六个字:将军曹部衙门。顺治年间,巡抚曹云设立了一个轮值废任,康熙以后才稳定下来。清代漕运总督有个特点,全国各省漕运不分,从北到南,只有山东(山东)、河南(河南)、江苏(江苏)、安徽(安徽)、浙江(浙江)、江西(江西)、湖北(湖北)、湖南(湖南)。漕运总督只关心这八省的漕运和设施。其他省份没有运河或者不直接向朝廷运送粮草,所以各省的粮食问题都是由地方长官自己处理。
每年进京运粮运粮的油轮有两万多艘,商船有上万艘。所以漕运的稳定关系到帝国的安危,漕运总督的地位很高。如果是“普通”的省长,至少是二流的。如果漕运总督还挂着兵部侍郎的头衔,那就是一品。镇守京师的直隶总督,只是二品出身,但也是一品出身。在统治者心中,漕运总督的地位并不低于直隶总督,甚至更为重要。毕竟涉及到皇帝的饭碗。
要保住饭碗,手里得有个硬家伙。别看运粮总督是职业总督。他手里有士兵。曹云州长可以直接调动3000多名士兵。在运粮总督管辖的省份,也有粮道衙门,沿途都有军队保护运粮安全。这些势力加起来有两万多人,都服从运粮总督,各省管不了。
巡抚曹云在江湖上有两个尊称。按照制台和抚台的习惯,曹云省长被称为曹太。漕运总督手里有兵,地位比巡抚高,有时叫曹帅,与巡抚并列。
清朝有两个职业总督,分别是河督和漕运总督。说得更直白一点,河道总督种树,水运总督乘凉。河道总督风吹日晒,到处修修补补,是官场上众所周知的苦差事。不是皇帝任命的,或者为了升官,一般没人想当河长。
漕运总督不一样。他掌管朝廷最重要的漕运,胖得不能再胖了。巡抚曹云明面上的工资虽然不高,但一年也不过180两银子。但是另一种明面上的工资——杨连银,漕运总督有2.2万到3.2万。这还不包括江湖大佬给曹帅的各种或明或暗的孝心,比如大名鼎鼎的曹刚(青帮)。
如果你是自律的曹帅,吃相没那么难看,一年拿20多万也差不多了。遇到一个吃相难看的,一年能抱50.2万。最后倒霉的当然是老百姓。运河两岸的百姓畏水如虎,败坏了朝廷的名声,只富了少数人。
会享受运粮总督,有时吃得比皇帝还奢侈。道光帝是个“老扒手”,恨不得吃没油盐的菜。还有一些运粮的诸侯,他们在吃什么?一盘猪肉。
你会说一盘猪肉不值钱。但是看清楚了,这盘猪肉被切成了很多块,每一块猪肉其实都来自不同的猪。换句话说,杀猪只是从猪身上割下一块肉。曹帅吃了一盘猪肉,杀了几十头猪。相比运粮总督,道光帝简直就是苦行僧的生活。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运粮省长都这样,有的还是比较注重官场形象的。如果他们这样吃,即使花的是正当收入,也会被骂,影响仕途和人民的声誉。
漕运衙门的清廉,成了朝廷的一大头疼事。道光曾派张穆为漕运总督,整顿漕运。这不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吗?张穆·翁瑞迪是著名的赚钱专家。
运粮系统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利益体,依附于运粮的人必须靠它发财。谁敢砸他们的饭碗,他们就敢杀。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采取了著名的改道从山东入海。京杭大运河水路进京不方便。再加上连年战乱,航运和铁路的兴起,水运的重要性一落千丈。终于在清朝灭亡前六年,1905年初(农历光绪三十年十二月),撤除漕运总督署和各省粮道。因曹操而起的奢华与苦难,都成了历史的浮云。
但作为漕运总督衙门,江苏淮安总督衙门还在。虽然只是一处遗址,但气势依然恢弘。